诗歌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 李白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诗是颗璀璨的明珠。许多经典作品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更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因为“诗言志”,美妙的文字可承载诗人内心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尤其当文人在人生落寞失意之时,其诗作更成为展示诗人灵魂的窗口。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自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在仙气飘飘的大都会绍兴(会稽)写下这首传世之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有孤篇盖全唐之称。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京城长安,李白南下大都市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说梦 赏梦
月夜飞渡
登临所见
熊咆龙吟
洞天石开
群仙降临
意境的赏析
诗歌的意境:指诗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思路提示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
③情——品情感
月夜飞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特点:幽——湖、月、影、溪水、猿声
意境鉴赏:
(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
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
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
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
漾,耳畔猿声清亮。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
面,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
表述要点:
※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
※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预习交流
在梦境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
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心绪?
登临所见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
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登临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特点:壮——日出、天鸡、千岩、迷花
意境鉴赏
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
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
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
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
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
画面,诗人为之迷醉神荡。
熊咆龙吟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
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咆龙吟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特点:奇——熊咆、龙吟(殷、栗、惊)云、
雨、烟
意境鉴赏:
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
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
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
烟霭迷蒙。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给
人以悸动和惊恐之感。
洞天石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
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天石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特点:眩——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
照耀
意境鉴赏:
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
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
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
金碧辉煌。这是奇幻而绚丽画面,让人在
惊异期盼。
群仙降临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群仙降临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特点:盛——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
如麻
意境鉴赏:
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
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凤鸾驾起了
车,仙人济济一堂,直看得眼花缭乱。这是幅和
乐融融的画面,让人惊叹艳羡。
解梦
解析一:梦境中的奇幻壮美是超越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是李白心中的“桃花源”。对理想世界的神往追求正反衬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憎恶。
梦境整合
向往
寻梦 月夜飞度(愉悦神往)
登临所见(迷醉神荡)
熊咆龙吟(悸动惊恐)
洞天石开(惊异期盼)
群仙降临(惊叹艳羡)
美梦破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元年秋天,
李白受唐玄宗诏命,征召进宫专任翰林学士。
实际上诗人除了应制作诗、多陪侍从游外,
别无他事可作,更无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对这种无聊的御用文人生活,李白日渐厌倦。
又因为诗人蔑视权贵,不断遭受排挤与诽谤。
面对腐败的朝廷,李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
但报国无望,而且有祸患将至。在自知难为朝廷亲近所容情
况下,诗人就于天宝三年三月上书奏请还乡。玄宗认为其
“非廊庙器 ”,于是赐金放还。从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
理想,到受小人谗陷遭帝王冷遇,李白的人生正陷入最痛
苦的低谷,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
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他决定
南游,临行时,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
解梦
解析二: 梦境的过程折射诗人现实的遭遇,是李白人生旅途的曲折再现。当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诗人回归自我本性和理性,对人生又有了新的定位和追求。
名句赏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
和忧愤,如火山般爆发。这是李白向黑暗
现实提出的挑战,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
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更是对自己崇高人格
的护卫。这独立不羁傲岸不屈的誓言,表
现了千百年来怀才不遇者最高洁的志操最
坚贞的品格。
课外拓展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余秋雨)
推荐: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最终死于柳州。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刘禹锡因参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遭到保守势力陷害,被贬滁州。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2、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总结:以虚衬实,引出写作重点。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本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天姥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修辞手法有夸张、衬托、拟人。作者情感是景仰和向往。
4、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写的“梦”,向来有“美梦”“恶梦”之说。今人流行的看法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黑暗现实的对立物,是诗人理想所系,诗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提出的意义何在?
这两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李白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透过这高亢的呼喊,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