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了《摩登时代》后,请谈谈你的观感。
想到美国作家欧亨利,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一都是写小人物的命运,二给人的感觉都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卓别林的喜剧造型和夸张表演,令人捧腹
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相爱、努力奋斗让人感动
……
二、为什么观看《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摄于1936年),背景是1930年左右美国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经济浪潮和社会危机, 前半段写的是夏尔洛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由于高度紧张导致精神崩溃;后半段是夏尔洛治愈后,不断失业,连连碰壁,挣扎着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变形记》(作于1912年),小说的背景要早一些,而且比较模糊。
小说和电影都艺术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后给人们带来的扭曲、异化问题。
……
三、简单说说两部作品有什么不同。
两部作品比较而言, 《变形记》的感情基调更加忧郁,他展现的格里高尔的悲剧不仅有社会因素,还有家庭因素,家人的冷漠把他推上绝路,这让人更感到可怕绝望;而相比较《摩登时代》的基调还是比较暖色的,夏洛尔大大咧咧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很多时候他处于困难的境地,但他并不知道,这也让观众觉得轻松,流浪女对他的钟情、最后两人又一起走向不可知的未来,这都让人无限感动。
……
奥地利 卡夫卡
变形记
一、请同学们谈谈读了小说后的真实感受。
二、概括故事情节:
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父亲把他赶回卧室。
三、梳理小说情节:
1、1——6:
格里高尔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即想到了工作方面的很多事情。
2、7——14:
格里高尔作着起床的各种努力,但最后都失败了。
3、15——23:
由于格里高尔迟迟没有去上班,秘书主任赶来了。父亲、母亲还有妹妹都在劝格里高尔起来。这时秘书主任说了很多刺激他的话,格里高尔一阵激动,说了很多话,依靠柜门站了起来。家人和秘书主任准备破门救他,这让格里高尔充满希望。
4、24——31
门终于被格里高尔打开了,秘书主任和家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坏了,父亲把他赶回房间。
1、阅读1——6:
(1)概述:格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即想到了工作方面的很多事情。
怪物:背、肚子、腿,失去人形
反应:开始不相信,后无奈地接受,
异于常人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没有朋友、老板没 有人性、工作压力很大。
原因:为了帮助父母还清债务。
误车后可能发生的事:听差报告老板;老板带医药顾问来,指责他懒惰
2、阅读7——14:
(2)概述:格作着起床的各种努力,但最后都失败了。
三次起床:1、移动下身,结果撞在床脚上,感到刺骨的疼痛。2、移动头部,但如果头部先落地,会摔坏的。3、甩出床去,怕响声惊动家人,半途而废。
陷入沉思:渴望得到家人的帮助,渴望得到家人的爱。
7 §家人对他还是很关心的
妈妈、爸爸、妹妹先后表达了关切
不厌其烦地写三次起床的目的:说明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努力都是无效的,可见他的处境有多悲惨。
3、阅读15——23:
(3)由于格里高尔迟迟没有去上班,秘书主任赶来了。父亲、母亲还有妹妹都在劝格里高尔起来。这时秘书主任说了很多刺激他的话,格里高尔一阵激动,说了很多话,依靠柜门站了起来。家人和秘书主任准备破门救他,这让格里高尔充满希望。
家人: 17§爸爸在和秘书主任周旋,侧面反映出格单调的生活。
18§妹妹担心家里失去经济来源。
秘书主任:19§怀疑格挪用现金;工作业绩不好。
格:20 §生病了、不要怪罪父母、工作业绩很好、要马上开始工作
4、阅读24——31:
(4)概述:门终于被格里高尔打开了,秘书主任和家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坏了,父亲把他赶回房间。
24 §:格里高利开门。用嘴巴咬住钥匙,然后把全身的力量压上去使它转动。
26 §:格里高利看到的世界。1、深灰色的医院;2、摆着大大小小盆碟的早餐桌;3、一幅格里高利服兵役时的照片。
27§格里高利向秘书主任恳求。1、表示自己愿意工作,对老板很忠诚,恢复正常后会更勤恳更用心;2、供养我的父母和妹妹;3、旅行推销员会成为闲话、怪罪和蜚短流长的目标,受到排挤。
秘书主任:25 §、28 § 、30 §
母亲:25 §、29 §、30 §、31 §
父亲: 25 §、31 §
四、师补充小说情节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家人、秘书主任都惊慌失措,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产生憎恨之情。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五、了解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中概括出格里高尔是怎样一个人。
性格温和、稳妥可靠、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为家人贡献了一切,时刻牵挂着家人,热爱家人,没有自我,内心渴望温情;
由于工作和家庭因素,情绪中充满了紧张和焦虑。
六、探讨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和甲虫的象征意义。
(1)工作压力大:长年累月到处奔波;饮食粗劣;工作业绩要求
(2)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还清债务,供养家人。
(3)精神压力巨大:老板上司蛮横无理,同事冷漠排挤,家庭气氛阴郁压抑自私缺乏温暖
甲虫的硬壳象征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巨大压力,无数细小的挣扎的小细腿、痛苦艰难的起床过程象征个人无奈无助的处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和人际关系的异化。
七、如何理解人的异化(变形)现象。
格里高尔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由人的身躯改变成一个巨大的甲虫。在现实社会中,人虽然不会变成一只甲虫,但由于遭遇不幸、压力、打击等,人会丧失自我意识,丧失人性,失去起码的尊严和权利,受到扭曲,异化为非人。所以,作品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格里高尔的家人、秘书主任则是精神变形、精神异化,由人到非人。当格里高尔有利用价值时,父母喜欢他,妹妹尊敬他,当他变为一只甲虫后,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父亲更是凶神恶煞,被残酷地抛弃了。连身边至亲之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社会上的陌生人呢?小说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并不是要接受人变成虫这个事实,而是通过荒诞的情节表面,去体察和领悟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
那本质就是人类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日益遭到扭曲和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孤独、冷酷,让人绝望。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变得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甚至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因而,《变形记》可看作是一篇关于现代人生存问题的寓言。
人的异化分为两种,有的异化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压力,如格里高尔的异化,是让人同情的;而有些人是因为对权力、金钱、名望的过度追求而发生了异化,变成了欲壑难填的怪物,则是让人唾弃的。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贪官奸商,对金钱的极度追求,使内心空虚,泯灭了人性、良知,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是荒谬可笑的。
那么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变形人?
《促织》:成名之子魂化小虫,才让家庭摆脱厄运。
《儒林外史》:范进深受出人头地思想的侵蚀,长期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后来考中后疯掉了。
《儒林外史》:严监生是典型的吝啬鬼,死前伸出两个手指,意思是点了两根灯芯,太浪费了,小妾明白后掐灭了一根灯芯,他才咽气。
八、从小说艺术和主题两方面对小说做一小结。
卡夫卡跳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方式的窠臼,构设了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变形处理,借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造成一种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读者透过这变形的巧妙“伪装”,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这就是现代派文学所采用的技巧和表达的主题。
现代派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
这篇小说又是生动而感人的。卡夫卡深知仅仅依靠荒诞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因而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融入了写实手法,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具体的生活细节,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虫性虫心,处处让人感到合情合理,处于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令人读来感动不已。
九、知识链接一: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流派: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李白就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现实主义流派: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对社会持审视、思考甚至批判的态度,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鲁迅的《药》。
现代主义流派:
内容: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表现人在社会生活下的挤压、扭曲、异化,写人的孤独感、危机感和荒谬感。
艺术特征:超现实的,构筑的世界往往是荒诞的,大量采用变形、象征、隐喻、等手法,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表现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受。
如西班牙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
原因:
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它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方面的原因,欧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和政局动荡,大战后欧美资产阶级普遍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精神世界比较混乱,发生信仰危机,在文学上必定表现出这种混乱、消极情绪和思考。
作者及作品简介
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法《追忆似水流年》)、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传奇英雄和圣教徒式的人物”。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
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卡夫卡是曾经活在世上的人中,最纯粹的写作者,他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他在逝世前最后遗言是,要求把自己的全部东西烧掉。幸运的是,没有人这样做,幸运的是,人们终于渐渐发现,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
卡夫卡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