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16: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唐宋元
成熟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
繁荣
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短篇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变
《山海经》
《淮南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李朝威《柳毅传》
元稹《莺莺传》
《错斩崔宁》
《三国志平话》
三言二拍
四大古典名著
《儒林外史》
干宝《搜神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水浒》第十回
1、了解《水浒传》,把握故事情节。
2、准确把握林冲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4、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学习目标
施耐庵与《水浒传》
●作者简介:
施耐庵(约1296─1370) ,元末明初小说家,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从事著述。代表作《水浒》。
●《水浒传》
明代长篇小说,原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它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优秀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水浒》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愤怒地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小说取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小说版本】
简本包括了受招安,征辽,征田虎、王庆,打方腊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节。之所以称为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已发现的简本有: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
繁本写得比较细致,也是流传最广的。但主要改写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后的情节。
一百回本
  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
一百二十回本
  明万历末杨定在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庆等情节,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七十一回本)
  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71回以后的内容,以原书第七十一回卢俊义“惊噩梦”作为结尾,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此为七十回本。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七十回本
前四十回,以人物为线索。俗称鲁十回,宋十回,林十回,武十回。
后三十回,以情节为线索。三打祝家庄,三打曾头市等。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评价】
●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评价】
●1872年英国译为《中国人历险记》讲鲁达的故事;
●1927年,德国译为《强盗与士兵》,
1934年又译为《梁山泊的强盗》;
●1922年法国译为《中国骑士传》;
●1933年美国译为《皆兄弟也》;
●1956年意大利译为《匪徒》等。
【《水浒传》的译本】
课文节选
课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文中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
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他的上司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 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一条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先设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故意引入军机重地白虎堂,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林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这养成了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有关情节: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圈出生字、词
●复述故事情节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阅读课文
赍发(jī) ?? 迤逦(yǐ)(lǐ)
恁(nèn) 酒馔(zhuàn)
仓廒(áo) ????央浼(měi)
庇佑(bì) ??? 彤云(tóng)
碎琼乱玉(suì) 差拨(chāi)(bō)
提防(dī) ????不省得(xǐng)
拽上(zhuài)? 把石头掇开(duō)
伴当(dānɡ) 髭须(zī)
朔风(shuò) 沽酒(ɡū)
毡子(zhān) 掇开(duō)
搠倒(shuò) 剜(wān)
注音
复述故事情节
沧州遇旧
酒店密谋
买刀寻敌
草堂交接
夜宿荒庙
身寒沽酒
火烧草料场
雪夜报仇
雪夜上梁山
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
●本文最激动人心的事是什么?是在哪里发生的?集中写在此处发生事件的段落有哪些?
●节选部分矛盾冲突的双方是?陆虞侯等人出场是在哪一段?
●阴谋开始逐步实施是从哪里开始的?
理清文章思路
序幕(1节)
开端(2-5节)
发展(6-9节)
高潮和结局(10-12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沧州遇旧
一是插叙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
二是对话
扶危济困、侠肝义胆、心地善良, 反映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身在危难之中,依然心地善良,一心为别人着想
安分守己、忍受屈辱 、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不思反抗,性格软弱,还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愿望。
第二部分(2—5):酒店密谋
分析人物形象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识破仇人阴谋,激起复仇的怒火,说明当迫害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复仇怒火慢慢熄灭,说明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第三部分(6-9):接管草料场
分析人物形象
● 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6段“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心有疑虑,但还是听从了安排。
8段“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大难已经临头了,却想安稳过冬。说明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9段买酒途经山神庙时,祈求“神明庇佑”。
●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
小心谨慎
第四部分(10-12):手刃仇敌
分析人物形象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小结林冲的形象: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他武艺高强,为人善良本分,勇于助人。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在迫害面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最后被逼入绝路才奋起反抗,杀敌雪恨。林冲的性格是在情节的变化中而变化的。
●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画一画林冲性格变化的曲线图。
明线:
暗线:
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场断后路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作品中心思想)
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分析细节描写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2段细致描写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
·8段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10段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 10段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7段林冲离开天王堂时、 8段到市井买酒时、10段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12段“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
1、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2、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布局更加严谨。
分析景物描写
——风雪的作用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找出课文中对风雪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4、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5、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6、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7、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8、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的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
烘托人物
风雪
身寒沽酒
途中见庙
压倒草厅
投宿庙中
大石倚门
推 动 情 节
渲 染 气 氛
烘 托 英 雄
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隔门偷听
《水浒》中有一个常常能让人感动的镜头: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他拼命想挣扎到回去和他美丽的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已经被这把大火吞噬了。林冲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眼中含着热泪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的前行,雪地里一串逶迤的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情景不知有多少人感动过,因为不知有多少人同样有风雪山神庙时的沧凉心境。
小结
(一)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十分惆怅。
?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
?熊熊烈火,长天茫茫,
?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
?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二)
也曾做狗,凄凄惶惶;?
壮志雄心都付与校马场。?
忍千古奇冤,?
只为那名利红颜?
怎知我魂断肠??
巾帼聚首,英雄一堂!?
从此后,我去也?
换一方天地,?
轰轰烈烈干一场,?
好男儿,?
就应该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