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高一年级 语文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年赴英留学,1938年学成回国。曾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他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作者简介
1.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1)粗读
① 阅读“序言”“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阅读建议
写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在西南联大等校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他不喜欢用现有的教材,而是独立思考和探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生。后来,应《世纪评论》之约,费孝通将授课内容进行整理,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写作目的
探讨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② 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
除了“重刊序言”和“后记”之外,《乡土中国》包括14篇文章,分别是《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③ 浏览正文,快速跳读,对全书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留意每个章节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那里往往会出现观点。
看到阐述观点或定义概念的句子,顺手勾画下来。
其它部分可以一目十行,进行跳读,知其大意即可。
(2)细读
对文章进行精细深入的阅读,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
以《差序格局》为例
概念 作者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指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格局。“差序格局”是指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作者还提出与之对比的概念“团体格局”,用来指称西洋社会结构的格局。
材料 生活经验、历史事实、民间俗语、《红楼梦》中的情节、《论语》《大学》中的名言等。
论证 采用了比喻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推理 主要采用归纳的推理方法。
2. 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费孝通《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怎样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① 留意目录中的核心概念;
② 勾画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产生的语境、内涵,以及作者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
③ 在对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④ 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⑤ 反复阅读,查阅资料,联系经验,促进理解。
3. 创作思维导图,把握知识体系。
读完每一篇文章时,你可以尝试画一个思维导图来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你认为某几篇文章的联系非常紧密,也可以尝试用一个思维导图去概括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完整本书,你可以尝试画一个总的思维导图,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生活经验的保存和传递不依赖文字。
文字下乡
“愚”
传情达意不存在空间阻隔
传情达意不存在时间阻隔
推行文字下乡
说乡下人愚是因为不识字。
不识字不是愚的表现。乡下本来无需文字。
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无需文字。
乡下生活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
文字才能下乡。
画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 独立完成;
② 呈现概念、观点;
③ 语言准确,凝练。
4. 品读文章,感受写作特色。
①论点鲜明;
②事例丰富而贴切;
③引用旧典翻出新意;
④比喻巧妙;
⑤善于对比;
⑥语言通俗自然。
反馈与评价
1.阅读学术著作宜先粗读、后细读,那么粗读和细读分别指什么?
2.阅读《乡土中国》要关注核心概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第1题参考答案
粗读主要包括三点:① 阅读“序言”“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② 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③ 浏览正文,快速跳读,对全书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细读是指对文章进行精细深入的阅读,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
第2题参考答案
① 留意目录中的核心概念;
② 勾画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产生的语境、内涵,以及作者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
③ 在对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④ 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⑤ 反复阅读,查阅资料,联系经验,促进理解。
1.阅读《乡土中国》,创作篇章及全书的思维导图。
2.完成教材上的《乡土中国》概念对比表,并为每一个概念做简要注释。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