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孔乙己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走近作家
《孔乙己》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与复古逆流激烈的斗争。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写作背景
颓( ) 唐 附和( ) 阔绰( )
不屑( ) 咸亨( ) 涨红( )
羼水( ) 蘸( ) 打折( )腿
tuí
hè
xiè
hēnɡ
chàn
zhàn
chuò
zhànɡ
检查预习
shé
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地点:咸亨酒店 社会环境
主人公:孔乙己
2.读了课文,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自主学习
3.找出描写了几个和孔乙己相关的片段。
(1)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想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5)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
酒店的格局
——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酒店里人物
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贫富悬殊、等级森严、阶级对立
1.开头三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这些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短衣帮” 短、外、站
“穿长衫的” 长、里、坐
掌柜的
“我”
对比
冷酷势利
合作探究
线索人物
2.阅读4-9节,在书中划出这个部分描写孔乙己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合作探究
从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却又自视清高。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外貌描写
——自命清高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自欺欺人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多乎哉?不多也”
——迂腐可笑
语言描写
1.“排出九文大钱”
“排”表示他对酒店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同时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以遮掩自己被嘲笑的窘态。显示出他诚实而又迂腐的性格。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一个“罩”字,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还要吃他的豆时的慌张的神态,表现了他善良而又迂腐的性格。
动作描写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2. 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罩上了一层灰色”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被酒客击中了他灵魂深处的伤疤的颓唐、伤心的神情。
神态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惟一”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
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刻画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3.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承接上文。
“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很自然引起下文,把情节推向高潮。
内容上:一方面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是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贫弱者毫不同情,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1.划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与文中第一次出场在肖像、动作、语言方面有什么变化?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的?
合作探究
句子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
—— 悲惨、穷困到极点。
外貌描写
(1)“摸”,写出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放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表明孔乙己已进一步穷困不堪。
(2)用手“走”,照应上文“打折了腿”,反映了孔乙己的遭遇的悲惨;也说明孔乙己好喝成性,即使腿断了,还要用手“走”来买酒喝。
动作描写
“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语言描写
揭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的性格。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你是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的?
1.大约(估计、推测)
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无确凿证据
2.的确
——很久都没来喝酒了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是一个“笑”字,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质疑问难
长衫主顾
掌 柜
短衣帮
小伙计
孩子们
笑
孔乙己周围的人物
哄笑
附和着笑
天真
无恶意的笑
引人发笑
关于 “笑”的艺术
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
长衫主顾、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穷苦人的玩弄和欺凌。然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
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
以笑衬悲 以乐写哀 倍增其哀
——麻木、冷漠的国民性,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作者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冷漠势利的人际关系。
(3)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课堂小结
1.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对比
等级森严
3.孔乙己与丁举人两条生活道路对比
丁举人:能够“进学”,受人敬畏
孔乙己:未能“进学”,任人奚落
揭露控诉
深化主题
2.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对比描写。
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4.邻舍孩子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
对 比
艺术特色
酒店内外快活空气
孔乙己窘迫难堪
掌柜牢记十九文钱
无人关心孔乙己死活
冷漠无情
悲剧命运
5.其他对比:
这篇小说为何用第一人称“我”——小伙计的口吻来写?
(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线索人物。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残后的惨象
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环境背景
孔乙己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