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内容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故事、看视频资料、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长征组歌》等,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中的三件大事。这三个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失败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导致国民党开始大规模地对根据地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用史实证实了课题,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这颗火种也一定会形成燎原之势的,这部分内容再次扣题。
本课重点
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本课难点
初中学生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本课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对历史故事、战争影片感兴趣,但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较弱。
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是学生熟知的,即在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中接触到一些,因此有些知识可由学生来讲述。但是,学生对本课几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很清楚,因此需要教师将学生已有的零散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上升到因果关系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展示八一军旗图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歌,引入第一子目的学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课学习:
环节一: 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环节二: 出示第一子目目标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环节三: 学生读书后,配合图片、视频资料,解决目标思考题,完成第一子目的学习。
环节四:出示十大元帅图片,让学生明白,八一南昌起义的伟大功绩还在于它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
一、八一南昌起义
第一子目目标思考题:
1. 南昌起义以前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自己的军队?
2. 为什么把我国的建军节定在南昌起义的纪念日?
3. 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
南昌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这次起义也有深刻的教训。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即使在起义暂时失利的情况下也没有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这些错误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难以完全避免的,表明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为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秋收起义
环节一:学生讲故事,如《朱德的扁担》、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思,并引入本目的学习。
环节二:出示目标思考题:
1. 秋收起义的队伍为什么要开到井冈山?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环节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探究思考题答案。
环节四:展示两张图片,跟随图片走进井冈山,体会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思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否正确?
教师小结: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究会形成“燎原之势”。
三、长征
环节一:看长征示意图和视频短片,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的经过。学生讲述长征的故事。
环节二:教师讲述遵义会议,重点讲述会议的意义。为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标准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保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向继续前进。
环节三:读长征组歌(投影展示),讨论长征精神是什么,进一步理解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环节四: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及图片,引导学生发表对长征看法,用长征精神鼓励自己。
教师小结: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这一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小结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
长征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巩固练习:你学得怎么样?来试一试吧。
材料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
1. 诗中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几件大事?
2. 诗中的“三军”是指参加长征的哪三大主力红军?他们会师在哪个省的哪个地区?
B
B
C
众里寻它:
1.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广州起义
2. 南昌起义总指挥是( )。
A. 周恩来 B. 贺龙
C. 叶挺 D. 朱德
3.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于( )。
A. 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B
D
D
4. 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朱德 D. 陈毅
5.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开始 D. 遵义会议
6. 红军的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时间是( )。
A. 1933年10月 B. 1934年10月
C. 1935年10月 D. 193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