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5)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1.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B.
C. D.
2.利用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有下列4个电极反应式:
① ② ③ ④
其中表示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的是( )
A.②和③ B.②和① C.③和① D.④和①
3.已知某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分别为A=A、B—B、B—A—B),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B.该反应若生成2 mol,则放出的热量为 kJ
C.该反应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D.生成2 mol B—A键放出 kJ能量
4.如图为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铜电极附近会出现蓝色
C.一段时间后,锌电极质量会变小
D.电子由铜电极经过导线流向锌电极
5.关于各实验中将出现的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漫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将会出现气泡
B.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插入溶液中,铜片质量将增加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将出现层铁
D.Al和Cu分别作为两电极,用导线连接插入浓硝酸中,铜将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6.把活泼金属片a和b放在盛有稀食盐水和酚酞的混合液的表面皿中,构成如图所示原电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区域Ⅰ变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原电池的负极 B.b的活泼性大于a
C.无电流产生 D.b上有气泡产生
7.已知化学方程式。在该反应中,破坏1 mol EG中的化学键需吸收能量,破坏1 mol JL中的化学键需吸收能量,形成1 mol EL中的化学键需放出能量,形成1 mol JG中的化学键需放出能量。若该反应放出能量,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8.碳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系统,“溶解”水中的二氧化碳以触发电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B.该电池工作时,电流由a极沿导线流向b极
C.该电池工作时,b极区可能会析出固体
D.该电池工作时,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燃烧反应均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CaO和,属于吸热反应,B项正确;硫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C项错误;CaO溶于水生成,放出热量,为放热反应,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将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负极上应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若生成2 mol ,则吸收的热量为kJ,B项错误,C项正确。该反应的进行不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A项错误。生成4 mol BA键放出kJ能量,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Zn失电子作电池负极,Zn逐渐溶解,A项错误,C项正确;Cu电极上得电子,无生成,B项错误;Zn电极失去的电子经导线流向Cu电极,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铜片、铁片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铜片作正极,铜片表面将会出现气泡铁片质量将减轻,A项正确;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插入溶液中,则铜片作正极,在正极上将会析出金属铜,铜片质量将增加,B项正确;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金属铜不会置换出金属铁,而是与三氯化铁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C项错误;将Al和Cu用导线连接插入浓硝酸中,金属铝会钝化,所以金属铜作负极,将会出现铜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的现象,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述信息可推出正极上应该是得电子,发生的电极反应是,使溶液呈碱性,酚酞变红,故b为原电池的正极,a是原电池的负极,则b的活泼性小于a,A项正确,B项错误;题给图示符合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发生了原电池反应,故有电流产生,C项错误;由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可知,b上无气泡产生,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若该反应放出能量,则破坏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即,A项错误。由于,故,B项正确。对于有多种反应物和生成物参与的反应,无法判断一种反应物的能量与一种生成物的能量的相对大小,C、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由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反应中Na失电子被氧化为,则a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b极为正极,被还原,有生成,电极反应式为,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以此解答该题。该装置是原电池,化学能转变成电能,A项正确;该电池工作时,电流由b极沿导线流向a极,B项错误;该电池工作时,b极为正极,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与移动过来的钠离子结合成碳酸氢钠,所以b极区可能会析出碳酸氢钠固体,C、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