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六盘山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六盘山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8 18: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测试卷
试卷类型:A、B卷
学科:语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A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袅娜(nuò)匏樽(páo) 涸辙(hé) 揠苗助长(yā)
B. 守拙(zhuò) 纤细(xiān) 溘死(kè) 象弭鱼服(mí)
C. 伶俜(pīng)便言(pián)塞责(sè) 游目骋怀(chěng)
D.肄业(yí) 流觞(shāng) 舳舻(zhú) 义愤填膺(y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驯鸽 箫索 幽囚 夙兴夜寐
B. 壬戊 修姱 弥谤 契阔谈宴
C. 蜉蝣 梵语 彭殇 终南捷径
D. 治游 切磋 苍海 旌旗敝空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B.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汉代正式确立赋的体制,称“大赋”或“汉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以散代骈,风格清新,称“律赋”。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由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D. 古代农历的一些日期都有特殊的称呼。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农历每月十六为“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问候) 暧暧远人村(昏暗)
B.临文嗟悼(哀悼) 列坐其次(次序)
C.体无咎言(过错) 靡使归聘(问)
D. 何意致不厚(招致) 进不入以离尤兮(远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B.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D.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6.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长余佩之陆离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 引以为流觞曲水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凌万顷之茫然B. 渺渺兮予怀
C.客有吹洞箫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8.(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诗句是,。
(2)《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被肢解也不改变志向的诗句是,。
(3)《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苏轼以“ , ”两句,极尽描写箫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谈玄之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诗加以批评: ,。
(5)《短歌行》中,曹操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三.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①,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②,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夏”紧跟着暮春的时序,此时草木繁盛,枝叶纷披,将陶庐笼在一片绿阴之中。
B.“既”、“已”、“时”等字眼表明耕种既毕,收获尚早,诗人可以偷闲读书,别有兴味。
C.“微雨”、“好风”是细雨和风,润衣不湿,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兴致。
D.这一首诗在写法上纯以自然为宗,节奏舒缓适度,语言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
10.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乐”的原因。(6分)
B卷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位之人/才 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5分)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5分)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17题。
有志者(节选)
茅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髓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 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灵感”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好的,”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了,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一”字。这怪得他么!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未来的“杰作”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他夹忙中还能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原来早已成熟了的”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早已成熟了的”东西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杰作”的形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灵感”没有全数留住。“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像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至少是大部!”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选材方法很有特点,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没有明显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 却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态,所以才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和比拟“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等多种修辞手法。
16.小说以“有志者”为题,请分析有什么好处。(5分)
17.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特征。(6分)
18.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个大文豪,他的__________——哪怕是最普通最实际的举措——也会被渲染成一种诗意的浪漫。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是在北宋元祐年间,他当时没有想到,几十年以后,杭州会成为宋王朝新的都城,而他__________所兴建的那些工程,(     )。
城市基础设施__________,市民们既具有南方人热情的天性,又极富文化素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切都__________。西湖整治好了,可以听夕阳箫鼓,也可以赏曲院风荷。难怪宋孝宗赵昚坐在杭州的宫城里阅读苏东坡,尤其是他的那些奏议表状时,竟钦佩得掉下眼泪。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颦一笑 殚精竭虑 包罗万象 美轮美奂
B.一举一动 处心积虑 包罗万象 完美无缺
C.一举一动 殚精竭虑 一应俱全 完美无缺
D.一颦一笑 处心积虑 一应俱全 美轮美奂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恰巧是被那些仓皇南渡的君臣准备的
B.恰巧是为那些仓皇南渡的君臣准备的
C.恰巧准备是为那些仓皇南渡的君臣的
D.恰巧是那些仓皇南渡的君臣准备的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难怪宋孝宗赵昚坐在杭州的宫城里阅读苏东坡那些奏议表状,尤其是他的作品时,竟钦佩得掉下眼泪。
B.难怪宋孝宗赵昚阅读苏东坡,尤其是他的那些奏议表状时,竟钦佩得坐在杭州的宫城里掉下眼泪。 C.难怪宋孝宗赵昚阅读苏东坡那些奏议表状,尤其是他的作品时,竟钦佩得坐在杭州的宫城里掉下眼泪。
D.难怪宋孝宗赵昚坐在杭州的宫城里阅读苏东坡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那些奏议表状时,竟钦佩得掉下眼泪。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母亲是天底下最爱你的人,__①__?同样的意思,换种方式表达,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你不想让不懂内情的母亲为你的事担心,你可说:“__②__!”而忌说:“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如果母亲又说起关于他们的“精彩过往”,让你效仿,你可说:“__③__!”而忌说:“你们那一套,早过时了。”改变了沟通方式,母亲听了开心,谈话的气氛也融洽,多好!
答:①                                   
②                                     
③                                     
23.在语文必修2的课文中,我们随着几位作者游览了不少风景名胜。假如你到下列景点中的其中一处去旅游,请你在景点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要求: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②能够体现出该景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点;?③语言要鲜明、生动;④不超过40字。(6分)
①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景区
②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景区
③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景区
119380172085
74930125095
七.写作(50分)
24. 日复一日的生活会不断地覆盖久远的记忆,年复一年的更迭会渐渐冲淡深刻的瞬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定格片刻:冲击,震撼,沉重,艰难,感动,温暖……一幕幕场景扑面而来。在此,回首2020,展望2021。请以《2020年我最难忘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测试卷
参考答案
1. C (A:yà;B:zhuō,mǐ;D:yì,yīng。)
2. C (A:萧索;B:壬戌,弭谤,契阔谈?;D:冶游,沧海,旌旗蔽空。)
3. B (宋代为“文赋”。)
4. A (B:悼,悲伤;次,旁边;C:咎,灾祸;D:离,遭受。)
5. D (“徘徊”古今同义。)
6. B (A、C、D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
7. B (A、C、D为定语后置句,B为主谓倒装句。)
8. (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 D项,“语言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说法错误。本诗语言风格是含蓄雅致的,其中间用比兴、用典等手法,厚积薄发,深衷浅貌,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所以语言风格上不属于“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的特点。
10. ①环境美妙:夏日绿荫遮蔽的庐室。②有闲暇读书:耕种已毕,正值农闲,可读书。③气候怡人:有微雨和好风,惬意。④读书轻松愉悦:因求知怡情而“泛览”“流观”。⑤读书快乐:可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结合诗句答出三点即可)
11. C
12. A 【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
13. B 【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
14.(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给分点:当国——掌管国政; 注措——措置,安排 ; 大抵——大都、大致 ; 祖——效法、尊崇,句意1分。)
(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给分点:中外——朝廷内外,儇xuān慧——浮浅慧黠, 洎——等到, 岁余罢——被动句,句意1分)
15. B(因果失当。五年以前他就宣言要进行创作。)
16. ①题目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不务实的人物形象;②“有志者”运用反语的手法,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其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③突出文章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7.主人公是一位狂妄自大、喜欢推卸责任和缺少脚踏实地精神的小资产阶级文人形象。
(1)妄自尊大宣壮言。“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天才""简直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
(2)强调客观找借口。“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哎,总得有个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3)空想胜于践行。“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 “我那第一次的想象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
18. 没有完成。
(1)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他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文章最后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明他不会完成。
(2)从情节安排上看,他一再地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强调各种客观原因,尤其是结尾处的诅咒,层层铺垫都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
(3)从手法运用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充满讥诮的味道,不大可能最后将反面的人物形象扭转过来,对这个人物的讽刺应该会贯穿始终。
(4)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在批判某些追求名利,且巧于“思”、拙于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鲜明,最后情节的逆转会妨碍主题的表达。
19.C
[解析] 一举一动:每一个动作,指所有的行动。后半句“哪怕是最普通最实际的举措”和这个词语相呼应。一颦一笑: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用在此处恰当。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于此处感彩不当。一应俱全:应有的都有了,形容一切具备。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20. B
[解析] 注意前一句的陈述主体是“那些工程”,后面应跟固定句式“为……准备的”,故选B。
21. D 文中“阅读苏东坡”搭配不当,应该是“阅读苏东坡的作品”,其他地方没有语病。选D。
22. [解析]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横线处要表达的意思。由“母亲是天底下最爱你的人”“同样的意思,换种方式表达,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可推知,①处应表达“在说话上要尊重母亲,不能伤害她”的意思。②处,根据前文的“不懂内情”“为你的事担心”以及后文“改变了沟通方式”可写出与“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相比在表达方式上更为尊重母亲的话语。③处的思路同②处类似。
参考答案:①你怎么能用语言伤害她呢 ②相信我,我一定能把事情解决好的 ③放心吧,我会像你们一样出色的
23. 答案略。修辞手法运用正确、表意通顺得3分,能体现出人文特点(与所学课文的关联)得3分。字数超出或不足20字视具体情况扣1分以上。
24.答案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 ?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