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歌曲《举杯祝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举杯祝福》,了解乌孜别克族音乐风格,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乌孜别克族民族打击乐器手鼓,能分辨新疆民歌的典型节奏,并用手鼓为歌曲伴奏。
能力目标:能视唱曲谱,参与集体表演活动并培养学生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歌曲表现,集体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打击乐器(手鼓、铃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一) 走进乌兹别克民族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本课主题,介绍新疆乌兹别克族以及它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如弹布尔、手鼓等,着重介绍本课的重难点-课堂打击乐器手鼓及其演奏方法,学会它的典型节奏(出示卡片),进一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播放《爱我中华》音乐,走进56朵花。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带入56朵花,通过让学生用说、演、谈、唱的方式,表现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和风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模块二:交流有关乌孜别克族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能力,以及探索新知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孜别克族的热爱。
1学习乌孜别克族典型节奏,1、×.× ×× 2、××× ××
2、学习乌孜别克族典型舞蹈动作,
3、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手鼓基本节奏型的前提下,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边听歌边用手鼓为歌曲伴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用手鼓示范一小段)
认识手鼓,学习手鼓的基本打法。
⑴师:“乌孜别克族人民在歌舞时,常常用什么打击乐器伴奏?”(手鼓伴奏)
教师出示手鼓,示范节奏:××× ××
“你们听老师打的是什么节奏?”指导学生学习手鼓的基本打法。
⑵个别学生用手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学生拍手伴奏,教师钢琴伴奏。
4、复听,随音乐用固定音型×.× ×× 、 ××× ××为歌曲伴奏。师:“请同学们用手当乐器,分别用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为歌曲伴奏,第一段歌词用附点节奏,第二段歌词用小切分节奏,结尾一拍一下。”(教师用手鼓伴奏,第三遍完整聆听)。
二、深入体验、学习歌曲
导入新课:了解了乌孜别克族典型节奏、舞蹈、乐器,我们还要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音乐风格,学习歌曲《举杯祝福》
聆听歌曲:听了歌曲后心情怎么样?
复听歌曲:歌曲名为《举杯祝福》乌孜别克族人民在为什么而举杯祝福?
我们再听,请同学们说说歌曲中歌曲中那句歌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别比亚拉”的含义(原意一碗酒的意思,现表示欢呼声的衬词),“亚夏”的含义是万岁、永久、胜利的意思。
演唱这两个乐句(别比亚拉),注意相同乐句的表现。
⑴师:“这两句的旋律有什么规律?” “节奏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唱谱。
⑵师:“相同乐句演唱时怎样表现?”指导学生演唱歌词。
再次复听:找出歌曲中相同乐句,有小切分节奏的乐句。(第四遍完整聆听)
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还有哪些乐句是相同的,小切分节奏在哪个乐句开始出现?”
⑴相同乐句,视唱歌谱,唱歌词。指导演唱第一、第二乐句,第三乐句注意音准。
⑵指导学生唱好小切分节奏,突出前两个音,视唱歌谱、唱词。
⑶结束句的长音节拍把握准确,指导学生演唱。
完整视唱歌谱,提示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等。
随录音唱歌词。师:“边唱边思考歌曲分几部分?”
三、理解内涵、表现歌曲
1、分句指导学生演唱第一乐段,引导学生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⑴师:“每个乐句开始的节奏型?结尾音的节奏是几拍子?在连续富有动感的节奏后面出现两拍子的长音,表现了新疆人民怎样的性格?”指导学生唱一唱第一、二乐句。
⑵“嗨”有什么含义?(干杯、畅饮美酒后的痛快表现、发自内心的高兴向各组人民欢呼)“力度怎样变化?”(渐强)
⑶师:“既然是畅饮美酒后的痛快表现,老师想在第一乐段的结尾丰富一下表现力,同学们听可不可行?”(教师范唱,加上滑音)
⑷随琴演唱第一乐段,要求尾音的表现,乐句对比表现,间奏反复第二段歌词。
2、指导演唱第二乐段。
⑴师:“第二乐段运用了小切分节奏情绪更加热烈奔放,如何突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力度情绪怎样?”
⑵师:“第二乐段 ‘嗨’字运用了什么记号?”“如果只加重音记号没有下滑音,效果会怎样?”教师示范对比,学生体会下滑音的作用。(下滑音的运用生动体现了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体现了新疆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⑶师:“结尾的下滑音也是非常富有表现力,把新疆人民热情大方、豪爽的性格尽情地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演唱,注意节拍要准确。随琴完整演唱第二乐段。
3、随伴奏带演唱,提示演唱时的表情、感觉。(教师指挥提示)。
4、综合表现歌曲:出示铃鼓、手鼓。
四、小结下课:
师:“乌兹别克族自古就是歌舞之乡,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乐器。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奏起来。让我们在快乐的歌舞声中,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