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9- 文学类阅读艺术手法鉴赏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9- 文学类阅读艺术手法鉴赏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23:3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类阅读艺术手法鉴赏
一、专题详解
知识点1: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这种抒情方式又叫借物抒情。它的特点是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知识点2: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知识点3:其他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欲扬先抑:在散文的写法中也有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文喜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铺垫:
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写渲染的艺术手法,其作用是增添情节张力,制作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一)鉴赏表达方式:
分清类别,挖掘作用。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叙述主要包含: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主要包含: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和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按范围分有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是一个点,场面描写的是一个面,以群像居多);按繁简程度分有工笔(又称细描、工描)和白描(相当于速描、勾勒);按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按状态分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按时态分有现实描写(实)和想像描写(虚);按技巧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抒情主要包含: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议论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说明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判准类别之后,再要注意的就是挖掘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作用的分析要结合主题和形象。
【例1】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文字,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场面描写、白描。羊群归家后,作者写院子里大孔雀、鸡窝动物的骚乱,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细节描写。大孔雀金绿两色相间、戴着绢绒般冠,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公羊看到食槽感动得流出眼泪等细节逼真地写出羊儿归来的欢乐。③拟人。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三点答到两点即可)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这里抓住场面描写分析可以,抓住细节描写也行。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是拟人,比较难看出来的是白描。对白描,一定要结合典型的片断从本质上认识清楚,这种描写手法还是容易考查的。
(二)鉴赏艺术技巧:
洞视本质,紧扣主题。常用的艺术技巧有:象征、想像、联想、渲染、抑扬、托物言志。
【例2】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分析】从第二段到第八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北平今年苦涩的春天。第二段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二是春还未曾露面,就已悄悄地远逝了。第三段,以“天下事都是如此”表达出对今年北平春天的失望。第四段,先交待了去年冬天冷而长的特点,后表达了苦苦地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的心意。第五段,以两句“有一天看见”的内容,再现出了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击退的情景。第六段,“九十天看看过尽”,作者盼春春不至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难怪有“我不信了春天”这样的激愤之辞。第七段,寻春到大觉寺、管家岭、大工等处,却发现春天已经远逝,再次表达对今年北平春天的失望之情。于是,在第八段里,作者表达出对春天再也不指望什么的“坦然”心态,再次重复强调“我不信了春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我不信了春天”的原因,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二是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三是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从写作方法上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欲扬先抑。有了这一抑再抑的描写,下文“一日的春光”才会扬得很高。
(三)鉴赏谋篇布局:
从形式入手,剖析形象和主题。常用的篇章结构、选材剪裁技巧有:立意(以小见大),开头结尾的特色与关系(呼应、照应),线索,过渡衔接,承上启下,点面结合,烘托铺垫,伏笔悬念,背景设置,一波三折,主次详略,材料典型、生动、真实、新颖。结构是内容的外衣,鉴赏文章的谋篇布局还是要归结到对内容和形象的鉴赏。
【例3】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分析】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的形象。回答本题要找到写后面的对比的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
(四)鉴赏修辞手法:
从句子入手,剖析形象和主题。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等修辞格在语句中的体现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纲规定了修辞考查只有八种,实际上考查到的远远不止八种。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①“我马背上长大的孙子啊,你这草原上人人夸赞的牧马人啊,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事?”
②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
③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说,我的小马驹呀,你赶紧给我打个滚儿爬起来。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你说只要它在母牛的乳房上吸吮几口,母牛的乳汁就会像山泉一样喷出来。
④那小牛犊在草原上抻开四条腿跑,就像一条肥壮的大黄狗。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脸上的慈祥变成了冰,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⑤小草在冰壳子下面冒出了嫩绿色的芽,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⑥阳光温暖。几头待产的母羊一个冬天都没有闻到新鲜的牧草味了,吃得好入迷。我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有了生产的迹象。我帮它转过身体背着风,它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只生出了一寸小羊羔的蹄子甲。天色渐渐暗下去,羊群仍然散漫地撒在草原上,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它异样的叫声。它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⑦老祖母,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地上沾着泥和草屑的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腹腔。你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⑧老祖母,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的时候,你一边给我系紧长长的袍子腰带,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⑨记得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像白蝴蝶似的慢慢地落在草丛里,遍野的牧草像金针,插在银色的雪地上。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支着脑袋,看到人,好像并不害怕,一动不动。
⑩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的心里有谱,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一阵火辣辣的痛。亲爱的老祖母,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
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它阻挡你赛马的道路了吗?
?老祖母,你的眼睛是明亮的镜子,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它吃力的呼吸和凌乱的皮毛,暴露了它的虚弱。
?草原的夜晚,每一棵草摆动的声音都显得非常清晰。它为什么不离开?
一动不动趴在我们门前要干什么?
你在等,我在观察。
?“嗥……嗥……”,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幽幽地升起,又渐渐向远方传去。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三对绿色的狼眼睛,像小灯笼那样,越来越近。这是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一直一动不动地卧着,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你,我的老祖母,草原万物的母亲,你知道如何帮助它。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8.第④段画线句语句递接紧凑,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9.将老祖母的眼睛比喻成“镜子”形象生动,而从第?段整体来看,“镜子”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妙处,请加以赏析。(5分)
10.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老祖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11.文章结尾说“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请评析“这样”一词所包含的道理。(4分)
(二)(15分)
8.(3分)答案示例:第四段画线句用了三个相似的转折句式(或排比手法),以短句排列,节奏紧凑,再现了“我”练习抓抱小牛犊的过程,突出“我”力量不足与抓抱起小牛犊的艰难。
评分说明:“三个相似的转折句式(排比手法)”或“以短句排列”,“‘我’练习抓抱小牛犊的过程”“‘我’力量不足与抓抱起小牛犊的艰难”共3个点。
9.(5分)答案示例:镜子是明亮而且可以反射万物的,画线句将祖母的眼睛比成“镜子”,体现了老祖母的观察力、洞察力之强,接着用“夜里”看见“云”后的“星星”喻祖母透过黑暗洞察光明美好;再用“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喻祖母对动物细微动态的捕捉,突出了老祖母对星星、马、狼等等草原景物、草原动物习性的谙熟,反映了老祖母与草原之间的交流,寄托了“我”对祖母的钦佩。
评分说明:“镜子是明亮而且可以反射万物”“老祖母的观察力、洞察力之强”“祖母透过黑暗洞察光明美好”“祖母对动物细微动态的捕捉”“老祖母对星星马、狼等等草原景物、草原动物习性的谙熟”“老祖母与草原之间的交流”“寄托了‘我’对祖母的钦佩”共7个点,写出一点给1分,给满5分止。
10.(3分)答案示例: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作者对祖母直接倾诉,拉近了“我”与“老祖母”的距离,有利于叙述者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评分说明:“仿佛作者对祖母直接倾诉”或“拉近了‘我’与‘老祖母’的距离”,“有利于叙述者情感的抒发”“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共4点,写出一点给1分,给满3分止。
11.(4分)答案示例:“这样”是指祖母把草原交给我的方式,包含着老祖母在言传身教中严格地训练我,让我懂得如何养牛羊,如何面对、爱护草原上的生灵。“这样”折射出了对草原应有的态度,我们该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的眼光对待草原上的伙伴,学会与草原对话,与自然万物交流。“这样”意在传承与自然相处之道,体现对草原生活、人与自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传承。
评分说明:“祖母把草原交给我的方式”“老祖母在言传身教中严格地训练我”“让我懂得如何养牛羊”“如何面对、爱护草原上的生灵”“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的眼光对待草原上的伙伴”“学会与草原对话,与自然万物交流”(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传承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对人与自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传承”(2分,一点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达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修辞上看,画线部分连着用了三个“我……却……”转折的结构,构成了排比,排比的好处是使语言有气势;句式特点来看,都是短句,用短句的好处是使语言紧凑;从从内容上看,这个句子写了“我”抓抱牛犊的情形,“拦不住”“抱不住”“抱不走”,表明抓抱小牛犊的过程艰难,可谓一波三折,“抱不走”又表明“我”的力量不足。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
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可以是表层的,也可以是深层的,题干要求答出“另有妙处”,也就是要求答出深层的联系。从文段内容来看,“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能看出哪只狼遇到了难处,这些内容所反映的不是眼睛的自然属性,而是老祖母对草原的熟悉,对草原上动物的熟悉,暗示出老祖母和草原之间的交流,体现出老祖母的洞察力。这也就是“镜子”与老祖母眼睛之间的深层联系。另一方面,作者从这一角度把老祖母的眼睛比喻成镜子,也正体现出“我”对老祖母敬佩和思念之情。
10.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中人称作用题的考查,一般情况下,文章中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有: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起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本文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老祖母,既起到了增进“我”与老祖母之间的亲切感的作用,又起到了拉近读者与人物距离的作用,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11.
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段落在文章的结尾,句子中的“这样”是对上文的总结,因此解答此题就要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老祖母对“我”言传身教的信息,如对待草原的方式、对待草原的态度、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等,然后归纳总结即可。如老祖母让“我”抓抱小牛犊,体现出对“我”的严格训练”;交给“我”羊群,嘱咐“我”如何对待要生产的母羊,教育“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不让“我”伤害需要帮助的狼,这些都让“我”懂得爱护生灵,用平等的态度对等草原。
二、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6分)
灵魂的伤痕
卢隐
①我没有事情的时候,往往喜欢独坐深思,这时我便把我自己站在高高的地方,——暂且和那旅馆作别,不轩敞的屋子——矮小的身体——和深闭的窗子——两只懒睁开的眼睛——我远远地望着,觉得也有可留恋的地方,所以我虽然和他是暂别,也不忍离他太远,不过在比较光亮的地方,玩耍些时,也就回来了。
②有一次我又和我的旅馆分别了,我站在月亮光底下,月亮光的澄澈便照见了我的全灵魂。这时自己很骄傲的,心想我在那矮小旅馆里,住得真够了,我的腰向来没伸直过,我的头向来没抬起来过,我就没有看见完全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夜里我可以伸腰了!我可以抬头了!我可以看见我自己了!月亮就仿佛是反光镜,我站在他的面前,我是透明的,我细细看着月亮中透明,自己十分的得意。后来我忽发现在我的心房的那里,有一个和豆子般的黑点,我不禁吓了一跳,不禁用手去摩,谁知不动还好,越动着这个黑点越大,并且觉得微微发痛了!黑点的扩张竟把月亮遮了一半,在那黑点的圈子里,不很清楚的影片一张一张地过去了,我把我所看见的记下来:——
③眼前一所学校门口挂着一个木牌,写的是:“京都市立高等女学校”。我走进门来,觉得太阳光很强,天气有些燥热,外围的气压,使得我异常沉闷,我到讲堂里看她们上课,有的做刺绣,有的做裁缝,有的做算学,她们十分的忙碌,我十分的不耐烦,我便悄悄地出了课堂的门,独自站在院子里,想藉着松林里吹来的风,和绿草送过来的草花香,医医我心头的燥闷。不久下堂了,许多学生站在石阶上,和我同进去的参观的同学也出来了,我们正和她们站个面对面,她们对我们做好奇的观望,我们也不转眼地看着她们。在她们中间,有一个穿着紫色衣裙的学生,走过来和我们谈话,然而她用的是日本语言,我们一句也不能领悟,石阶上她的同学们都拍着手笑了。她羞红了两颊,低头不语,后来竟用手巾拭起泪来,我们满心罩住疑云,狭窄的心,也几乎进出急泪来!
④我们彼此忙忙地过了些时,她忽然蹲在地下,用一块石头子,在土地上写道:“我是中国厦门人。”这几个字打到大家眼睛里的时候,都不禁发出一声惊喜,又含着悲哀的叹声来!
⑤那时候我站在那学生的对面,心里似喜似悲的情绪,又勾起我无穷的深思。我想,我这次离开我自己的家乡,到此地来,不是孤寂的,我有许多同伴,我,不是漂泊天涯的客子,我为什么见了她——听说是同乡,我就受了偌大的刺激呢?……但是想是如此想,无奈理性制不住感情。当她告诉我,她在这里,好像海边一只雁那么孤单,我竟为她哭了。她说她想说北京话,而不能说,使她的心急得碎了,我更为她止不住泪了!她又说她的父母现在住在台湾,她自幼就看见台湾不幸的民族的苦况,……她知道在那里永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她才留学到此地来,……但她不时思念祖国,好像想她的母亲一样,她更想到北京去,只恨没有能力,见了我们增无限的凄楚!她伤心得哭肿了眼睛,我看着她那暗淡的面容,莹莹的泪光:我实在觉得十分刺心,我亦不忍往下看了,也忍不住往下听了!我一个人走开了,无意中来到一株姿势苍老的松树底下来。在那树荫下,有一块平滑的白石头,石头旁边有一株血般的红的杜鹃花,正迎风作势;我就坐在石上,对花出神;无奈兴奋的情绪,正好像开了机关的车轮,不绝地旋转。我想到她孤身作客——她也许有很好的朋友,但是不自然的藩篱,已从天地开始,就布置了人间,她和她们能否相容,谁敢回答呵!
⑥她说她父亲现在台湾,使我不禁更想到台湾,我的朋友招治,——她是一个台湾人——曾和我说:“进了台湾的海口,便失了天赋的自由;若果是有血气的台湾人,一定要为应得的自由而奋起,不至像夜般的消沉!”“唉!这话能够细想吗?我没有看见台湾人的血,但是我却看见眼前和血一般的杜鹃花了:我没有听见台湾人的悲啼,我却听见天边的孤雁嘹栗的哀鸣了!”
⑦呵!人心是肉作的。谁禁得起铁锤打,热炎焚呢?我听见我心血的奔腾了,我感到我鼻管的酸辣了!我也觉得热泪是缘两颊流下来了!
⑧天赋我思想的能力,我不能使他不想;天赋我沸腾的热血,我不能使他不沸;天赋我泪泉我不能使他不流!
⑨呵!热血沸了!
⑩泪泉涌了!
?我不怕人们的冷嘲,也不怕泪泉有干枯的时候。
?呵!热血不住地沸吧!
?泪泉不竭地流吧!
?万事都一瞥过去了,只灵魂的伤痕,深深地印着!
【注释】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五四时期著名作家。本文是她教书之余在日本旅游后所作,发表于1922年8月11日第46期《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1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4分)
12.以第⑦—?段为例,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评析本文的抒情方式。(4分)
13.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5分)
1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灵魂的伤痕”的含义。(3分)
【答案】(16分)
11.
4分
【答案示例】划线句移情于景、托物言志,花的色彩、姿态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不可遏抑的情感,含蕴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台湾同胞的同情和与台湾同胞骨肉团聚的志愿。划线句又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写出失去祖国、思念祖国的台湾同胞的凄楚悲痛。(4分)
【答案示例】“血般的红”是作者的心在滴血,“迎风作势”是作者的情感在作势。这句融情于景,为台湾同胞沦为亡国奴、为他们的孤苦凄惨而伤痛。这句又用典故,以杜鹃鸟喻台湾同胞,表达了台湾同胞失去祖国的凄楚和心怀祖国的信念。(4分)
【答案示例】杜鹃花血红的色彩迎风作势的动态,与台湾学生凄楚黯淡的形象、苍老的松树等形成反衬,更突出了台湾同胞的凄惨、内心的悲痛,凸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难以忍受的刺痛。作者又借花抒情,把自己被痛苦浸透的心灵写得生动形象。
(4分)
【答案示例】作者选取“杜鹃花”这一意象,又用“血般的红”、“迎风作势”描摹,写自己的伤痛悲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杜鹃”又用典故,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丰富了台湾同胞爱国情思以及悲痛的内涵。
(4分)
【答案示例】作者将愁绪、悲情和反抗全都融入凄美的杜鹃花,所以花便血红,便迎风作势。“杜鹃”、“血”又暗含典故,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想象。这样便营造出凄美的意境,表现了失去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的凄惨,又表现了自己的痛苦。
(4分)
【答案示例】划线句和前文“黯淡的面容、莹莹的泪光”呼应,为“对花出神”和第六段“血一般的杜鹃花”、“悲啼”等做铺垫,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悲痛,又表现了台湾同胞的凄楚悲痛。
(1分)
【答案示例】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痛。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

0分)
从表现手法的准确指证和表现手法的表现力两方面评分。这里主要是融情于景和用典两种手法。
4分
【答案示例】用叹词“呵”语气助词“吧”,以人心是肉做的却被铁锤打热炎焚、泪泉干枯来比喻夸张,以“天赋我……,我不能……”排比反复,强烈而直接地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这种抒情,不加丝毫的掩饰(直抒胸臆,一任情感宣泄,心中的悲愤情绪喷溢而出,激切直露,等等),以滚烫的文句倾诉着赤诚的爱国之情。强烈的爱国情同胞情与语言形式美达到完美统一。
【答案示例】用叹词“呵”语气助词词“吧”,用人心是肉做的却被铁锤打热炎焚、泪泉干枯以来比喻夸张,以“天赋我……,我不能……”排比反复,强烈地直接地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这种抒情,不加丝毫的掩饰,虽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七个段都是这样,也显得单调。
5分
【答案示例】本文的叙事、写景、抒情随情感流动而展开,以“灵魂的伤痕”为线索,结构自然流畅。首段总叙“我”有时与旅馆暂别,次段写在又一次离开旅馆观照自己时发现心灵的“黑点”,至段便追忆这“黑点”:一位在京都求学的台湾同胞的情状;其中第段又穿插了另一位台湾人争取自由的呐喊。-段抒发自己对同胞受难台湾沦陷的悲愤之情。最后一段总结,照应题目,突出金瓯残缺之痛。(4分)
【答案示例】本文以情感的发展结构全文,简单平实。第一段写自己往往在独坐深思时离开旅馆,第二段承上启下写自己离开旅馆而心房里的黑点扩大,引出,3至6段的“影片”。回忆中的叙事、写景也紧紧围绕自己的情感,第六段“招治”的话把感情推向高潮,七至十三段感情奔泻而出,直抒胸臆。最后一段以“万事”“只”总结台湾沦丧在自己的生命中为不能泯灭的痛苦。全文由压抑到诉说到宣泄到凝结于灵魂,随情赋事,层层推进。【4分】
结构特点2分;结合文章具体分析3分。特点:自然流畅;简单平时;随情感的发展结构全文。
3分
【答案示例】指精神的孤独和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到的深沉的压抑;指国土沦丧、同胞受难在精神深处所受到的深深的创伤。个人的种种孤独和精神痛苦都能过去,但国土沦丧之痛和同胞受难之恨刻骨铭心,永存生命之中。(3分)
【答案示例】指追求自由光明的精神受到扼制,更是面对台湾同胞失去祖国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境况,精神受到深深的伤痛。精神伤痛的核心是拳拳的民族忧患意识,它印入灵魂,刻入生命,永不泯灭。(3分)
说明:此时的庐隐带有五四女性特有的独立意识和压抑感,灵魂的伤痕有这方面的意思。但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答到给分,不答到也不扣分。主要依据下列要点评分:台湾沦丧、同胞受难的精神痛苦;生命最深处受到的永久伤害。
(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6分)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不然,何以解释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天真烂漫,何以解释我们对人世葆有的这份善良?
⑧野地是伟大的。
⑨野地的伟大我在多年后认识的更仔细,它天然具有的安抚和疗伤功能,它天生就有的启迪和疗伤功能,对我的少年时代是多么重要。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⑩因为工作关的关系,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远离自然的少年是多么脆弱,这些缺失了身处自然中成长机会的儿童,体格与性格中普遍缺乏一种东西,例如很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结与孩子难以接触真正的自然有关。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有删节)
9.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③段末的“为什么?”是无疑而问,还是有疑而问,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⑦段画线句巧用修辞,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的第?段。(3分)
答案:9.作者描述了野地里杂草灌木丛生的气象万千的状态以及远处废黄河形成的视野开阔的背景,(1分)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地逐步呈现野地原生态的特征,(1分)体现了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具体描述野地中的生活与思考做铺垫。(1分)
10.我认为是无疑而问,(1分)首先,这一问句,是对第③段一系列追问的总体性呼应,强调了我们来此的无目的性,(1分)同时,作者在后文中实际上是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因为野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功力,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来到这里。(1分)
11.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把时光比作流水,缓缓流淌,生动地写出我们生长过程的悄无声息和自由自在。(1分)同时,运用比拟手法把我们的小胳膊小腿的生长比作植物的拔节生长,似乎我们就是野地里自然生长的植物,(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触(1分)。
12.最后一段由眼前冬日的灯下再次联想到故乡野地冬天的景象,并由此想象童年的自己驻足而立,看同伴跑向野地。(1分)由实及虚,虚实结合,(1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那片野地的无限追念以及感激。(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答案】
7.C
8.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10.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11.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三、课堂小结
反衬”与“对比”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有主次,突出被衬托的一方。对比是同类型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不同方面,反衬可以是不同类型的事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幽静。“红花需要绿叶衬”是正衬。
作业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⑾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⑿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8.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9.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11.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6.衬托出鹭鸶的美?(2分)(衬托1分,内容1分)
7.“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意对即可)(2分)(虚实结合1分,内容1分)
8.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意对即可)(3分)(手法1分,表达情感1分,照应标题1分)
9.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意对即可)?(1分)
10.DF(4分)
11.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意对即可)(4分)(引用1分,呼应过程1分,寄托理想1分,增强文学性1分)
解析:
6.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作者在刻意制造构图上的冲突与统一:对浣衣女子用了“艳丽”,写牧童没有写其短笛、牧歌,而是写其“玩扑克”,还有凝而不动的白云、即将告别的落日等等,通过这种种细节描写刻意回避浪漫,而强调其庸常(即文中所谓“惯常”);但是,这种庸常却因为鹭鸶的到来而改变了(即所谓的“生动起来”),也就是说,将原本庸常的生活图景艺术画面化,审美化。所以,答案是“突出鹭鸶的美”。这里既有反衬(“艳丽”女子等与鹭鸶的“仙骨神韵”),也有烘托(从侧面描写这个角度)。
7.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等于考查传统技法:炼字。这是上海高考的新题型,但又确实是最传统的文学技法。我们知道古代诗文炼字主要炼的也是动词,通常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作用,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里也是这样,只是解答时不可套用术语,而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是生动性,将“记忆中的鹭鸶”写得很鲜活、生动;其次是化虚为实。虚,在文学作品里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想象等,相对于眼前的东西;一是指情绪、哲理等,相对于具体事物。这里也是这样,“扑飞而出”的除了“记忆中的鹭鸶”,还有又见鹭鸶的那份激动心情。
8.细解:从答案来看,命题者自己干脆将之定位于既是手法效果题,又是段落作用题。从手法上来看,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段落的作用上来看,如上所述,该段处于“承——转”的转折点上,由承上回忆到回到现实,所以是承上启下。另外,点出标题(或呼应标题)。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结构技巧。需要留神的是,解答时,不可只出现术语而缺乏分析,一定要落实到位。
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考查中间段落的衔接作用也很常见。如2007年的第9小题:第⑨段(“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2)不过较之本道题目,题干明确为“构思上的作用”,即“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一考点,就是段落作用题。
9.细解:考点: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里考的是比拟,即拟人。题目较为简单,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效果,即形象,一是描写对象的特点。描写对象的特点,见于上文,“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再结合“昂扬恣肆、气急败坏”等词语的否定意味,就可以得出答案: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0.细解:考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命题者这几年一直试图将这道题目“单纯化”,即聚焦在文本的某一点上。今年聚焦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这样实际上就变成为“主旨分析理解题”,只在读懂读不懂这一层面上,离鉴赏分析远了一些,不像以前总要涉及到内容、语言、结构、表达等方方面面。
“小时候……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大了时”,A正确;“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B正确;“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明白自己……‘守株待兔’……忍不住要来”,C正确;D项理解肤浅,以偏概全,作者寻觅是为了唤回“信赖”,这要结合主旨来思考,等于通过选择题来考查主旨;“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E正确;“崇拜这一对圣物”,对鹭鸶的定位,对作者情感的定位都不恰当,属于无中生有,F项有误。
将一道鉴赏题演变成一道信息筛选、比对题,又赋予了6分,实在是浪费。即使想送分,也没有必要用选择题的形式。选择题作为客观题,用来考查思想情感(“精神性”),势必会造成这种结果,因为思想情感原本丰富复杂,各人理解差异很大,只好在“文本内容比对”上设题,才不至于导致争议。
选择题可以选择文本“物质性”的那一面设题,即选择客观性的那一面,这主要是指文本的建筑形态,如语言(遣词造句)、结构(谋篇布局、选材组材)、技巧、形象等方面设题。既便于测量,又便于拉开考生距离。命题者应该珍惜选择题这一题型。
11.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结尾不管玩什么花样,都是为了结束全文的。所以,考虑问题,首先是两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上结,一是点明(或暗示)主旨。这里同样如此。从内容上结,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结,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共处、天然和谐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诗进入现代散文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这一点学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都应有所接触。
这是一道新题型。之前多考结尾的作用,这里既考其作用,又考其艺术。结尾的艺术有很多,有直抒胸臆的,如《想北平》等;有含蓄蕴藉的,如《项脊轩志》等。像本文这样以“引用”来结尾,课外的文本很常见,甚至部分学生的作文也常用此技巧,我们教材中的散文到并不多见。这样对考生来说,就有了些难度。
另外,答好这道题目还取决于对《蒹葭》首段及全诗意蕴的了解,即考查你是否可以有效调用教材里经典文本的内容,去年是《饮酒》,今年是《蒹葭》。这类题目也有局限,第一必须是经典,即其意象、意境、意蕴被作为典故为后代作家引用;第二必须是教材里要求背诵的篇目,至少是需要深入掌握其内容的“基本篇目”。这样算来,数量就不多了。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