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4 文言文阅读基础题实词推测技巧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4 文言文阅读基础题实词推测技巧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0 00: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基础题实词推测技巧
(一)
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如:
(1)“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江水;“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雏”古意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者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形式、形状。
(3)“甘”古义是味道甜美的意思。“物之甘美者,甜也。”今义除了味道甜美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2.词义缩小。
(1)“禽”古意是飞禽走兽的总称,如“五禽之戏”,今指鸟类,范围缩小。
(2)“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或铂金等。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1)“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2)“币”古义指礼物,今义转移为“钱”的意思。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3)“去“古义指离开某地,今义为到某地去。
(4)“勤”古义为辛苦,与“逸”相对,《崤之战》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中的勤字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转移为“做事努力,不偷懒”的意思。
(5)“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是名词。现在转移为动词,是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的意思。
4.词义弱化。
⑴“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⑵“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经达到收到死亡威胁的地步。今义仅是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吾羞,不忍为之下
5.词义强化
⑴“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
刺客列传》
(2)“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如:人来此绝境
6.感彩的变化。
⑴“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⑵“明哲保身”古义是赞扬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⑶“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如:“能谤讥于市朝。今义指“恶意中伤”。⑼“祥”古义指预兆,有急有凶。如:“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4)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如:天下云集响应
7、偏义副词。
⑴昼夜勤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
⑵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⑶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⑷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8、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2)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练习:爱

给人好处,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

珍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惜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关爱
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

隐藏
故天下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礼记?礼运》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如: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练习,翻译全文,解释画线字: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注释:
(1)酢(cù):同“醋”。
(2)蛇:这里指一种外形像蛇的肠道寄生虫。
  (3)逆:迎面。
(4)自相谓曰:自言自语说。
  (5)塞:堵住,这里指寄生虫堵住喉咙。(6)欲:将要。
  (7)就:靠近。
(8)驻:停止。
(9)县:通“悬”,挂。
(10)造:到……去。
  (11)去:除掉,去掉。
(12)道:路。
  (13)还:返回。这里指回家。
(14)即:立刻,马上。 
答案:病:患……病
车:用车载
车:名词车子
酢(cù):同“醋”
病:疾病
县:通“悬”,挂。
造:到……去。拜访
逆:迎面。
【翻译】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要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正载着他想要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想要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华佗的儿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的“病”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
通假字有两个特点:(1)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2)字形相似。因此,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根据通假特点考虑它是否通假,如: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劝学》)
1、同音替代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2、音近替代
如:距关,毋内诸侯。“内”同“纳”
如: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景”同“影”
3、形近替代
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练习:请你翻译下面的文言文段,找出下文中的通假字。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词句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3.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4.蚤:通“早”。
5.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6.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7.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
8.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9.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10.终身:终身依靠
11.讪(shàn):讥讽。
12.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
13.几希:几乎没有。希,通“稀”。
白话译文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四)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就是“用刀杀”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带领宾语“之”,名词作使动用,意思是“使XX为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XX为老师”的意思。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________(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_______(5)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6)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
(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________(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
(2)手
(3)席、包
(4)朝、夜
(5)廷(6)翼
(7)隶
(8)东、南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作状语。
2.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____________②二月草已芽____________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⑤君子不齿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第二个“君”“臣”
②芽
③第二个“师”
④王
⑤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②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
③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_______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水
②盟
③雨
④饭
⑤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会”“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②鹪鹩巢于林____________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____________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军
②巢
③渔樵
④道路
⑤质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________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_________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__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____________⑤填然鼓之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蹄
②函
③王
④级
⑤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__________②道海安、如皋____________③大楚兴,陈胜王_________
④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⑤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衣、怀
②道
③王
④目
⑤籍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____________②缇骑按剑而前____________③客逾庖而宴__________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墓
②前
③宴
④东
⑤梦
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1.动词用作名词
3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对点直练】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①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__________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__________③燕、赵之收藏____________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____⑤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畜
②进退
③收藏
④谗、讥
⑤见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XX小”的意思。
【对点直练】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①穷山之高而止_________________②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③始指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④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___⑤何必劳神苦思_____________⑥垣墙周庭____________________⑦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穷,活用为一般动词
②耻,意动用法③异,意动用法
④利,使动用法
⑤苦,使动用法
⑥周,活用为一般动词
⑦齐,意动用法
⑧完,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五)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重点)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如: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是征召;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是能承受;“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是珍惜;“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练习:
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讽”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3、远本倜傥,尚轻侠
联想:课文《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尚:崇尚。
4、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徒:只是
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为“书信”。
齐人未附
附——归附、归顺。
齐人追亡逐北
北——败北,指败逃者。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的“用”解释为“被任用”,则“以”亦可作此解。“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此外如“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由“亡”(逃跑的人)可推知“北”为“败逃者”。)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就是“族灭”的意思)
练习: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取”、“举”都是“攻占、攻取”义。
2、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在此是远的反义,应是“近”的意思。
3、读书至治乱得失
“治”应为形容词,社会稳定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选拔”。
5、流水周于舍下
,飞泉落于檐间
“周”与“落”相对,应为动词,解作“围绕”
6、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锐“”应为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7、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是提拔的意思。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2)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伦:类
(3)善才绳之
“绳”
可以联想到“绳之以法”的“绳”,就知道是
“惩治、制裁”的意思。
(4)先涕泣不自胜“胜”联想到“喜不自胜”则翻译成“控制”
(5)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是“符合”,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义。
练习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日薄西山→靠近 
3、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速→不速之客→招致、邀请 
4、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出类拔萃→超过,胜过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即贿赂。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页”的本义是头,故以“页”作意符的字都和头、面的意义有关:如“顶、颊、颈、颔”等;“斤”的本义是一种锐利的砍伐工具,故以“斤”作意符的字大多和砍伐、截断的意思有关,如“斫、斩、断”等;“手”旁的字大多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如“拉、扯、推、按、提、拔”等。。
用“王”作形旁的字,不都是与本义为一种大斧(有这种斧的人有镇压之权,多与君主,天子有关)的王(皇、闰)有关,而绝大多数是与玉石或玉器(理、琢、环、珍)有关。
用“示”作形旁的字,不是与看有关,而是与祭祀,祝愿,崇拜(神、祗、社、视、祈、祖)有关。“示”的本义是贡献祭品的灵石,是名词。?
灵石上放置祭品。给鬼神看并享受,后来又引申为动词“给人看。
但“礻”是“示”的左偏旁变形,以“示”为意符的字大都与鬼神、祭祀、祸福有关,如“祈、社、神、祝”等;“衤”是“衣”的左偏旁变形,“衤”旁的字都与衣物有关,如“裤、袖、衫”等。又如“欠”和“夂”形体也相似,但“欠”旁的字与口有关,也就是和口中出气有关,如“歌、歇”等;“攵”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或人的行为有关,如“收、改、教、救”等。
有些形声字的意符已经看不出表示意义范畴的意思了。如“理”字,从“玉”(玉作左偏旁写作王)“里”声,本义是治玉,后引申为“治理”“修理”“管理”义。
再如“笨”字,从“竹”“本”声,《说文解字》释它的本义是“竹裹”,现在已经假借为“笨拙”义,和意符“竹”毫无关系。
由于有些形声字的意符选择不够科学,造成意符表义不确切。例如,不同的义类用了同一个形旁:蛾是一种昆虫,但虹是一种自然现象,蝟是兽类,都不是虫类,可是它们的形旁都是“虫”;“鲸”不是鱼类,形旁却是鱼。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
金钱、
皿—
器具、
纟—
丝麻、宀
—房舍、
求—
毛皮、隹—
鸟雀、冖
—笼罩、

—死亡、

—肉、

—脑袋、自—
鼻、
目—
眼、
尸—
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6.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纟”与丝织品有关。借助句子内部语境,这里应该是“绳索”。当他们用绳索把燕父子捆绑起来。
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缒:用绳子往下吊
2、有飞骑犯法,善才(权善才,宋高宗时)绳之。“绳”是用来捆绑东西的,这里引申为约束、制裁
3、贫民虽平价不能籴。——“籴”由“入”和“米”组成。整合推知,“籴”为“买入粮食”。即使是平价,贫民也没有能力买粮。
会意字:
籴(dí)——
买入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斜眼看
5、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译文: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
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我们把这种根据文句间的意思来推断词义的方法称为语境分析法。
7.语法分析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所以不能理解成名词“眼睛”,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练习:
甃(zhòu以砖瓦砌的井壁)以石,行旅便之。
行人旅客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下雪
3、立谓所亲曰。
亲近的人
不意乃在朝列。
料想
5、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向东
(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6、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佛印绝类弥勒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分析: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8.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义。如果解释准确无误即为正确答案。
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与前后意思不合。C项“曲折”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三、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①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参考译文:何铸,字伯寿,是余杭人。政和五年考中进士第。御史中丞廖刚推荐何铸操行刚正,可作为拾遗补阙的候选。随即命何铸入朝答对。何铸首先陈述:“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顺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诚实更好的。诚实孝顺达到了,接续大业,收复境土,又有什么困难的呢?”皇帝表彰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②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盖有所指也。
 参考译文: 
任命他做监察御史,不久改任殿中侍御史。他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曲从名利沽名钓誉。言不由衷而有前后不一,自己施展奸计做危险的事情,又相互倾轧,这是侍奉君主的缺失。心怀险恶之打算,推行刻薄之政令,轻慢不庄重,随便不守礼法,这是自身做人的缺失。希望皇帝分清好坏,告诫朝廷内外的官员,各自一定要端正心术,不能有随意的欺瞒行为。”这大概有所指吧。
③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在此之前,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是金人所深忌的,秦桧厌恶他与自己意见不同,想要铲除他,胁迫岳飞的旧将王贵诬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关押在大理狱,秦桧先命令何铸审问岳飞。何铸把岳飞带到厅堂,责问他谋反的情况。岳飞袒露出后背给他看,背上有先前刺的“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之后不久查证事实,都没有证据,何铸察觉岳飞的冤屈,把情况报告秦桧。秦桧不高兴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何铸曰:“我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岳飞,强敌未灭,无故杀戮一员大将,使士卒离心,这不是国家的长久计策。”秦桧无言以对,改命万俟卨审问。岳飞死在狱中,他的儿子岳云被斩于市。
④桧衔铸。时金遣萧毅来议事,桧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节选自《宋史》)
秦桧怀恨何铸。当时金国派遣萧毅来商议国事,秦桧就任命何铸担任端明殿学士,掌管书枢密院的事务,做报谢使。何铸出使归来复命之后,秦桧暗示万俟卨,让他诬陷何铸偏袒岳飞没有造反,想要流放他到岭南,皇帝没有答应,只贬谪他到徽州。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既而阅实俱无验(

(2)逮飞系大理狱(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托名以规利(

A.规范
B.谋取
C.规避
D.规划
(2)慢易无礼者(

A.轻易
B.交换
C.容易
D.轻慢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为事君之失
非社稷之长计
B.徇虚以掠名
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
C.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子云斩于市
D.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
使事秘而不传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第②段何铸上疏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士大夫中存在追名逐利之徒
B.官员中出现相互倾轧的情况
C.何铸已察觉秦桧欲加害岳飞
D.当朝君主不明好恶令人担忧
20.第③段表现了何铸怎样的品格,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分)
15.(1)不久
(2)拘囚、关押
16.(1)B
(2)D
17.A
18.
(何铸)出使归来复命后,秦桧暗示万俟卨,让他诬陷何铸偏袒岳飞认为他没有造反,想要流放他到岭南,皇帝没有答应,只贬谪他到徽州。
评分说明:省略、“既返命”“桧讽万俟卨”“
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
“帝不从”
“止谪徽州”为7个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C
20.何铸在审讯岳飞时,查实其冤情,为国护才。面对秦桧的权势,坚持自己的判断。在秦桧以皇上之意来威逼时,依然义正辞严地申诉令秦桧语塞。由此可以见出他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以国事为重的品格。
评分说明:品格概括2分;分析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参考译文】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登记)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
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18.细解:A,连词,而;连词,因为。B,副词,就;连词,却。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涉及到的课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种树郭橐驼传》、《梦游天姥吟留别》、《鸿门宴》。
19.细解:解答翻译题目,应该遵循以下顺序:(1)观察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据此推断其大意,补出省略的成分,准确判断省略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如“不使(之)居府中”;(2)观察有无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如“不使居(于)府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的定语后置,要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十分熟悉,如见到“者”字在第一分句后煞尾,就该想到定语后置;(3)观察有无固定名词,如人名(尧咨)、官名(转运使)、地名(桂阳、府),这些词语一般照录;(4)看看有无词类活用,如“出”(使……出);(5)唤醒记忆,结合语境,推敲重要的实词,如“讽”、“狱”等。“狱”做案件解,《曹刿论战》中学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讽”,《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结合语境,可推断此处是“暗示、示意”的意思。
20.细解:该题应该属于鉴赏题,咀嚼“笑”字,考查记人叙事类中神态描写的作用。本段文字选自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颇见功力。此类问题也是中学课堂的常见问题,如《群英会将干中计》中周瑜的“笑”(高一上第21课),《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笑”。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师中国古典记人叙事类文本的传统手法,它如《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项脊轩志》、《左忠毅公逸事》、《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殽之战》等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所以,虽是新题型,但学生不会太陌生。推敲时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人物性格,一是具体情境。欧阳晔作为一位正派、睿智的官员面对此事该如何对待?这一“笑”里有哪些丰富的内容?分析下来,主要有这些内容:一可见对对方行动的了然于胸;二是拒绝,告诉对方没有必要这样做;三表明陈竹在胸,对解决此事有周密安排,有四两拨千斤的轻松、从容;四缓解紧张气氛,给对方一个安抚。
21.细解:问的是“品质”,所以肯定是用形容词来回答,因此,不能以其所作所为来回答。那么,怎么概括呢?从事中概括,看看作者选取了欧阳晔那几个人生片段,这些片段分别显示了他怎样的品质。细读下来可知,这里主要记叙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拒绝贿赂、义不肯署、智断滞狱。这些事情展现了他廉洁、正直、睿智的品质。
四、课后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2011年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宰相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他,让他代替自己。孙叔敖作了三个月楚相,施行教化,引导百姓,上下和睦同心,风俗十分美好,执政宽缓而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的事,盗贼也没有出现。秋冬两季动员百姓进山采伐林木,春夏两季借助河流涨水运往外地,百姓能够得到自己谋生的门路,都生活得很快乐。
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感到不方便,都放弃自己的生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宰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安定
。”宰相说:“像这样有多久了呢?”市令说:“三个月了。”宰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市场恢复原状。”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而后市场恢复得像原来—样。
楚国民风是喜欢乘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马行,想下命令把车子改高。宰相说:“政令多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好。大王一定要改高车子,我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能够频繁下车过门槛。”庄王答应了。过了半年,人们都自动加高了车子。
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政缓禁止????????????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2分)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参考答案】
17.(1)鼓励??(2)以……为乐???(3)左右(指时间)??(4)听从什么
18.B
19.
(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20.自信
21.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