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5-高三 文言文阅读基础题句子翻译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5-高三 文言文阅读基础题句子翻译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0 00: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基础题句子翻译
1、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1)内容要点
古今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但也有些区别,一般把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句式称为“特殊句式”,也可简称“文言句式”。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种。
方法指导
①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结构可分为三类:
“……者,……也”“……者,……”“……,……也”“……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等。
“……为(乃、即、则、非、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并序)》)
直接用名词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结构主要有四类:
“……见(受)……于”。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于……”。如“不拘于时”(《师说》)。
“……为……(所)”“……为所……”。如“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不用介词。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③省略句。文言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省主语。如“予购三百盆,(梅)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省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省宾语。如“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劝学》)。省略的宾语多为“之”。
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如“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项脊轩志》)。省略的介词多为“于”和“以”。
④倒装句。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主谓倒装。如“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常见有以下五种情形: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以“之”或“是”为前置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师说》);
介词宾语前置,如“又奚以自多”(《秋水》);
反身代词“自”作宾语,一般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定语后置短语,多在后面加“者”。
介词结构后置。如“耻学于师”(《师说》)。后置的大多是“于……”“以……”等介词短语。
此外,要理解和把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结构。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就是指一些词语经常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形式。它们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而要作整体解释。这些固定结构主要有:“无乃……乎”(恐怕……吧、大概……吧)、“得无……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不亦……乎”(不是……吗)、“庸……乎”(难道……吗)、“其……乎”(难道……吗)、“顾……哉?”(难道……吗?)、“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奈(如、若)……何”(对……怎么办)、“……孰与……”(与……相比谁/什么……)、“……之谓也”(说的就是……)、“何……为”(为什么……呢)、“以……为”(认为……、把……当作)、“何……之有”(有什么……呢)等。
举例阐释
例1判断下列各句属何种文言句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和氏璧,天下所传共宝也(

③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大王见臣列观(

⑤徒见欺(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⑦何以知之(

⑧而君幸于赵王(

答案与解析:
以上八句,均出自于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根据文意,我们不难判定:①是定语后置句,②是判断句,③是被动句,④是介词结构后置句,⑤是被动句,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⑦是宾语前置句,⑧是被动句。
例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3: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内容要点
文言文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文言文翻译一般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即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将原文中的词句全部落实到译文或对句子意思的表述中去,体现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句式上也保持一致。“意译”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2)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方法可用“留、删、补、换、调、变”六字诀概括: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职官名、年号名、器物名等。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和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如“夫”“盖”,衬音助词“之”,陈述语气助词“也”,提顿语气助词“者”,某些承接连词“而”“以”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不译。
“补”,就是不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兼语)以及介词“于”通常要译出,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补出的内容一般用括号标出。
“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如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互文见义及其他需要调整的语序,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文言句中带修辞色彩的说法。(如: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可适当增加衔接上下文的词语,使文意前后贯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总是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对前后文脉的把握。通常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二字,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必须联系原文全篇(段)的思想内容和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确切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有些语句一旦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就难以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它的意思、情感和蕴味。
此外,要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依据课本,夯实基础。因为课本中的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认真研读这些课文,对积累文言词汇、语法等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二,适度加强课外阅读和训练。在学好课文的前提下,适度加强文言文的阅读和训练,进一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切实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②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  
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3)举例阐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段: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
(节选自贾谊《<吊屈原赋>并序》)
.
.
.
答案与解析:
根据文言文翻译“留、删、补、换、调、变”六字诀,可将上述语段翻译如下:我任长沙王的太傅,已经因为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他)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屈原的遭遇,借(屈原)来比喻自己。
3、为浅显的文言文断句
(1)内容要点
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没有标点的古文。
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古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具有为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方法指导
那么,怎样为浅易的文言文断句呢?一般地说,拿到一篇或一段文言文,不宜贸然边看边点。首先,要认真通读全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力求理解正确。第二,要确定词在句中的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比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第三,注意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结构,并结合运用古文化常识进行判断。如果遇到有关古代的名物制度或风俗习惯等表述,应该查考清楚,以免因误解文意而出现断句错误。第四,注意表示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可供断句时参考。文言文中表示对话的词,主要是“曰”字,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说道”。“曰”字有时作“称为”“是”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这里的“曰”不是对话的标志。第五,注意各类虚词在句子里的位置和作用。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组合、连接、修饰和表达语气的作用,因而也可以作为断句时的重要参考。如“盖”、“夫”、“惟”、“故”(释作“所以”时)、“岂”、“然而”、“然则”、“若夫”等词常放在句首,可确定它的前面必须断句。语气助词“也”“矣”“焉”“耳”“乎”“哉”“欤”“耶”“夫”“之”等词一般放在句末。
(3)举例阐释
用“/”符号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







































广


















知味







(节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答案与解析: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对称,行文时常采用一些字数和结构大体相同的句子。尤其是骈文,更是非用对偶句不可。因此,只要大致了解句意,能将上句断句正确,下句就迎刃而解了。据此,上述文言语段可以断句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节选自魏源《默觚·学篇二》)
例题解析
文言文
读文示范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历,屡次;连续。按,查看;巡察。这里指代做巡按御史。风裁:指刚正不阿的品格)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藉,通“籍”),教坊(是由唐到清,管理宫庭中演出音乐舞蹈及戏剧的组织。)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文,阅读这类文言文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
步骤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1)请在文中用双曲线标记出人物的生平履历:①姓名,字号;②特点;③任职情况。
步骤二: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
(2)请用波浪线标记以“年号”呈现的时间词语,并用“//”划分层次,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一层:介绍马文升及第授官。
第二层:简述成化年间马文升以功升职和显著的政绩。
第三层:详细介绍马文升在孝宗时期的主要事迹。
第四层:写马文升离职闲居在家,不问政事。
第五层:总结马文升的才能、气节及影响。
步骤三: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3)①人物事件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的官职分别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成化初;南京大理卿、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赈济、安抚灾民和击败袭扰民众的贼寇。
②人物事件二: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孝宗即位;左都御史;直言劝谏,忠心耿耿。
③人物事件三:事件发生时人物的官职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兵部尚书;尽心军务,勇于进言,处事严明,罢免贪婪懦弱的将校三十余人。
④人物事件四:事件发生时人物官职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代吏部尚书;南京、凤阳遭受风雨灾害,劝谏皇上杜绝宴会游乐,停止不急事务,救助灾民,关心百姓疾苦。
步骤四: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4)归纳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中心意思。
答:本文通过对马文升为官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直言敢谏的性格特征,赞扬了他文武兼备、崇尚气节、正道直行、忠心耿耿的精神品质。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鐩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答:A.
应为“考中”之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
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B.
【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表现马文升忠于国事;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是让其他大臣劝勉太子的。故排除
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D.
【“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应为“大盗到钧州骚扰,因为是文升家乡,也放弃骚扰离开”。】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答:
答: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
答: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练习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鸠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漂亮,善于谈论。郡中的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一般,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向上推荐他做计吏,州中四次征辟他做从事、秀才,五府交相任命,都不就职。夏侯霸投降西蜀之后,姻亲大多与之绝交,唯有羊祜安顿他的家室,恩爱礼遇有加。
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羊祜带领军队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百姓之心。他向吴国人表明自己的诚意,凡投降的人要想离去,悉听尊便。吴国石城守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在边关骚扰,羊祜很担忧这件事,最终用巧妙的计策让吴国撤去了石城守军。于是晋国防守边关的士兵减了一半,羊祜分出减下来的一半人去垦荒,垦田八百余顷,收成非常可观。羊祜初到荆州时,军队没有百日之粮,到他镇守荆州的后期,军中已有可用十年的粮食储备。有一次他想夜里走出军营,军司徐胤执戟挡住营门说:“将军统管万里疆域,怎么可以轻易出去呢?我如果今天死了,这营门才会开!”羊祜改变神色向他道歉,这以后就很少出军营了。
每当和吴军交战,约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帅中如有想献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让他们喝,使他们醉而不能言计。有人俘虏了吴国的两个小儿,羊祜就遣送他们回家。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侵占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祜的女婿尝劝羊祜说:“置办一些家产,以备告老还乡,难道不好吗?”羊祜沉默不回答。事后告诉儿子们说:“这可以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做臣的为了私欲就会背弃公心,这是一大困惑。你们应该知道我的意思。”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2分)(★★)
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
【答案】
1.(1)连缀,写作
(2)安抚
2.(1)A
(2)C
3.C
4.答案示例: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5.答案示例:不谋权私
6.答案示例:
(1)足智多谋
(2)闻过能改
(3)宽厚待人
(4)坦荡磊落
史弼传
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①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济活者千余人。
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
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从事:官名。
【译文】
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人。出任平原相。这时朝廷下诏,检举与党人有关连的人。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数百,只有史弼一人也没有检举。从事坐在客舍责问史弼:“诏书憎恨党人,青州六个郡,其中有五个郡有党人,有什么理由说唯独平原郡没有党人呢?”史弼说:“先王疆理天下,政区划分界线,水土不同,风俗各异。它郡自有,平原自无,怎能相比?如果按上司的意旨,诬陷好人,滥施刑罚,那平原郡的人,家家都是党人。我平原相不过一死而已,决不能这样做。”他救活了一千多人。
史弼升河东太守,奉诏当为朝廷选拔孝廉。史弼知道不少权贵会托关系找人,于是预先下令与权贵断绝书信来往。中常侍侯览果然派一个儒生带着他的信请他办事,但好多日子不被接待。那个儒生于是谎称有别的事情拜见史弼,于是趁机把侯览的信送给了他。史弼大怒说:“太守我有幸身担重任,应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打了几百大板。府丞、掾史十余人都到朝廷请谏,弼均不作答复,随后交给安邑监狱,当天就拷打死了。侯览大为怨恨,就假造紧急的诏书送到司隶校尉,诬告史弼诽谤,用囚车载送朝廷。吏人没有一人敢于接近他的。只有前孝廉裴瑜送到崤山渑池之间,大声向道旁的人说:“明府摧折暴虐的臣子,选举有德的人才报效国家,如果这样犯了罪,可以垂名竹帛,希望你不要担忧不要害怕。”史弼说:“‘谁说茶味苦,它像荠一样甜呢。’昔人割颈,九死无恨。”及下廷尉诏狱,得以减死罪一等。
史弼刑满归里,托病闭门不外出。多次被公卿推荐,出为彭城相,因病去世。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诏书疾恶党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
(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4.第①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2分)(★★★)
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3分)(★★★)
【答案】
1.(4分)(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2.(5分)(1)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几百。(“所奏”、“连”各1分)
(2)诸生就用其它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谒”、“因”、“达”各1分)
3.(2分)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考生答案错1处扣1分(“/”标在“出”、“病”的后面不扣分),扣到0分为止。
4.(2分)(1)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致
(2)不能为迎合上司而违背事实
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
5.(3分)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3分
准确概括主要品质。
(1)刚正不阿(2)刚烈正直
2分
概括主要品质,但不够准确。
(1)为人刚烈(2)为人正直(3)刚烈忠诚
1分
从具体事件中概括品质,但非主要品质。
(1)体恤百姓(2)宁死不折(3)嫉恶如仇
(4)不畏权势(5)对国忠诚(3)任人唯贤
0分
未就此内容应答;或应答错误。
(1)刚愎自用(2)疾恶党人(3)任劳任怨
课后作业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达性刚直。唐主与宗室近臣饮,冯延巳辈极倾谄之态,或乘酒喧笑。景达屡诃责之,复极言谏唐主,以不宜亲近佞臣。尝宴东宫,延巳阳醉,抚景达背曰:“尔不可忘我!”景达大怒,拂衣入禁中白唐主,请斩之。唐主谕解,乃止。张易谓景达曰:“群小交构,祸福所系。殿下力未能去,数面折之,使彼惧而为备,何所不至!”自是每游宴,景达多辞疾不预。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文】
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又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改封南昌王李弘冀为燕王,为副元帅。
李景遂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元城人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了。
李景达生性刚直。南唐主常和宗室近臣饮酒,冯延己、冯延鲁、魏岑、陈觉等人在此时竭尽谄媚丑态,有时借酒喧哗大笑。李景达多次大声斥责他们,又反复劝谏南唐主,不应亲近那些奸佞之臣。冯延己因两个皇弟的封立并不出于自己的意思,就想用空话来表示自己对他们有恩德;一次在东宫饮宴时,他装作酒醉,抚着李景达的后背说:“你不能忘了我!”李景达大怒,一甩袖子进入宫中,禀报南唐主,请求杀掉冯延己;唐主百般劝解,才算罢了。张易对李景达说:“朝中这群屑小之徒盘根错节,实在关系到生死福祸。殿下全力也未能除去他们,多次面争廷折,使他们害怕并作好防范,什么事干不出来!”从此每次游乐宴会,李景达多借口身体不适而不参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殿下重宝而轻士


(2)景遂敛容谢之


(3)延巳阳醉


(4)拂衣入禁中白唐主


2.下列与“数面折之”中“面”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B.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C.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
【答案】
1.答案:(4分)示例:(1)以……为重,看重(2)向……认错(3)佯装,假装(4)禀报,告诉
解析:除“重”外,其它3个都是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掌握的300实词,而且所考查的义项都是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过的。所以难度停留在“识记与理解”的程度上,只要搞好教材复习就可以应对了。
2.答案:(2分)D
解析:在文言文中,一个名词居于动词前,如果不是主谓关系,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数面折之”的“面”就是这样,这里是“当面”的意思。选择肢中用法与之相同的只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字,这里是“乘船”的意思。A项的“病”是使动用法,B项的“友”是意动用法,C项里的“刃”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这4个句子都出自于重要篇目,应该难度不大。
3.答案:(3分)示例:(张易)拿过玉杯扔到地上摔碎了它,大家都改变了脸色。
评分说明:译文中错1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解析: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首先是“信”,忠实于作者的原意,所以得将难字难词解释准确,这里包括词类活用与虚词,比如这里的“抵地”、“碎之”,用本义来解释分别是“推到地上”和“使玉杯粉碎”。其次是“达”,与上下文保持文气的通畅,需要考虑句式的特殊性,比如这里的主语省略,“(张易)拿过玉杯……”,应补出来。然后是“雅”,通过调整词句,保证表达的现代化与书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