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6-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16-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0 00: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传记类文言文的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贴近教材。
二、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
(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
(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
(5)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三、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
1.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2.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3.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四、传记类文言文中关于内容分析的常考题型
1.细节描写分析:细节分析要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同时注意这些描写对人物的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彼此间的作用。尤其是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时,抓住动作、肖像和语言和重要。
2.情节概括:概括情节的方法比较灵活,注意抓住人物关系,结合段落关系加以概括。往往每个段落都有需要概括的要点,概括一定要全面。
3.情感分析:情感分析要抓住细节描写及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
4.人物形象分析:除抓住细节描写之外,还应了解古代传记文章中常见的人物类型,如官员、隐士、女性、平民等,熟悉常见人物类型,便于概括人物形象,也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推断。
传记类文言文涉及的文化常识:
(1)官吏选拔的术语
①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②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④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2)授官的术语
①举:提拔,任用。
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史记·五帝本纪》)
②授:授予官职,任命。
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儒效》)
③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颜延之《阳给事诔》)
⑥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例:“遭母忧去职,寻起复本任。”
(《北齐书·清河王岳传》)
(3)升官的术语
①擢:由选拔而提升。
例:“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明史·海瑞传》)
②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
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
(《汉书·孔光传》)
④升:官职得到提拔。
例:“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白居易《祭卢虔文》)
⑤超迁(擢):破格升官。
例:“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4)贬官的术语
①谪、贬: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黜、罢、免、夺:罢免官职。
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
③褫: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谢庄《上搜才表》)
④左迁:降职。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5)调动的术语
①徙、迁、转、调:改任官职,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不升不降。
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后汉书·张衡列传》)
②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③出、放:指出京受任。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后汉书·张衡列传》)
(6)兼职的术语
①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
②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
③权、行、署:临时代职。
例:“兼权殿中侍御史。”
 (《宋史·李纲列传》)
(7)到任、离任、休假、行使职权的术语
①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后汉书·刘宠列传》)
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④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刘般列传》)
⑤归田:辞官还乡。
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李密列传》)
⑥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列传》)
⑦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⑧用事、听事:执掌政权,处理政务。
(8)考核的术语
①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例:“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
(《宋书·武帝纪中》)
②课试:考查、考核。
例:“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
(《韩非子·亡徵》)
③考绩、考功:考核官吏的政绩。
例:“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
(《后汉书·马援列传》)
(9)官学中的教师(学务官员)、学员名称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国志·吕蒙传》)
④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⑤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例:“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促织》)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左忠毅公逸事》)
⑥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⑦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⑧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⑨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10)和疾病死亡有关的常见词语
①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
②行服:守孝,服丧
③服阙:又叫“除服、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④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⑤大渐:病危
⑥寝疾:卧病
⑦大辟:死刑
人物传记涉及的人物类型:
①文臣、循吏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发展农业(富民)、教化百姓(化民)、清正廉洁、善于判案(理讼)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的称谓。高考中所涉及的官员传记,也大多记录他们在富民、化民、理讼和廉洁自律这些方面的事迹,因此,在阅读时要格外关注他们的这些政绩。
②武将、忠良
③文人、艺术家
文人、画家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有自身独特的品质,他们往往醉心于艺术,特立独行,有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创造力,大多远离官场。2009年上海高考中选取了明代著名画家、才子沈周的传记,并让考生“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这时需要通观全文,找出沈周讨厌官场、热爱山林的自由环境以及要在父母跟前尽孝等细节。
传记人物评价方法: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注重细节的分析理解,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在阅读时要把重要的生平事件、命运转折、思想精神活动的重要细节,全都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地点词语以及相应的事件,概括出主要事件,并分析在这些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传主的精神品质。
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等角度来把握传主的形象。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物,他们的英雄正气划过长空,与世长存。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一篇传记结尾处发表自己对人物的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是非常常见的,这也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延续下来的传统。司马迁通过“太史公曰”表达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爱憎,客观公允而又卓有创见。后世作者纷纷效仿,我们需要通过这最后一段的评、赞文字来了解作者的观点、价值取向等,并探究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观点,文章记叙的事实能不能完全印证作者的观点。
④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文中所提到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本中涉及对人物的评价时,有作者本人的评价,有当时社会其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等,各种角度、各种心态都会体现在传记作品中。我们则需要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事实材料是哪些,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其他人的评价是怎样的,这些态度和评价跟记叙的事实有什么联系,这些评价合理不合理等等。
例题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③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左赞善大夫:的东宫太子府属官,负责讽喻规劝。②武元衡:时任右丞相,上朝途中为政敌所杀。③丞、郎、给、舍:皆为朝廷要职。谏官、御史:皆为朝廷言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必得为期
(2)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
(3)而能胜其痛愤耶
(4)而赋《新井篇》
18.下列加粗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明日而东
B.仆以书籍以来
C.不但宰相而已也
D.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
19.文中加波浪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0.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此文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4分)(1)捕获,抓到;(2)考查,查看;(3)承受,忍受;(4)写作
18.(2分)D
19.(2分)宰相武元衡被当街残忍地杀害(1分)
白居易上疏要求限期缉拿凶手(1分)
20.(5分)我听了这样的议论,回家后细想,赞善大夫固然官职低微,而朝中发生这样的特殊事件,当即独自上疏,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张狂,又怎敢逃避罪名呢?
21.(4分)⑴作为左赞善大夫,上疏力主限期缉拿杀害武元衡的凶手(1分),被认为越职(1分)
⑵白居易母坠井死,他却写了《新井篇》(1分),被认为有违礼教(1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担任左赞善大夫时,宰相武元衡被强盗残杀,一时间京城上下震惊恐惧,议论纷纷.白居易率先向朝廷上奏,请求迅速捉捕杀人强盗,洗刷朝廷的耻辱,并请求朝廷要有关部门限期捕贼.宰相嫌他超越了权限,很不高兴,寻找借口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是《唐书?白居易传》里的记载.当时的宰相是张弘靖和韦贯之,张弘靖就不用多说了,韦贯之在这件事上是很不对的.《白居易集》记载了他给杨虞卿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贬官的诏书已经下达,明天就要出京东行了,想把心中委屈详细地对阁下说一说,去年六月里,强盗在大街上杀害了右丞相武元衡,满身血浆,头发和肉体都被砸烂了,我实在不忍心再说下去.当时满朝文武震惊恐惧,不知该说什么话,我觉得有史以来,高级官员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事.假如人们当时见到右丞相死的惨状,即使是田夫奴仆,也不该闭口不言,更何况我是朝廷大臣,怎能闭口不言忍受这样的愤恨?已故武元衡丞相黎明时断的气,我的奏章中午呈上.两天之内,满城的人都知道了,那些不乐意我这样做的人,有的人造谣中伤,有的说我这样做大错特错,都说:‘尚书、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谏官、御史对武丞相被杀一事还没有上书谈自己的看法,一个赞善大夫为什么倒如此忧国呢!’我听到这些话,回到家中仔细思量,赞善大夫固然官职低微,而朝廷中发生这样特殊的事件,当即进一奏疏,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这是张狂,我又怎么能辩解些什么呢?因为这样一件事而获罪,您以为怎么样?更何况还不是以这件事定罪呢!”这是白居易的自述.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指责他超越职权的人,还不仅仅是宰相而已.史书上又说:“白居易的母亲掉进井里淹死,而白居易却写了一首《新井篇》,因此受到贬斥.”上面那封信里所说的“不是以这件事定罪”,可能就是说的这件事.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8—23题。(17分)
姚平仲小传
〔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注】①枝梧:抗拒。
18.(1分)陆游,字
,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19.(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抑其赏


(2)平仲适在京师


(3)度采药者莫能至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20.(2分)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21.(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平仲负气不少屈
B.平仲功冠军
C.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22.(5分)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23.(3分)请结合陆游生平经历,评价他对姚平仲的情感态度。
答案
18.(1分)
务观
19.(4分)
(1)(减少)
(2)(恰好、正好、恰逢)
(3)(估计)
(4)(多次、屡次

20.(2分)(B)(该项上句中的“与”是介词,和;下句中的“与”读yù,是动词,参加。A
没有。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于是)
21.(2分)(
C

22.(5分)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主语补充1分,请出、死士、徙各1分,整体理解1分)
23.(3分)作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但是不断受到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1分)
他为姚平仲作传,高度赞扬了姚平仲的赫赫战功,铮铮傲骨不谄权贵,表明了陆游对他的仰慕之情,也可以看出陆游与其有着相同的经历,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同时,对姚平仲后期隐居山中离奇经历也表现了羡慕之情。(2分)
【译文】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书画出他的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他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又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课后作业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参考答案】
17.
(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
分)C
19.(6分)
(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
(
“苟”、省略句、宾语前置,
各1分)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
时”、“辄”,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
回报,所以被认为不符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