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第 17 课时 统计与概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第1~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回顾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2. 使学生掌握与统计相关的知识和统计的特点,明确设计调查表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统计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统计方法,增强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会填写统计表,会分析统计图。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
难点 会绘制不同类型统计图。
突破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回顾、点拨。
学法 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揭示课题
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我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先要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再做出决定。例如:学校为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要收集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质疑回顾
1. 统计的相关知识。
(1)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①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xn,那么false(x1+x2+…+xn)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统计图的分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2. 大家知道这些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吗?分别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条形统计图:能直观、清晰地同时对比各个项目在特定情况下的差异,通常用于显示某一项目在某几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数据不连续变化特征或比较几个项目在某几个特定时间段内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显示不同项目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数据连续变化趋势,反映项目的变化的明显差异和变化规律的情况。
扇形统计图:显示了数据系列的各项目占项目总和的比例大小,可用于研究各种不同因素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大小的反映。
3.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本题主要考查对三种统计图各自优缺点的深刻认识,了解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最合适。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完善。
在第(1)题中班上同学的身高分布状况,显然用条形图比较合适,因为条形统计图能够分身高段进行条形统计,清晰明了。
在第(2)题中了解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显然是针对的一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显然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在第(3)题中了解身高组别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情况,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个比较合适呢?显然是扇形统计图。
教师强调:注重关键词的描述,凡是涉及分布状况,就用条形统计图;凡是涉及到变化状况,就用折线统计图;凡是涉及占的比重的大小,就用扇形统计图。
4. 调查表的设计。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何设计一个调查表呢?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结果(并用投影仪展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96页第3题的调查表,提问: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学生个人情况调查表,对比一下,你设计的调查表中的调查项目适合调查吗?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3)教师:怎样记录数据呢?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可以用汉字书写记录,也可以用符号代替具体信息等方法。
(4)教师:调查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总结:
①调查对象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某一类。
②调查内容要合理,被调查者易于接受。
③对于调查结果要保证其真实性。
(5)教师: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订正,使学生明确并课件出示:
①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②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
③确定调查的方法。
④进行调查,予以记录。
⑤整理和描述数据。
⑥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6)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评议。
释疑解难
教师:这节课主要是复习之前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统计的有关知识。现在有疑问的同学请互相提问,互相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复习中不断总结。
1. 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实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 统计与现实生活、科学领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将统计的学习与实际问题密切结合,选择典型的、充满趣味性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问题作为例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理解统计的概念和原理,树立统计观念。
二、复习反思,或称为“反思性复习”,是指教师在复习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将“学会教学” 与“学会学习” 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复习的质量,提高复习的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复习计划,应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复习,确保复习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