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题组1 分子热运动
1.炒菜时,温度升高,菜和佐料的分子运动变 (选填“剧烈”或“缓慢”),有大量的分子扩散到周围空气中;菜冷下来后,温度降低,分子运动变 (选填“快”或“慢”),扩散到周围空气中的分子数减少,所以香味就渐渐变淡了。?
2.如图所示,向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看到热水中红墨水扩散得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 ,通过扩散现象说明看不见的分子在运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
3.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内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4. 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尘土飞扬 B.茶香四溢
C.树叶纷飞 D.瑞雪飘飘
5.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倒扣一个空集气瓶,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进入上面的集气瓶。这个现象说明 ( )
A.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D.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题组2 分子间的作用力
6.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 。?
7.小雪同学在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将筒内空气排出后,用橡皮套封住注射器针孔,再用力推活塞,如图所示,结果她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实验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选填“引力”或“斥力”)。?
8.将两个铅柱的表面削平、紧压,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了 (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空隙 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9.“破镜不能重圆”是指被打破的玻璃不能再重新变成一面完整的镜子,其原因是 ( )
A.玻璃碎片间距离太近,分子间作用力是斥力
B.分子间没有引力
C.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10.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 )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题组3 分子动理论综合
11.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②分子间是有间隙的;③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上述理论与如图所示现象相对应的是③ 、④ 。(填字母)?
12.海面处1 m3海水的质量大约是1022 kg,而在同一片海域5000 m深处,1 m3海水的质量大约是1050 kg,若不考虑海水成分的变化,则上述现象说明 ( )
A.海水分子间有引力 B.海水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C.海水分子间有空隙 D.海水分子在运动
13.有关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用手捏海绵使它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做墨水滴入水中扩散的实验时,人眼看不到墨水中炭粒分子的运动
14. 百灵鸟是散居型蝗虫的天敌,但蝗灾爆发时,聚集型蝗虫会大量分泌苯乙腈,其刺激性气味使百灵鸟放弃捕食,百灵鸟闻到苯乙腈的气味是因为 ( )
A.分子体积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5.如图所示,科学家在足够结实和密闭的容器内注入某种油类液体物质。用足够大的力推动活塞向下挤压液体,油从容器壁渗出。这一现象能说明 (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物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题组4 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16.用素描炭笔在纸上连续、均匀的画一笔,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笔迹变得浓淡而间断,此现象说明 (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物质的连续体
B.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C.固体由微粒组成,液体连成一片,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D.固体和液体均连成一片,气体是由微粒组成的
17.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 )
图甲:分子排列规则,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图乙:分子可以移动,就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
图丙:分子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答案详析
1.剧烈 慢
2.快 转换法
解析: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在热水和冷水中各滴入一滴墨水,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较快;本实验中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3.D 解析: 在太空中,物质内的分子仍然会运动,所以扩散现象不会消失。
4.B 解析: 尘土飞扬、树叶纷飞、瑞雪飘飘所描述的都是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茶香四溢是茶香分子运动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5.A 解析: 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6.分子间存在引力 7.斥力
8.A 9.C 10.D
11.A B
解析: 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红墨水滴入清水中后,墨水分子不停地运动,从而使整杯水变红,故③与A对应;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两铅块在铅分子的引力作用下被吸在一起,因此④与B相对应;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当酒精与水混合后,酒精分子(或水分子)进入水分子(酒精分子)间的空隙内,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故②与C对应。
12.C 解析: 由题意可知,海面处1 m3海水的质量大约是1022 kg,而在同一片海域5000 m深处,1 m3海水的质量大约是1050 kg,说明海水可以被压缩,因此,这一现象说明海水分子间有间隙,不能说明海水分子间的作用力情况,也不能说明海水分子的运动情况。
13.D
14.D 解析: 闻到苯乙腈的气味,说明苯乙腈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15.C 解析: 用足够大的力推动活塞向下挤压液体时,油从容器壁渗出,这说明容器壁分子间存在间隙,油分子被挤压到容器壁分子的间隙中,然后运动出来。
16.B 解析: 用素描炭笔在纸上连续、均匀的画一笔,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笔迹变得浓淡而间断,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会形成物质的连续体,故B正确。
1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