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30 18: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知识能力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说说他小时候如何穿衣打扮?
2、推测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想象他父亲的葬礼是何情形?
4、他结婚时候新娘如何装扮?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7、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李叔同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1885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98年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被说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1905时,其母去世。1912年时,他在浙江执教。
展厅二
休闲娱乐
展厅一
形体修饰
展厅三
礼仪风俗
大厅
西方文明
晚清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革履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根据图片概括晚晴服饰的特点?
清官定服饰制度:
清代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清代文官补服
晚清军装的变迁
晚清官服变革的原因?
民间服饰变革的冲击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
中西合璧
民国
晚清
清朝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五权分立
中山装的含义
政治色彩
清代普通女装
满族女装
汉族女装上袄下裙
中西合璧
民国初旗袍
A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
B
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清政府被迫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拟订了陆军、海军、巡警等新式服饰。说明了:( )
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
②民间服饰变化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很大冲击
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
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看看想想:陈独秀变了服饰外,还变了什么?
发型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
断发有何色彩?
政治色彩
剪辫处往往还有一告示牌:
“今日剪辫者
奖酱肉面一碗。”








“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
小脚一双,
眼泪一缸。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康有为的女儿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
电影演员 阮玲玉
鲜明政治色彩
不缠足
原因?
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维新人士推动
“断发”:“男人解放了”
(1)清政府:自由剪发法令(1910年);
(2)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不缠足运动:“女人解放了”
(1)清政府:屡禁不止;
(2)维新派:发起女权运动

2、“断发”和不缠足:
想一想:为什么用“解放”的字眼来描述这些变化?
男人剪辫带有摆脱专制束缚、民族压迫的意味;
女人放足说明妇女逐步摆脱封建礼教
的约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展厅二:休闲娱乐
报刊
电影
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 ?
近代报刊
出现:
发展:
①新闻观念产生
②通俗报刊兴盛
③进入政治领域
④深入民众生活
19世纪
卖报小贩
电影
开始传入:
发展历程:
影片的拍摄:
影片的放映:
19世纪末
《定军山》
《难夫难妻》
《歌女红牡丹》
电影院兴盛
上海大光明影院
周 璇
胡 蝶
阮玲玉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展厅三:礼仪风俗
传统社交礼仪
作揖
请安
跪拜
三拜九叩
见面礼
1816年嘉庆召见英国驻印度总督阿美士德
清末中外官员 握手致意
西方礼仪冲击;民主共和精神影响
希特勒与溥仪 握手致意
日常礼仪变化原因?
征婚广告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广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1.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
2.大家闺秀
3.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
——征婚人章太炎
清末的传统婚礼
民初的新式婚礼
婚礼
传统葬礼
1925年:孙中山讣告、追悼会
葬礼
礼仪风俗
婚礼
见面礼
葬礼
跪拜、作揖
身份的不平等——人格的平等
厚葬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鞠躬、握手
自由恋爱、幸福婚姻
文明、卫生、简洁
重礼轻爱——重爱轻礼
铺张浪费、迷信——无等级差别、摒弃迷信


新旧杂陈
小范围变化
思考:
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外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治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经济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思想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发展不平衡,内地和农村仍落后贫穷
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半殖民地化色彩,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近代化
有利于先进思想的传播
经济:
思想:
政治:
消极:
材料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
材料2: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清亡后, 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由沿海到内陆
由上层到中下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中西合璧
传统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
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课堂小结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西文明碰撞交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
日趋科学合理
B
练一练:
1、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
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
④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
⑤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
的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A
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②都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新式婚礼
旧式婚礼
3、从下列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  ??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 ②       B、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5、 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 广州 B. 上海 C. 福州 D. 宁波
6、集邮、收集票证、收集货币和文物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从活动的方式的角度,这些人所从事的属于
A.商业经营 B.历史研究

C.娱乐休闲 D.风俗习惯
材料: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1.这些标准反映了近代社会女子生活方面的哪些变化?
答案
从缠足到放足;
从衣着的陈腐、呆板到体现女子的形体美,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 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
从足不出户到关心国家命运;
从礼教束缚到个性自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