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诊断性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诊断性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16: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诊断性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积累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我就陪父亲在mén
kǎn(
)上休息一会,他那颗很倔的
tóu
lú(
)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过的zhuāng
jia
chá?(
),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十岁的小朋友,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唱俱佳,让人赞赏不已。
B.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
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
C.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今后批评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发脾气。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B.聊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D.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长与山海经》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散文诗集《野草》等。
B.《台阶》作者李森祥,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
C.《老王》的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唐·吉诃德
(?https:?/??/?baike.?/?doc?/?30377-31682.html"
\t
"_blank?)》等。钱锺书是她的丈夫。
D.《卖油翁》的作者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文中“陈康肃公善射”的“射”是古代“六艺”之一。
5.名著阅读(4分)
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以上文字出自(
)先生的名著(
),从中你可以读出“他”
的性格特点。
6.名句积累
(8分)
(1)《竹里馆》中最能体现作者安闲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___。
(2)一曲《折杨柳》,几多断肠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3)《逢入京使》中,表现诗人思乡悲苦的句子是


(4)
韩愈在《晚春》这首诗里于揶揄中隐含赞许,表现对大好春光的珍惜留恋之情的诗句是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一)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7.解释词语。(2分)
(1)释担而立(

(2)
但手熟尔(

8.翻译句子
(2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你认为课文中的两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为什么?(3分)
(二)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拾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志士不饮盗泉
(?https:?/??/?baike.?/?doc?/?2339674-2474394.html"
\t
"_blank?),廉士不食嗟来,况拾遗金乎?”羊子大惭,即捐①金于野。
羊子游学,一年而归。妻问故,羊子曰:“久客怀思耳。”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自一丝而累寸,寸而累丈,丈而累匹。今若断斯②机,则前功尽弃矣!学废半途,何以异是?

③羊子感其言,还卒业。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有删改
【注释】①捐:丢弃,舍弃。②斯:此,这。③何以异是: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
10.解释加点词语。(2分)
(1)羊子尝行路(

(2)自一丝而累寸(

11.翻译句子。(2分)
羊子感其言,还卒业。
12.从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一番言论中,你领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一)来叔
提拉米苏
从邮局汇完钱出来,看见街口有卖糖葫芦的,我过去买了两串。这糖葫芦蘸得真好,色泽鲜红,晶莹剔透,一咬嘎嘣脆,和当年来叔的糖葫芦一样好吃……
二十年前的小镇,卖糖葫芦的并不多。笑眯眯的来叔扛着插满糖葫芦的稻草靶子街上一站,顷刻就围拢一群孩子,纷纷擎着零花钱买着吃。我有时也买,母亲经不住我的央求偶尔会给两毛钱。
这年冬天,父亲干活的砖窑停了。奶奶治病需要钱,父亲整日愁眉不展的。母亲说,要不你也卖糖葫芦吧。
蘸糖葫芦的关键是熬糖。父亲没有做过糖葫芦,熬糖的火候总是掌握不好,虽经来叔耐心地指导了两次,蘸出来的糖葫芦不是发黏就是发苦,人们还是爱买来叔的糖葫芦。母亲常常守着剩下大半的糖葫芦唉声叹气,我心里也急。
不久,村里有传言说,别看来叔做的糖葫芦好吃,可他不爱干净,洗山楂是用洗脚盆哩,人们听了,不免恶心。很快,就没什么人光顾来叔的摊子了。
镇子里卖不动,来叔只好到20里外的县城去卖。而父亲的糖葫芦越做越好,没有了来叔这个竞争对手,生意更加红火。
一次,来叔从县城回家,天黑路滑,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挂人深沟…
父亲病重,我匆忙赶回家。门口遇到来叔,他把一个厚厚的信封塞给我,就一瘸一拐地离开了。
信封里是我工作后以一个好心人的身份给他捐赠的所有钱款,还有一张字条,“孩子,别再寄钱了,叔从没怪你…”
(选自《小小说月刊》)
13.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有何作用?(2分)
14.阅读选文,填写下面空出的故事情节。(2分)
来叔卖糖葫芦——(
)——(
)——来叔去县城卖糖葫芦
15.文中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6.阅读小说,说说来叔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7.品析一下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4分)
(二)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母亲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权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8.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3分)
19.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6分)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20.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2分)
2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3分)
22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4分)
四、作文(50分)
23.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常常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意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那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有没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最温暖的陪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力求真情实感,重点突出;2.字数在600字以上。
诊断性检测三参考答案
一、1.门槛
头颅
庄稼茬
2.
B
3.
C
4.
D
5.老舍
骆驼祥子
吃苦耐劳,坚忍自信,人虽然穷,却有志气有梦想
6.略
二、(一)7.
(1)放下
(2)同“耳”,罢了
8.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9.卖油翁。因为故事的主题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10.(1)曾经(2)积累
11.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2.乐羊子妻以织布必须日积月累才可成匹的切身体会,说明了求学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
三、(一)13.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交代小说的叙述内容。
14.父亲卖糖葫芦
人们拒绝买来叔的糖葫芦
15.示例:“一次,来叔从县城回家,天黑路滑,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挂入深沟…”为“他把一个厚厚的信封塞给我,就一拐地离开了”埋下伏笔。作用:(1)交代了来叔一瘸一拐的原因,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2)表现了来叔身残却志不穷,不记恨“我”的宽宏大量的心胸。
16.是一个热心帮助別人、体会别人的困难,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记恨别人的宽宏大量的人。
17.(1)照应前文,委婉地交代了当年给来叔造谣的人是“我”;(2)突出了主旨,表明“我”和来叔都是善良的人,一个是为生活所迫而犯错,一个是体谅“我”家困难而不计前嫌,赞美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18.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我在县城上学公家发被褥。
19(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2)“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20.成功(幸福)是坚持(奋斗、努力)出来的。(意对即可)
21.示例:(1)爱女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2)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3)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4)朴实而睿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5)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答出3点意对即可)
22.(1)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坚定信念,奋发努力,我们就能成功。
四、23.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