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习作
家乡的风俗
第1课时
一、回顾课文,引出“家乡风俗”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说说这些文章和古诗都介绍了哪些风俗。
答案:这些文章和古诗都讲了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祭灶王、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寒食节禁烟火、重阳节登高等风俗。
2.围绕家乡风俗,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了解到了哪些风俗?你最感兴趣的风俗是什么?
示例:
正月十五看灯
端午节赛龙舟
重阳节敬老、登高
二、确定习作内容,明确要求
1.选材:通过搜集资料、采访家长或回忆参加过的风俗活动,谈谈你对家乡的风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或感受。
提示:围绕着风俗的由来、内容或活动形式、寓意、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方面来介绍。
2.梳理内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风俗或参加过的风俗活动,依次写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习俗名称或参加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习俗名称或参加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赛龙舟
习俗的由来
赛龙舟的场景
赛龙舟的寓意
自己的感想
3.确定写作内容。
提示:(1)如果你打算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
(2)如果你打算写自己参加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把这种风俗的来历、寓意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当然,你也可以先介绍一种风俗活动中的某个场景,吸引读者的注意,然后具体介绍与其相关的内容。
5.本次习作的任务: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结合“交流平台”,学习“抓住重点”
1.自读“交流平台”,学习写法。
思考: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这几天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2.写法提示:
每一种风俗,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根据自己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确定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4.拟写习作提纲。
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你对刚才列出的感兴趣的风俗内容,以及想详细介绍的内容,又有哪些新的想法?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次调整你的习作提纲。在括号里标出哪几部分详写,哪几部分略写。
习俗名称或参加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
赛龙舟
习俗的由来
赛龙舟的过程
赛龙舟的寓意
自己的感想
示例:
小结:我们介绍一种风俗或者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都要先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别人最想知道的内容,想好要详写的内容,其他内容就可以略写。这样写出的文章,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清楚。
四、开始习作。
习作要求与提示:
1.要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主次,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介绍一种风俗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要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
4.写风俗习惯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这个节日是真正的迎春。立春祭农,寓意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立春给小孩佩戴“春鸡”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立春祭农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对黑暗的恐惧感,会在正月十五那天点亮灯笼,寓意驱魔降福、祈许光明,所以元宵节的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避邪保佑平安。
元宵点灯
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通常民间都会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有的习俗,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有很多种,但图个好彩头、努力向上的寓意一直没有改变。
端午赛龙舟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之圆象征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与幸福。
中秋赏月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是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后来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登高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腊八粥,又称“福寿粥”,有增福增寿之意。
腊八煮粥(共21张PPT)
习作
家乡的风俗
第2课时
一、回顾写作方法,梳理汇总
上节课,我们围绕“家乡的习俗”完成了一篇习作。如果你读到同学写的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或者是同学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你会从哪些方面对他的习作进行评价?
2.评价要点。
(1)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我们要看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习作,我们要看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适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来交流、修改习作。
二、交流评改,展示习作成果
1.“介绍某种风俗”的同学和“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同学分组交流评改。
2.佳作展示:
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文化深厚久远,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传统节日都令我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泼水节,它让我看到了傣族群众对吉祥、平安的憧憬。
在泼水节当天,我跟爸爸、妈妈一早就来到了街上,只见街上人来人往,人人手里都拿着“武器”,有拿水枪的,有拿
水桶的,有拿盆的……那“武器”可真是种类繁多。在居民家门口,还有商店的门前,都摆满了装水的大桶。看到这些,我知道一场“大战”就要开始了。
时间差不多了,也不知道是谁先开始泼水的,刚刚还很“安静”的街道顿时就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始进攻。你倒我一盆,我泼你一身,各不相让,嘴里还大声喊着:
“水!水!水!赶快,我要招架不住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也被妈妈拉入了这场“战斗”。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拿着水枪就往人群当中“扫射”。就在我暗暗高兴没人来泼我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股凉凉的水流顺着背后流了下来。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正拿着水枪对着我不停地喷水。我心想:我可不能吃这个亏。于是我开始奋力反击,我们两个“打”得不可开交。而旁边商铺门前的阿姨也被我们俩的“战斗”逗得捧腹大笑,还一直催着我们到她的商铺门前去“加油”。这时,我看到的只有水花和“战斗”的人群,那场面非常壮观。
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泼水节体现了傣族群众热情、豪放的性格以及他们对吉祥、平安的憧憬。我这次参加泼水节,真是受益匪浅。
3.佳作点评:
①重点内容突出。小作者重点介绍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②写出了风俗特点。小作者向读者介绍了泼水节的意义。
③详略安排得当。文章详写了人们参加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其他一笔带过。
④适当的加入了体验和感受。如“我这次参加泼水节,真是受益匪浅。”
家乡的婚礼
我的家乡是四川的一个小镇,说起家乡的风俗,我想最有趣的,就算是举办婚礼了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在举行婚礼前,双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发喜帖办嫁妆,等等。买来的嫁妆先放置在女方家里,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里。
引出主题
最热闹的还是举办婚礼的那天。当天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妆打扮,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到来以后,当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门时,新娘用手捂住脸轻声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当接新娘的队伍开始走时,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放鞭炮。
介绍婚礼当天热闹场景
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时,一般来说都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如果在一条街上,有两户人家同时娶媳妇,谁先娶回来,就意味着谁先发财。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过桥,新娘必须往水里抛几枚硬币。新娘到男方家后,新房里的蚊帐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婶婶帮忙挂的,一边挂一边还说一些吉利的话,男方的父母给挂蚊帐的人一个红包。
详细介绍婚礼过程
在喝喜酒的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个红包。
家乡的风俗除了举办婚礼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节,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机会再给你们介绍。
结尾点题
家乡的“舞大刀”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便举着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许家怎么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么被许家设立的呢?
提出问题,吸引读者。
这要从唐代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起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后寡不敌众,与张巡一起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介绍历史来源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
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详细介绍“舞大刀”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结尾点出对“舞大刀”的留恋
三、根据修改建议,完善自己的习作
1.同桌相互提修改建议。
2.修改后,并工整地誊写一遍。
四、总结收获,编写作品集
将全班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