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21初中生物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
?
?
?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得分
???
1.下列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的是(??
)
A.?温室效应??????????????????????????????B.?酸雨??????????????????????????????C.?土壤沙化??????????????????????????????D.?恐龙灭绝
2.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影响植物的生长???????????????????????????????????????????B.?酸雨不能威胁人们的健康
C.?酸雨腐蚀建筑物??????????????????????????????????????????????????D.?酸雨和工厂排放的烟雾有关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B.?如果解决粮食问题人口增长就可以不受限制了
C.?外来生物只会增加本地生物多样性,不会带来其他危害
D.?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不包括(??
)
A.?盲目引进外来生物????????????B.?建立自然保护区????????????C.?环境污染????????????D.?在草原上大量放养羊群
5.当前,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源于(??
)
A.?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B.?生物入侵????????????????C.?火山喷发和地震????????????????D.?温室效应
6.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包括(??
)
①空气污染
②酸雨
③水体污染
④土壤污染
⑤温室效应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⑤
7.下列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还湖??????B.?全民义务植树、种草??????C.?建立自然保护区??????D.?禁止在草原上放牧
8.下列属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B.?使用电子支付???????????????C.?垃圾分类处理???????????????D.?使用共享单车
9.从前的黄土高原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今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球上的温室效应????????????B.?人类乱砍滥伐,过度开发????????????C.?地壳变迁????????????D.?气候变得干燥
10.由于干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草地严重退化,其具体表现和原因是(
)
①牧草稀疏低矮②杂草和毒草增多③过度放牧,超载严重④大量开荒种田⑤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⑥空气清新,光照过强⑦大量采挖中草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
二、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6分)
得分
???
1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片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________
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
(2)如果人们大量捕食青蛙,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__。
(3)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缺少含氮无机盐,水稻植株生长缓慢、植株弱小、叶片发黄.请完成有关验证水稻生长需要含氮无机盐的实验。
①取生长健壮、状态相同、的水稻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
②将两组幼苗分别用泡沫固定在A、B两个塑料容器中。
③A容器加含各种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B容器加等量________的完全培养液。
④将两组装置放在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观察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
阅卷人
???
三、综合题(共6题;共43分)
得分
???
12.某学习小组对城市A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相关统计数据见下图。请你帮他们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城市人口数量在哪段时间的自然增长率明显加快。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该城市人口增长呈________趋势(填“匀速增长”或“逐渐减缓”)。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已实施________这一基本国策。
(3)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措施是________;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________,是为了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13.地理中国栏目报道:广西某地最近突然出现了一条“变色河”,该河大多河段清澈见底,唯独在靠河岸某处呈黄褐色;不久之后,该处黄褐色会逐渐消褪,却又在较远的河中央开始出现。
(1)据此推测: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矿物质溶解其中的缘故,且该矿物质离子可能是()
A.Cu2+
B.Fe3+
C.NH4+????
D.Ca2+
(2)对黄褐色河水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菱形褐色物(如图所示)在移动,且在其中观察到了叶绿体.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它属于________?;
(3)经专家调查,是菱形褐色物大量繁殖导致了河水变色.这条“变
色河”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农民过度施用含N、P等的化肥
C.长期在河岸边堆放黄土.
14.在过去,我们曾有“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等口号,这些口号是不科学的,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也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废气、废水等,在大多数未得到妥善处理的地区,往往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3)
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比以前大大加快,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更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而
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一些有害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对水源的污染等.
(1)从以上资料的叙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吗?
(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是怎样的,有哪些证据?
(3)认真阅读下表.
人口普查
年份
人口数目/亿人
第一次
1953
6.02
第二次
1964
7.23
第三次
1982
10.32
第四次
1990
11.60
第五次
2000
12.95
算出年平均增长率.据图分析我国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有哪些经验?目前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怎样的?
15.阅读下面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化学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世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作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保护进程做出贡献。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世界主题为“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点出了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紧迫性。中国主题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意指二氧化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倡导人们过上绿色、低碳生活。
(1)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2)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是(???
)。
A.臭氧层空洞
B.酸雨
C.温室效应
(3)“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其中“多个物种”具体指的是(??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已达1370536875人.科学家曾经提出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右图所示.
请你分析图中四条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回答问题:
(1)人口剧增必然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是________?减少而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2)人口过度增长,会使________?被大量破坏而逐渐枯竭.
(3)________?日益严重,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4)图中显示,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会逐渐下降,试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导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17.科普文阅读
在《学习强国》中有一个视频资料《我和湿地有个约会·宁夏哈巴湖》,说它是荒漠中“长”出的湿地。哈巴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中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保护区境内地表水皆流入湖泊、沼泽或洼地,形成了大片湿地。历史上的哈巴湖地区是农、牧交界地带,水草丰美;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因素,生态逐步恶化,沙进人退,沼泽湿地萎缩;但经过40多年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沙地逆转,动、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哈巴湖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如图1)。
哈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已知各类植物559种,野生动物156种。保护区内中草药资源也极为丰富,是驰名中外的“甘草之乡”。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图2)。甘草根与根状茎粗壮可入药,呈圆柱形,气微,味甜(如图3)。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甘草的功效有“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甘草在中药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因此有“药中国老”的美称。保护区现有金雕、白尾海雕、大鸨、黑鹳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石貂、荒漠猫、兔狲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2019年3月,在保护区监测点的湖面上还观测到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2只。如今,保护区林木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1%和70%,远远望去,沙、水、树融为一体,美丽壮观。
(1)生态治理之前,多种因素导致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生态逐步恶化,如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________等人为因素。
(2)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文中的哈巴湖属于________生态系统。
(3)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和根状茎入药。为了提高甘草的产量,科研人员指导当地农、牧民实施了很多有效地增产措施,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除草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
B.要保持土壤湿润,利于根系向下生长
C.甘草施肥应以磷肥、钾肥为主,少施氮肥,氮肥过多,会引起植株徒长,使营养向枝叶集中,影响根、茎的生长
D.减少行间距,株距,甘草种得越密越利于进行光合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
(4)如图4所示为哈巴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甘草是哈巴湖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图中营养级别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
(5)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和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了植被封育和沙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项目,探索和揭示人类经营活动对湿地、过渡地带植被的变化和影响,请你结合材料对人类经营活动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A.温室效应,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酸雨,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硫等气体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土壤沙化,与人类乱砍滥伐活动有关,C不符合题意。
D.目前大多数人较为接受的说法是,因地球在白垩纪受到小行星的撞击后,导致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和毒气,在大气中很长时间没沉下来,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最终引起生物链从底层崩溃,导致了恐龙灭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2.答案:
B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可知酸雨和工厂排放的烟雾有关。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和文物;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威胁人们的健康。故答案为:B。
【分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3.答案:
D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A.资源和环境问题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一部分是利用的方法不科学造成的,题干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
B.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即使解决了粮食问题,人口也不可以无限制的增长下去,故B错误。
C.外来生物可能通过竞争、改变生存环境等方式对本地生物产生威胁,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故C错误。
D.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能腐蚀建筑物等,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故D正确。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很多影响。既有益的也有不利的。人口的增加使生物圈承载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人类对资源的无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将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4.答案:
B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A.盲目引进外来生物,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属于对生物圈的破坏,B正确。
C.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破坏了生物的生存和生物圈中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在草原上大量放养羊群,由于植被被破坏,导致草原沙漠化,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D错误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解题关键,我们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就等于破坏我们的生态家园。
5.答案:
A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对地域扩张很厉害,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在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这些原因会加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外,自然环境的变迁,如地震、火山爆发,海陆变迁等,导致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和生物生存,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这些原因会加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究其原因都是人类对自然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
6.答案:
C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同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所以①空气污染
②酸雨
③水体污染
④土壤污染
⑤温室效应,都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
7.答案:
D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A.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A不符合题意.
B.全民义务植树、种草利于保护环境,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不符合题意.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不符合题意.
D.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不是禁止在草原上放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8.答案:
A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破坏生态环境,故A错误;使用电子支付,减少了纸币的使用,减少了污染,故B正确;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正确;使用共享单车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9.答案:
B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外界条件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平衡就被破坏了。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过于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掠夺式开发,乱砍滥伐,植被大量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造成的。B正确。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0.答案:
D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天然草地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或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利用,或滥挖、滥割、樵采等人为活动破坏草地植被,而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过程。
草群种类成分中原来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逐渐减少或衰变为次要成分,而原来次要的植物逐渐增加,最后由大量非原有的侵入种变成为优势植物;群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减弱,可食产草量下降,而不可食部分比重增加;草原生境条件恶化,出现沙化、旱化及盐碱化,土壤持水力变差,地面裸露;出现鼠害、虫害,草层中优良牧草明显减少,劣质牧草或有毒有害植物相对增加,草地向低产低质演替的同时,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明显恶化,牧草产量下降30%~40%,放牧家畜牧草严重不足。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草地退化的表现、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草地退化的表现和原因方面来切入。
二、实验探究题
11.答案:
(1)非生物;竞争
(2)破坏生态平衡
(3)水;阳光;温度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主要表现在生物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而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据此可知,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2)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水稻→蝗虫→青蛙或水稻→三化螟→青蛙,可见青蛙是蝗虫和三化螟的天敌,因此,如果人们大量捕食青蛙,蝗虫和三化螟的天敌少了,蝗虫和三化螟等害虫猖獗,轻者造成水稻减产,严重者造成生态系统破坏。
(3)根据题意,该实验的变量是含氮无机盐,所以应该出了无机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题意,A容器加含各种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所以B容器加等量水的完全培养液,形成对照。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等,所以将两组装置放在温度、阳光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故答案为:(1)非生物、竞争,(2)破坏生态平衡,(3)水、温度、阳光。
【分析】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是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三、综合题
12.答案:
(1)1964-1982
(2)逐渐减缓;计划生育
(3)优生;近亲结婚
考点:我国的生育政策
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城市人口数量在1964-1982年间的自然增长率明显加快。
(2)由题图可知,从总体上看,该城市人口增长呈逐渐减缓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已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3)减少人口增长速率的关键措施是少生,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措施是优生;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为了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故答案为:(1)1964-1982;(2)逐渐减缓;计划生育;(3)优生;近亲结婚
【分析】人口过度增长将会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对于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缓解人口过剩带来的粮食、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的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加速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3.答案:
(1)B
(2)生产者
(3)A,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
态系统的组成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危害。
(1)Fe3+是黄色,水发黄是河岸边黄土中的Fe3+溶解的缘故.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植物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水体富营养化是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因为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有机物以及过度施用含氮、磷的化肥等水污染导致
的.可见,选项A、B符合题意。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危害。
14.答案:
(1)人口激增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解答】有资料知:人口过度增长,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人口过度增长,生活生产污水及工业生产的废物增多,造
成环境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资源危机.由此可见:人口激增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
力.
(2)世界人口在快速增长,一方面倍增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解答】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了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搜集如下证据:“世界人口增长表”.
年
份
1800
1850
1900
1950
1960
1974
1987
1999
人口(亿)
9.6
12
16
25
30
40
50
60
由表中的数据可见:世界人口在快速增长,一方面倍增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3)我国在1953﹣1964年、1964﹣1982、1982﹣1990、1990﹣2000年四个时间段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83%;2.57%;1.55%;1.16%;由此看出,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是越来越低,按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属于低生育率低的国家,而这都是与我
国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解答】我国在1953﹣1964年、1964﹣1982、1982﹣1990、1990﹣2000年四个时间段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83%;2.57%;1.55%;1.16%;由此看出,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是越来越低,按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属于低生育率低的国家,而这都是与我
国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考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分析】中国是人口控制的成功典范.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并逐步走上了计划生育的道路.
15.答案:
(1)A;B
(2)B
(3)B
考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1)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形成的。
(2)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因此被称为“空中死神”。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其中“多个物种”具体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16.答案:
(1)粮食
(2)自然资源
(3)环境污染
(4)环境污染严重
考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粮食必然减产.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加剧枯竭.
(3)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消费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
(4)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人类要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故答案为:(1)粮食
(2)自然资源
(3)环境污染
(4)环境污染严重.
【分析】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资源在不断地减少,居住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被严重的污染.
17.答案:
(1)人口增加(或过度放牧)
(2)湿地(或湖泊)
(3)D
(4)生产者;甘草→瓢虫→蛙→兔狲→金雕
(5)做任何事情应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
考点:人口增长问题,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1)哈巴湖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生态逐步恶化。(2)资料中说哈巴湖是荒漠中“长”出的湿地。所以,哈巴湖属于湿地生态系统。(3)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和根状茎入药。所以,除草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可以提高产量;保持土壤湿润,利于根系向下生长,提高产量;施肥应以磷肥、钾肥为主,少施氮肥,氮肥过多,会引起植株徒长,使营养向枝叶集中,影响根、茎的生长,所以施肥以磷肥、钾肥为主,可以提高产量;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种植过密影响光合作用,不利于产量提高,故答案为:D。(4)甘草是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哈巴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图4中营养级别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也就是最长的食物链:甘草→瓢虫→蛙→兔狲→金雕。(5)做任何事情应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3.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4.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