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19: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一语文试题
202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中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近些年,人们日益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穿衣、阅读、欣赏、过节到婚丧嫁娶,都
在讲究传统、热哀传统。不过,总让人感觉表演的成分,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远没

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已故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
美木、音乐、宗教等等;二是广义文化,说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而隐藏在
五光十色文化现象背后的若干共同的东西,叫深义文化或深层文化。周先生所说的这种深
义文化,可以说,最能显示出民族性。
穿件对襟大袄,哼几句皮黄,或是挥毫泼墨,与我们的深义文化没多大关系;读读“三百
千”,背背唐诗宋词,念念《古文观止》写写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备了深义文化。深义文化
不是皮肉,而是一种魂魄、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内化于心,承续传统,真正
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千百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深层文化的精神有过许多归纳,其中,礼,应该是其核心。我
们今天需要传承的礼当然不是纲常礼教,而是演化到现代社会的一种做人的原则,比如尊
重别人、以人为本、讲求修身。我们今天倡导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
的价值准则,就已经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现阶段,我们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给人看的,也不仅仅是某种特
坚定场合的礼仪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公共场合不要争先恐后、不应大声喧哗、要文明礼让;在自助餐厅,不要用自己的餐
具触碰公共餐桌上的食品、不要争抢、不要國积、不要浪费;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这些行为規范,近年来在旅游时常常被说成是欧洲人的礼仪,还被划成了西方国家的文明。
亨实上,中国的传统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生活里,日常行为的准则、待人接物的品行尤为重要,也最能显示中国文化的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深义。暴殄天物,就是中国古人对糟蹋东西的谴责;杯盘狼藉,则是中国语言对吃喝后桌面
杂乱的形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是中囯蒙学读物《幼学琼林》的说法;待人敬、
己谦,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基本操守;至于餐桌上不能像只虾米、不准朝螃蟹看齐,吃饭时
不能出声、不许咂嘴、夹菜不允许如鸡头啄米、动筷要长辈先请,一个个规矩,更是我们的祖
翠曾经对我们的教诲。
搞点表演性的仪式、穿穿传统的服饰、用中国固有方式过过中国的节日,当然都有助于
推广传統文化,但这仍为皮相。最重要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汇于我们的血脉里
让做人的优秀传统准则传承下来,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显示传统文化的优异之处,这才是
对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扬
(摘编自陈原《弘扬传统文化要浸入日常生活》)
材料二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
的“严肃险”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杌表情包成为斗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
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点
燃了大家对中华悠久文化、厚重历史的热情。
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
形态,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传统文化的承袭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泱泱
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可以说,中华文化对
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里。这就是文化DNA。
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选代升级、文明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让中华传统
发新的生机活力?故宫博物院掌门人单霁翔道出了他的秘诀,“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
是要把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生活、连接当下,这是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
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综艺“爱上”诗词,还是故宫文创产品成“爆款”,都是把准时代脉
搏、洞悉社会变迁、创新表达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做到现代化、年轻化表
、达,自然“圆粉”无数,润泽心灵。
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的是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甚至粗制滥
造。现实中,有的地方为制造噱头,在城市发展中率行“拿来主义”,花了重金却造了“假古
董”,形似神不似;有人罔顾事实戏说历史,将其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制作雷人
的“穿越剧”,内客空洞、毫无营养;还有人打着所谓“回归传统”的旗号,宣汤封建纲常等文
化糟粕,颊覆三观,扭曲价值。种种乱象,既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难以让其活起来。实
践证明,一味地粗制滥造、盲目地跟风炒作,只会让传统蒙羞。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
(摘編自马雨音《传统文化呼唤现代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虽然逐渐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上,仍完全停留在形
式层面。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