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16: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卷(原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绰号(chuò)
隐匿(lì)
扶遥直上
异想天开
B.筛子(sāi)
顷刻(qǐng)
通霄达旦
千钧之力
C.笔砚(yàn)
腮帮(sāi)
长途跋涉
不屑置辩
D.羼水(chàn)
惦记(diān)
分廷抗礼
天仑之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高超音速武器世界第一,美国如坐针毡,扬言要建太空军。
B.最近,让人望眼欲穿的“掌中宝”震撼上市,小如卡片、薄如蝉翼。
C.孤峰兀立,四面绝壁,仅有羊肠小道通寨顶。人行其上,犹履鱼背,无不息声屏气、战战兢兢。
D.天还没亮,小鸟就唠唠叨叨地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儿。
3.(武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大约800年左右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尖塔倒塌,屋顶烧毁,损失惨重。
B.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图片让举世震惊。
C.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D.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育测试项目,把身体好不好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4.(长沙中考)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攀枝花中考改编)
岑嵘
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一件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

A.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自觉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达成一致。
B.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C.大家畅所欲言,人人感觉都很好。
D.即便把一件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释】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丽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扫而空)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美丽的鱼)
D.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不像)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颓然乎其间者
B.而楼制工巧奇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故其胜为最  其如土石何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B.【甲】文第一段通过描绘洞庭湖气吞山河的壮观景象,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C.【乙】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滕王阁、黄鹤楼与岳阳楼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
D.【乙】文中写道:南昌滕王阁四面临水,它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最为雄伟。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
12.【乙】文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甲】文有什么不同?(3分)
四、诗歌鉴赏(共7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13.两首诗都写了春景,但抒发的思想感情不一样。请赏析两首诗中的画线诗句,说说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4分)
14.【乙】诗中两次出现“花前”,请简述其作用。(3分)
五、默写(共5分)
15.古诗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答句超出两句,则按所答前两句判分)(2分)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一鼓作气,
,三而竭。(《曹刿论战》)
(2)请在王绩的《野望》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3分)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重庆中考A卷)名著阅读(5分)
16.(1)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2分)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里。
(2)《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我下过的一盘棋
毕飞宇
①在我刚刚走上社会的那阵子,最为流行的东西是围棋。远的不说,就在我们那一排单身汉的宿舍里头,每一间宿舍都有自己的围棋盘。两三个人,或三四个人,也许正说着话呢,也许正吃着饭呢,其中的一个拿起一颗黑子,“啪”地一下,一盘棋就算开始了。
②高手的对弈大部分在夜间。在我的记忆里,高手对弈通常都很枯寂,两个人一言不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下出一手棋。他们的对弈很少有人看,即使有人看了,那也是观棋不语的。
③但大部分情况正好相反,臭棋篓子间的对弈会引来众人的围观。这一来有趣了,围观的人一下子就把自己当做了“智囊”,他们不停地提建议、提规划,最后呢,下棋的人成了幸福的傀儡。
④我有一个同事,姓严,标准的高智商,属于喜爱夜间下棋的那种人。突然有那么一天,严老弟对我说:“你怎么不下棋呢?”我笑笑,说:“我这样的智商怎么可以下棋呢?”他说:“可惜了,下棋很有意思的。”
⑤暑期到了,学校里放了假,我和严老弟都没有回老家。某一天的夜里,严老弟陪着我在足球场上逛到了下半夜。也许是走累了,也许是他的棋瘾又犯了,严老弟在黑咕隆咚的球场上对我说:“我教你下棋吧。”一想起空空荡荡的暑假,我说,好吧。
⑥严老弟是个好老师。不只是给我讲,还送来了许多书。严老弟说:“我看的就是这些书。”我说:“把这些书看完了我就会下棋了?”严老弟很肯定地告诉我:“那当然。”
⑦大约过了一个月,我给严老弟提了一个建议:“我们每天夜里下一盘棋,你先让九子,等我赢了,再让八子。”严老弟说:“好。”
⑧我人生的第一盘棋就是授九子棋。严老弟并没有像和别人下棋那样,端坐在我的正面。他是侧着坐的,一直在抽烟。这盘棋就这样开始了,先让我九子,随后他下一颗白子,我跟一颗黑子。他再下一颗白子,我就再跟一颗黑子。还没到一个小时,问题来了,我吃惊地发现,整个棋盘上没有一块黑棋是活的。这让我相当紧张。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十分钟,棋盘上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的脸开始充血,我得想点办法,至少活一块棋。
⑨严老弟看出了我的企图,对我说:“你可以先保住一个角。”这正是我想做的——保住一个角。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想“保住”的是右下角。道理很简单,棋盘的右下角,严老弟还没有“打入”呢。换句话说,这里只有我的黑棋,没有他的白棋。
⑩我不再和严老弟纠缠了,开始补我的右下角。一连补了两手棋之后,我问严老弟:“活了么?”
?严老弟看了一眼,说:“活了。”
?我的心情很好,顺手补了一手,说:“数数吧,看看我总共有几目棋。”
?严老弟却不说话了,他开始盯着右下角看,往死里看。最后,他提起一颗白子,“点”了进来。我说:“黑棋不是已经活了么?”严老弟很低调,说:“试试看,试试看吧。”
?结果是这样的,也就是七八手棋后,我的右下角全死了。死光光。我尽力控制住我的情绪,问他:“你不是说右下角活了的么?”
?严老弟告诉我:“本来是活了的。你又补了两手,这就活不成了。”
(选自《江南》2015年第2期)
17.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补全“我下过的一盘棋”情节发展过程。(3分)
“我”的棋局出现危机→“
→“我”补活棋局右下角→“
→“我”右下角被点死→
18.选文的前三段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19.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列各题。(4分)
(1)请说出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2)请结合文章第?段画线内容说说严老弟的形象特征。
20.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棋来记事写人,揭示主题,下棋是全文的线索。
B.第⑧段引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描写了对手执白赢了棋,棋盘上都是白棋的事实。
C.棋在文中是一个道具,作者借此告诉我们“适可而止,过则为患”“人生如棋,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等道理。
D.作者以“我下过的一盘棋”为题,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同时暗示这次下棋对于“我”来说意义不一般。
21.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与下列例句都通过脸色变化来表现人物,但有不同的表达作用,试分别作分析。(4分)
例句一: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例句二:(奥楚蔑洛夫)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契诃夫《变色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河南中考)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22.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2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七、语言运用(共6分)
26.(河北中考)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松鹤延年》,回答问题。(6分)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图画画面的内容。(3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对联“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古春”。(3分)
第Ⅲ卷 (作文 共60分)
八、作文(共60分)
27.作文。(60分)
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进入青春期,梦想、友谊、亲情、个性,时时与我们相伴;孤独、迷惘、挫折、叛逆,常常与我们同行。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别样的青春风景。
请以“别样的青春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少于600字。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卷(解析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绰号(chuò)
隐匿(lì)
扶遥直上
异想天开
B.筛子(sāi)
顷刻(qǐng)
通霄达旦
千钧之力
C.笔砚(yàn)
腮帮(sāi)
长途跋涉
不屑置辩
D.羼水(chàn)
惦记(diān)
分廷抗礼
天仑之乐
【点拨】A项,“匿”应读nì,遥—摇;B项,“筛”应读shāi,霄—宵;D项,“惦”应读diàn,廷—庭,仑—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高超音速武器世界第一,美国如坐针毡,扬言要建太空军。
B.最近,让人望眼欲穿的“掌中宝”震撼上市,小如卡片、薄如蝉翼。
C.孤峰兀立,四面绝壁,仅有羊肠小道通寨顶。人行其上,犹履鱼背,无不息声屏气、战战兢兢。
D.天还没亮,小鸟就唠唠叨叨地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儿。
【点拨】“唠唠叨叨”形容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形容小鸟唱歌不合适。
3.(武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有大约800年左右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尖塔倒塌,屋顶烧毁,损失惨重。
B.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图片让举世震惊。
C.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D.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育测试项目,把身体好不好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点拨】A项,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去其一;B项,“举世震惊”的意思是使全世界的人震惊,谁都知道。“让举世震惊”中“让”与“举世震惊”意思有重复的部分,可去掉“让”,在举世震惊前加逗号。
4.(长沙中考)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攀枝花中考改编)
岑嵘
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一件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A)
A.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自觉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达成一致。
B.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C.大家畅所欲言,人人感觉都很好。
D.即便把一件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释】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丽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扫而空)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美丽的鱼)
D.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不像)
【点拨】排空:冲向天空。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颓然乎其间者
B.而楼制工巧奇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故其胜为最  其如土石何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B.【甲】文第一段通过描绘洞庭湖气吞山河的壮观景象,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C.【乙】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滕王阁、黄鹤楼与岳阳楼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
D.【乙】文中写道:南昌滕王阁四面临水,它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最为雄伟。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
君山开来,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融合在一起,宽阔无边。
12.【乙】文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甲】文有什么不同?(3分)
①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阳楼。②【乙】文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甲】文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感情。
四、诗歌鉴赏(共7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13.两首诗都写了春景,但抒发的思想感情不一样。请赏析两首诗中的画线诗句,说说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4分)
【甲】诗: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乙】诗:帘外花开依旧,景色宜人,可自己独卧病榻,心情失落,身边也无朋友相伴,这样的美好时光白白地浪费了。
14.【乙】诗中两次出现“花前”,请简述其作用。(3分)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时间,前后对比中表现作者对过往美好的回忆,对今朝窘态的感叹。
五、默写(共5分)
15.古诗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答句超出两句,则按所答前两句判分)(2分)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请在王绩的《野望》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3分)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重庆中考A卷)名著阅读(5分)
16.(1)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2分)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迎神赛会,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里。
(2)《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示例一:《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迷信和愚昧。示例二:《琐记》中,衍太太怂恿我们在冬天吃冰、打旋子以及怂恿“我”私拿母亲的钱并散播谣言,表现出她的虚伪阴险(狡诈、心术不正)。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我下过的一盘棋
毕飞宇
①在我刚刚走上社会的那阵子,最为流行的东西是围棋。远的不说,就在我们那一排单身汉的宿舍里头,每一间宿舍都有自己的围棋盘。两三个人,或三四个人,也许正说着话呢,也许正吃着饭呢,其中的一个拿起一颗黑子,“啪”地一下,一盘棋就算开始了。
②高手的对弈大部分在夜间。在我的记忆里,高手对弈通常都很枯寂,两个人一言不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下出一手棋。他们的对弈很少有人看,即使有人看了,那也是观棋不语的。
③但大部分情况正好相反,臭棋篓子间的对弈会引来众人的围观。这一来有趣了,围观的人一下子就把自己当做了“智囊”,他们不停地提建议、提规划,最后呢,下棋的人成了幸福的傀儡。
④我有一个同事,姓严,标准的高智商,属于喜爱夜间下棋的那种人。突然有那么一天,严老弟对我说:“你怎么不下棋呢?”我笑笑,说:“我这样的智商怎么可以下棋呢?”他说:“可惜了,下棋很有意思的。”
⑤暑期到了,学校里放了假,我和严老弟都没有回老家。某一天的夜里,严老弟陪着我在足球场上逛到了下半夜。也许是走累了,也许是他的棋瘾又犯了,严老弟在黑咕隆咚的球场上对我说:“我教你下棋吧。”一想起空空荡荡的暑假,我说,好吧。
⑥严老弟是个好老师。不只是给我讲,还送来了许多书。严老弟说:“我看的就是这些书。”我说:“把这些书看完了我就会下棋了?”严老弟很肯定地告诉我:“那当然。”
⑦大约过了一个月,我给严老弟提了一个建议:“我们每天夜里下一盘棋,你先让九子,等我赢了,再让八子。”严老弟说:“好。”
⑧我人生的第一盘棋就是授九子棋。严老弟并没有像和别人下棋那样,端坐在我的正面。他是侧着坐的,一直在抽烟。这盘棋就这样开始了,先让我九子,随后他下一颗白子,我跟一颗黑子。他再下一颗白子,我就再跟一颗黑子。还没到一个小时,问题来了,我吃惊地发现,整个棋盘上没有一块黑棋是活的。这让我相当紧张。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十分钟,棋盘上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的脸开始充血,我得想点办法,至少活一块棋。
⑨严老弟看出了我的企图,对我说:“你可以先保住一个角。”这正是我想做的——保住一个角。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想“保住”的是右下角。道理很简单,棋盘的右下角,严老弟还没有“打入”呢。换句话说,这里只有我的黑棋,没有他的白棋。
⑩我不再和严老弟纠缠了,开始补我的右下角。一连补了两手棋之后,我问严老弟:“活了么?”
?严老弟看了一眼,说:“活了。”
?我的心情很好,顺手补了一手,说:“数数吧,看看我总共有几目棋。”
?严老弟却不说话了,他开始盯着右下角看,往死里看。最后,他提起一颗白子,“点”了进来。我说:“黑棋不是已经活了么?”严老弟很低调,说:“试试看,试试看吧。”
?结果是这样的,也就是七八手棋后,我的右下角全死了。死光光。我尽力控制住我的情绪,问他:“你不是说右下角活了的么?”
?严老弟告诉我:“本来是活了的。你又补了两手,这就活不成了。”
(选自《江南》2015年第2期)
17.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补全“我下过的一盘棋”情节发展过程。(3分)
“我”的棋局出现危机→“我”被提醒保住棋局一个角→“我”补活棋局右下角→“我”顺手补棋→“我”右下角被点死→被告知右下角活不成的原因。
18.选文的前三段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不能删,因为“我”和严老弟下棋前写的那些人和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主体人物属于下棋的高手,为后文夜间下棋等情节内容做铺垫。
19.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列各题。(4分)
(1)请说出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指棋艺不高,而又对下棋着迷的人。
(2)请结合文章第?段画线内容说说严老弟的形象特征。
沉着、冷静、智慧。
20.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章围绕棋来记事写人,揭示主题,下棋是全文的线索。
B.第⑧段引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描写了对手执白赢了棋,棋盘上都是白棋的事实。
C.棋在文中是一个道具,作者借此告诉我们“适可而止,过则为患”“人生如棋,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等道理。
D.作者以“我下过的一盘棋”为题,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同时暗示这次下棋对于“我”来说意义不一般。
【点拨】这是“我”预测可能的结局,输得很彻底。
21.文章第⑧段画线句与下列例句都通过脸色变化来表现人物,但有不同的表达作用,试分别作分析。(4分)
例句一: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例句二:(奥楚蔑洛夫)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契诃夫《变色龙》)
文中画线句写出“我”的紧张、急躁、害羞等心理;例句一突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对他人的嘲笑十分在意,显示出他的“死要面子”和对于他人揭开自己撒谎的面纱的愤怒,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自欺欺人,而又迂腐不堪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例句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的媚态百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河南中考)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22.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①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②这一段中引用的黄庭坚的话,可以充当道理论据,引出下文读书重要意义的具体论证。③富有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彭德怀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并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5.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我读《朝花夕拾》,领略了鲁迅的童年,琐碎的记忆在书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真让人怀念。这本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永远年轻。
七、语言运用(共6分)
26.(河北中考)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松鹤延年》,回答问题。(6分)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图画画面的内容。(3分)
整幅《松鹤延年》的画面是由图案和文字构成的,画面的主体是中间的图案部分,由近及远分别是仙鹤、青松和高山。画面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是“南岭青松万古春”。画面的最左侧有作画时间和作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对联“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古春”。(3分)
示例: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东海”对“南岭”,“白鹤”对“青松”,“千秋寿”对“万古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盼和祝愿。
第Ⅲ卷 (作文 共60分)
八、作文(共60分)
27.作文。(60分)
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进入青春期,梦想、友谊、亲情、个性,时时与我们相伴;孤独、迷惘、挫折、叛逆,常常与我们同行。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别样的青春风景。
请以“别样的青春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