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分类 统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并能根据统计出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为生活实际提供建议。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方法,体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据的密切联系,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统计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积累分类统计的数学经验。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提前收集班级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的情况。可移动的天气图标。
一、情境引入:
出示课件情境:笑笑和淘气两家包两辆车去河南旅游 ,他们可以怎样乘车呢?(引出分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出游的情境设计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学习活动:
1、出游前,淘气他们分别为出游做准备,淘气找来了河南去年六月份的天气情况记录表。我们和淘气一起来观察这张表。你们读懂了什么?
预设:三种符号分别表示晴天、雨天、多云(板书)
数学中我们经常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
【设计意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无时无刻不与符号打交道,对数学符号的认识事实上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正好渗透符号思想,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2、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提问。
(2)问题归总。(首先要解决每种天气各有几天?)
(3)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再相互说一说。
3、小组合作进行分类统计活动。
【设计意图:重在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分类统计的活动过程,并通过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针对不同结果进行反馈。
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预设以下要解决的问题:
(1)分类问题
(2)一一对应问题
(3)起点问题
最后形成完整的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好处以及一一对应排列的直观性。从学生的原始经验中整理提取完成象形统计图的制作】
5、观察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统计图更形象直观,而统计表上是能直接提取相关数据】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和淘气一起经历了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数据这样一个过程,在数学中就叫做统计,统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6、思考:淘气为什么要对当地的天气情况做统计分析呢?学生根据统计结果给他们的出行提建议。
【设计意图: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让学生明白统计是为预测、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三、知识应用
1. 出示同学们收作业本的情境:先按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再按每科的人数进行整理统计,最后汇报给老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体会到分类统计就在我们身边。】
2. 根据相关数据制作统计图表:
(1)展示昨天进行的本班部分学生上学交通出行调研结果,引导学生读图。
(2)向学生说清相关任务,在学生难以理解处进行简单示范。
(3)学生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制作统计图,填写统计表。
(4)根据统计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设计意图:这让学生统计自己上下学交通方式情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学习评价
1. 自评
2. 互评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使评价成为有力手段。】
板书设计:
分类 统计
统计表
( )天
( )天
( )天
218122515786101114425157861033229551578610 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