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
上学期,我们完成了四年级上册的学习,今天我们将开始四年级下册的学习。
“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乡村生活”。
乡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却有着怡人的美,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和绿水是那么自然美好,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会一起欣赏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一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人眼中的乡村的美好
欣赏了上面的三幅图画,你的感受是什么?
舒适、美好、纯朴、自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四时田园杂兴》《石湖词》《吴郡志》等。
范成大
简介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职闲居家乡时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这组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描绘了一幅幅田园农作图。本课选取的是其中一首。
?
《四时田园杂兴》简介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随性而写的诗
诗题释义: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组诗中的第二十五首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lí
杂
篱
我会认
识字
方法
杂
九
+
一+小=
杂
组词:杂事
复杂
篱
?+离=篱
组词:篱笆
篱落
加
一
加
识
记
法
zá
xī
qīng
lí
zá
tíng
篱
蝶
杂
稀
蜻
蜓
dié
杂物
杂志
稀疏
稀少
篱笆
笊篱
蜻蜓
蜻蜓
蝴蝶
蛱蝶
我会写
组词
杂志
杂物
杂乱
造句
下班了,爸爸一边喝茶,一边看杂志。
杂
zá
笔顺
写法提示:第四笔是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组词
蜻蜓
造句
一只只蜻蜓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好像一架架小飞机。
蜓
tíng
笔顺
写法提示:左窄右宽,右边是“廷”不是“
延”。
稀
蜻
蜓
杂
篱
蝶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前两句写静态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朗读时应语气柔和、轻快。后两句写动态的蜻蜓、蛱蝶,应读出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喜爱之情。还应注意在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读好节奏。
本诗的朗读节奏参考: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诗意速递: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诗人是怎样将这些景物的美写出来的呢?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诗人紧扣“金黄、雪白、肥、稀”等关键词,写出景物之美。“肥”写出了黄澄澄的杏子个大饱满、汁多肥美的样子;“稀”写出了油菜花凋落,绿油油的油菜籽看似成熟的样子,这两个词还预示着农作物的丰收。眼前的情景让诗人心情愉悦。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时节。我是从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白天变长等看出来的。
诗人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描写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乡村景物的色彩。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日长:指白天变长了。
篱落:篱笆。
惟:只,只有。
蛱蝶:蝴蝶的一种。
诗意速递: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投下影子,乡间小路没有行人经过,村里一片宁静的情境。只有蜻蜓和蛱蝶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中飞舞。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课后习题第二题)
描写的画面:初夏时节,白天渐渐变长,路边的篱笆静静地立在阳光下,旁边没有行人经过,农民早出晚归地在地里干活。村子里非常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想象画面,应紧扣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表达时,语句完整流畅。
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述了乡村安宁幽静的生活。他的心情是悠闲、愉悦的。
结构梳理
梅子黄、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喜悦
喜爱
静态景物
麦花白、菜花稀
以动衬静
篱落—无人过
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初夏田园风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概括主旨
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一、比一比,组成词。
杂(
)
稀(
)
篱(
)
朵(
)
希(
)
璃(
)
蜻(
)
蜓(
)
情(
)
挺(
)
杂志
希望
篱笆
花朵
稀少
玻璃
蜻蜓
蜻蜓
挺立
心情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无人过,_________________。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
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词是唐代诗人________
写的,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_
_时节,表达了诗人
、
和
之情。
范成大
梅子金黄
麦花雪白
杏子肥
菜花稀
初夏
初夏田园风光
赞美
对大自然的热爱(共38张PPT)
1.古诗词三首
第3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背诵《村居》
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是一首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词是一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的新文学样式,可以配乐歌唱。词最初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别称有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
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què)。到了宋代,词进入全盛时期,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什么是词
生平介绍: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1207)
辛弃疾的词大多充满家国之忧,半壁河山沦陷之恨,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给人清新之感。现存词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人。
主要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村居》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上饶)期间。由于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辛弃疾一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长期得不到任用。多年的闲居生活使他的理想破灭,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写作缘由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chú
bō
zá
我会认
杂
锄
剥
换偏旁识记法
识字方法
助
+
钅=
锄
组词:锄头
锄地
绿
-
纟+刂=
剥
组词:剥夺
剥落
加一加识记法
剥
bō(剥削
)
多音字
bāo(剥花生)
造句
旧社会地主靠剥(bō)削劳动人民生活。
吃馒头还要剥(bāo)皮,这真是暴殄天物!
我会写
lài
bō
yán
檐
屋檐
房檐
wēng
老翁
渔翁
无赖
耍赖
剥削
剥夺
máo
剥
翁
赖
茅
茅屋
茅草
组词
茅屋
茅檐
茅草
造句
她住在一个森林深处的茅屋,靠卖草药为生。
茅
máo
笔顺
写法提示
“艹”的横写得要长些,“矛”
的横撇也要写得长些
。
我会写
组词
渔翁
老翁
白头翁
造句
蒙蒙细雨中,我看见一个渔翁仍在河边垂钓。
翁
wēng
笔顺
写法提示
“公”扁宽,前一个“习”略小,后一个略大。
组词
剥削
剥夺
造句
旧社会地主靠剥削劳动人民生活。
剥
bō
笔顺
写法提示
左宽右窄,左下部是“氺”
不是“水”。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
题目,乡村生活
朗读指导
这首词描绘了农家生活的幸福画面,应边读边结合词句大意想象画面,读出愉悦的感情。上阕中“白发谁家翁媪”是个问句,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下阕要读得轻快,重读“最喜”,读出对小儿子的喜爱。“溪头”后停顿稍长,“卧剥”语气稍轻,“莲蓬”声音稍拖长,语调微微上扬,读出沉醉、快乐之感。注意上下阕之间停顿要稍长。
朗读节奏参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拨:读词跟读诗差不多,但停顿不像古诗那么固定,词可以根据意思决定停顿的位置。比如:词中的六字句“中儿/正织鸡笼”和“最喜/小儿亡赖”,朗读时不必一定按照“222”的节奏读。
你发现词在形式上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①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相等,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点拨: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②前面两首诗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
点拨:段在词中叫“阙”或“片”。上面一段叫上阕,下面一段叫下阕。课文排版时,上下阕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阙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③古诗押韵只有一个韵脚,词是可以换韵脚的。
点拨:都押ao韵,而且都是第三声。读下阕,除了“赖”字,其余最后一个字发ong的平声韵。
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①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②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整体感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茅檐:茅屋的屋檐,这里代指茅屋。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和老妇。
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的感受是什么?
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青青的小草,远看仿佛草长在“溪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青青草”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韵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场景描写
写满头白发的老两口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情态。“媚好”二字写出了老两口精神愉快的状态。上阕以问句作结,自然引出下阕对几个孩子的具体描写。
上阕词意速递: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老两口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其乐融融,这满头白发的老两口是谁家的老人呀?
词的上阕描写了乡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景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在、悠闲,让我感受到和谐、温暖、惬意的乡村生活。
词的上阕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乡村生活?
联系整首词,想象:这老两口喝酒时会聊些什么呢?
“老头子,你看咱两个大儿子多么的勤劳呀。就是咱家的小儿子太贪玩了。”
“老婆子,小儿子还小。爱玩是他的天性。等长大了也会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勤劳的。”
“哈哈,你呀,就知道疼你的小儿子。”
“哈哈……”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中儿:二儿子。
织:编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中三个儿子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大儿子勤劳能干。
二儿子心灵手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我仿佛看到了身强力壮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正挥动着锄头锄草,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裳。二儿子坐在茅屋的不远处,正低着头神情专注地编织着鸡笼。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一副顽皮、天真、可爱的模样。
读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后第二题)
一个“卧”字将小儿子无拘无束地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谓神来之笔。“最喜”是本首词的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儿子的欣赏之情,也包含着作者对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如何理解“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
荷花
莲蓬
莲子
卧剥莲蓬
联系整首词,想象喝着小酒的老两口,他们心中有几重“喜”?
一喜,居住的环境好,风景优美。
二喜,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天真可爱。
三喜,老两口感情恩爱。
整首词里蕴含着词人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词人想赞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美好宁静,安居乐业。
结构梳理
清平乐?村居
景物
茅屋、小溪、青青草
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
溪头卧剥莲蓬
世外桃源
悠然自得
人物
(亡赖)
概括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一、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然后打对勾。
√
√
√
√
√
翁媪
清平乐
(lè?yuè)
茅檐
(yán??yáng
)
相媚好
(méi?mèi)
剥莲蓬
(bō??bāo)
亡赖
(
wáng?
wú)
(wēn?ǎo)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____
_______,中儿___________,最喜小儿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亡赖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________
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辛弃疾
田园景物
生活之趣
人情之美
描写儿童的诗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共24张PPT)
1.古诗词三首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请欣赏下面这幅图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主要作品:《小池》《风定过垂虹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杨万里
简介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shū
xú
徐
疏
我会认
减一减识记法
识字方法
徐
余
+
彳=
徐
组词:徐徐
徐步
疏
蔬
-
艹
=
疏
组词:疏通
疏散
加一加识记法
我会写
shū
疏远
疏忽
徐步
徐州
xú
徐
疏
住宿
宿舍
宿
sù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八笔是竖钩,在竖中
线右侧。
组词
疏忽
疏远
疏散
造句
我做数学题时,一时疏忽,把小数点给点错位了。
疏
shū
笔顺
宿
sù(宿舍
)
多音字
xiǔ(一宿
)
造句
天太冷了,我一下课就跑回宿(sù)舍加衣服了。
昨天夜里,他们促膝长谈了一宿(xiǔ)。
中国古代把天上的星星分为四方二十八星宿(xiù)。
xiù(星宿
)
宿
新市
徐公店
平舌音,读音是sù。住宿。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地名
地名,在今湖南攸(yōu)县北。
朗读本诗时,要抓住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画面。“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要读得轻快。“一径深”和“无处寻”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上,声音稍拖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本诗的朗读节奏参考: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从整体上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些景物都是乡村中的典型事物;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事物;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整体感知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乡村什么特点?
篱笆、小路、刚吐出新芽的树枝。
突出了乡村清新与宁静的特点。
诗意速递: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延伸向远方,树枝头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密的绿荫。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快速奔跑。走,跑。
无处:没有地方。
寻:寻找。
诗意速递:儿童快速奔跑着追捕翩飞的黄蝴蝶,可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歌后两句中哪些词语写出儿童追蝶时的欢快场面?反映了儿童什么特点?
“急走”与“追”生动地写出了儿童追蝶时的欢快场面,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读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儿童快速奔跑着追捕翩飞的黄蝴蝶,忽然,黄蝴蝶一下子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儿童四处张望,却怎么也找不到黄蝴蝶,非常失望。
①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暮春时节乡村常见的景物和儿童活动。
②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前两句的静态描写和后两句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
③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笔下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恬淡闲适的心境。
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闲适、惬意、愉悦。
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紧扣古诗中的事物想象画面,通过朗读浮现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结构梳理
篱落疏疏
一径深
树头新绿
未成阴
急走
追黄碟
飞入
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
田园风光
儿童追蝶
心境恬淡闲适
喜爱田园生活
概括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绘了在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里,儿童在菜花地里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宿新市徐公店
_____________一径深,
_____________未成阴。
__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
_____。
篱落疏疏
树头新绿
儿童急走追黄蝶
无处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________
写的,整首诗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描绘出一幅闲适、惬意、愉悦的乡村生活。
杨万里
篱落、菜花、儿童、黄蝶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