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22: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4)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5)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①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
②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
③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
④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⑤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⑥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2014年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用“拐了几个胡同”“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等凸显了小四合院的偏僻冷清。
B.第④段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悲悯”的特点,并以此衬托鲁迅先生的孤独、寂寞的心境。
C.第⑤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用来诠释“我”感悟到的鲁迅先生的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引人思考。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C.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8.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路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本为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C.赠,此处指我国古代皇帝为已死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达作战英勇,以少胜多。戍守怀宁寨时,他凭自己的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燕达公而忘私,不惧死亡。他既没有听从神宗的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燕达善于用兵,精于谋略。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燕达忠诚老实,深受信任。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在宴会上也能从容应对神宗的问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②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14,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其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①客,来访竹林欢②。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注】①香署:指京畿省台之类的官署。②竹林欢;典出“竹林七贤”,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句,以“俗吏”点明所要找的人孔征君的身份,“闲居少”说明孔征君相当繁忙。
B.颔联两句写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前去拜访孔征君,“来访”“竹林欢”写来访共叙友情。
C.颈联“花微落”“雨暂寒”表现了春天寒暖交替之际的时令特点,充满着早春气息。
D.尾联写诗人、王郎中和孔征君在“瓮间”且聊且酌,把盏言欢,极具生活感。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是没有用的句子是:


(2)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


(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

”两句话写出了自己想象见到亡妻时“无语凝噎”的情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20分)
(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然而,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不管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他们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①??????????,才能成为鲜活、可亲的大众文化。可以说,②??????????,而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而今,当综艺“爱上”诗词,当故宫变得“萌萌哒”……中华传统文化,正经历“蝶变”,正在用老百姓更加享受的方式,悄然勾勒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在300多年前就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先生曾在《公园》一文中写道:“(海德公园)东南角上一座塔,可不能上;十层,一百五十五尺,造于十八世纪中,那正是中国文化流行欧洲的时候,也许是中国的影响吧”。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B.我们齐声朗诵起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C.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D.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19.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海德公园)东南角上一座造于十八世纪中的十层一百五十五尺的塔,可不能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青少年的发育性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增长造成的。②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③近视度数会随之增长。④如果孩子很小就近视,⑤成年后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⑥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⑦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⑧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⑨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治疗、检查,⑩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
22.(5分)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到并说明原因。


四、写作(60分)
23.(10分)阅读下列《论语》中文字,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短文。
??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③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根据以上语句,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和谐社会“约之以礼”的重要性。
24.(5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2021学年度郊联体高二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1.A(“都产生了”错误,把未然当已然,原文中“如今……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不能表明其已经产生巨大功绩)
2.B(A“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错,原文是“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它的受制于某某是有条件限制的;C“必然会滋生”错,于文无据;D这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对应的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3.C(“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
4.①前者立足于“为官”,侧重在焦裕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警醒的是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②后者立足于“为人”,侧重在他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心系百姓,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4分,每点2分,不必苛求“为官”“为人”两处的概括)
5.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人物过去的事件为解决当下问题做出回应。(6分,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Ⅱ
6.D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7.B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
8.⑴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分)⑵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2分)?
9.①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②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③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的生活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每点2分,意思接近,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D(首先根据上下文大致推断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即燕达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一些情况及任职状况;然后根据表示时间段的词“为儿时”“既长”,可排除C项;而“辄”是副词,常用在动词前,故不能断在“戏”后,这样可排除掉A项;再比较剩余两项,根据授予官职的‘授”可排除掉B项。参考标点: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11.
A(“刺史”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参见选择性必修下册70页)
12.
B(从原文“下令敢言安营者斩”看,这只是他下的命令,并没有写已经斩首某个人。)
13.(1)(燕达)进人朝廷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作战,只要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
(2)燕达默默计议说:“兵法讲求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我们把虚假的情况给他们看,他们一定会来。
[评分细则]
(1)辞:辞行,辞别。矢石:箭和石头,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可译为“作战”。第:只,仅。激勉:激发勉励。每个要点1分,如果有三个要点翻译错误,则句意不通,扣1分,即此句得0分。
(2)计:计议,谋划,合计。致:制,制约。示:给……看。“示之以虚”,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虚示之”。每个要点1分,如果有三个要点翻译错误,则句意不通,扣1分,即此句得0分。
14.①燕达孤军深人,遇到敌人,作战时没有援军。②虽然战败,但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不在少数。③燕达平日里作战英勇,多次打胜仗。
(评分细则::每个要点1分,共3分。答案只要意思接近即可。只摘抄原文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回答的是燕达打败仗官职不降反升的原因;其次从文中找到燕达作战失败及后续影响的相关信息,“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这样可以筛选出两条信息,“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再看前文中交代他多次深入敌境作战并获胜的语句,又可筛选出一条信息;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并表述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他在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形状,年长之人认为他很奇特。长大以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任内殿崇班,做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西夏三万骑兵逼近城池,战斗一整天没有决出胜负,燕达的部下只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他被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领士兵深入敌军境内,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回。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袭击,他一边打一边向南撤退,失亡的人很多。神宗因燕达孤军遇到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算少,多次升迁燕达担任西上阁门使,兼任英州刺史,担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降服木征。升为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实际授任为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时,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进入朝廷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作战,只要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威望声势消灭敌人,即使死了怕什么呢!”初次越过山岭,(燕达)听说前锋遇到敌人陷入苦战,想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怎么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整顿盔甲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临时驻扎在富良江边,蛮人把战船停靠在南岸,想要交战却不能够,燕达默默计议说:“兵法讲求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我们把虚假的情况给他们看,他们一定会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大败蛮人,蛮人请求投降。军队归来,授予燕达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燕达独自受到奖赏,燕达请求同时受处分,皇上没有听从。
元丰年间,(燕达)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授步军都虞候,改任马军,破格授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细整齐,授任他的一个儿子做阁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进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被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毅敏。
燕达出身于军队,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诚老实值得信任,每次宴会,没有不从容交谈的。皇上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把什么作为首要的?”他回答说:“什么都不如爱。”皇上说:“用威力统治爱可以吗?”燕达说:“威力不是不使用,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2)古诗阅读
15.A
A项,“以‘俗吏’点明所要找的人孔征君的身份"错误.“俗吏”是指诗人自己;“闲居少”是说诗人自己工作事务繁忙。
16.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写出诗人工作繁忙,无法拜访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们的歉意;“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表达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寻访朋友的欢快心情;“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写诗人和朋友在酒坛间饮酒,这种欢乐让自己做官的志趣都少了许多,抒发了作者对孔征君隐居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三、语言表达
18.C,和原文一样标示列举省略。A标示说话时断时续,B标示引文省略,D标示语意未尽。
19.①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生活(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②我们从来不缺少传统(我们不是缺少传统)【评分每处2分】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语意,以及后文“才能成为……”可知此处应填入表达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的意思的句子,并且应该用关联词“只有”第②空,用“不是”“从不”等词语和后文“而是”搭配,然后从内容上确定不缺少的是“传统”,与后文“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呼应。
20.原句的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意在强调塔的层数、高度和建造时间,而改句内容强调不能上;③原文将塔的建造时间放在最后,与后文内容(正是……的时候)紧密衔接。(每点2分,答对2处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
(1)①“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眼轴增长造成的”
(2)④将“如果”调至“孩子”后
(3)⑦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
(4)⑨将“治疗
、检查”改为“检查、治疗”
(评分细则:准确指出有错误的一个句子的序号并改正,可得1分,共4分;只指出序号但不能正确修改的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④⑤两句的主语都是“孩子”,故关联词语应在主语的后面,即关联词语“如果”在主语“孩子”的后面。⑦“疾病……高很多”不能搭配,故可看作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⑨“治疗、检查”不合逻辑,应是先检查再治疗。
22.【答案】
①乙
报了国防类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了,将来也不一定能当军官。②丁
没有被企业管理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推断题,考生要注意语句前后的逻辑关系,认真思考语言的逻
辑性是否严密,例如本题“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将来一定当医生”,考生注意这属于没有依据和逻辑性的推理。
23.(10分)写作建议:先解释句子中“约之以礼”的意思,然后阐明为什么要“约之以礼”再结合现实谈谈和谐社会“约之以礼”的重要性。
24.按照2020年作文评分标准赋分(平均分控制在35分)
注意作文满分是50分
立意参考
?
可提出正面观点:学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乡等)心怀感恩,要知恩图报,寻找并了解自己的“根”。
也可从反面提出观点:不可“出壳”“忘”本,不可忘“己”所“出”,不能忘掉自己本来的境况或自身的本源,不可忘恩负义,等等。
?
从小鸡的角度行文最好,从蛋壳的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
?
?
不宜从反面写,比如“打破那个墨守成规的壳子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比如“骂鸡蛋壳是一种‘破旧’(批判旧思想)”。?
?
?
?
较好的立意:谈中西文化。外来文化席卷而来,很多中国人就开始妄自菲薄,看不起本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连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都以模仿西方人为荣。
试卷第2页,总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