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学制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唱歌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五四学制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唱歌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1-29 20: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教唱的歌曲是《凤阳花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凤阳花鼓表演,并且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
整节课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在美的音乐情绪中充分感受《凤阳花鼓》的民间音乐风格,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安徽民间歌舞的氛围。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初中六年级音乐第四单元《凤阳花鼓》,《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得儿”诙谐风趣。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在与教师共同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唱和欣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安徽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乐段的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乐句的结构并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技法创作民族五声调式。
3、在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在集体互相配合协作过程中,培养共同探讨学习,积极聆听分辨,取长补短等的团队精神。
(3)、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
2、能够在视唱、练习、聆听过程中,准确的唱好歌曲中一些衬词部分以及切分节奏,同时逐步提高视唱能力。
3、能够在练习与合作中锻炼良好的合唱能力。
4、能够给歌曲配以较为恰当的鼓乐伴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教学难点: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用有弹性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通过不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疆音乐特点及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初一的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1、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聆听法、感受与欣赏法、体验法、发现法、创造法、讨论法
2、教具与学具:
PPT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双响筒 三角铁 铃鼓 鼓 锣 镲 双条鼓
四、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我采用了安徽黄梅戏这个地方曲种的唱腔表演,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带领学生一起随音乐,跟我一起唱,和我一起演,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领学生快速投入到音乐中,为学唱新歌曲做好铺垫。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激情中进入主题音乐。
二、新歌教唱
这是学唱歌曲部分,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唱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歌曲的学唱。课堂上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歌曲,使其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轻松学会歌曲。包括以下七个环节:
(一)初次欣赏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凤阳花鼓》这首歌,学生进行初次欣赏,让学生感受其音乐情绪。
2、了解《凤阳花鼓》的由来
3、认识凤阳花鼓这种曲艺表演艺术,感受其音色,打法以及表演形式。
(二)哼唱歌曲 感受情绪
有了对凤阳花鼓的进一步了解,再来跟着哼唱歌曲,感受其欢快愉悦的情绪。
识谱教唱
师弹琴,生跟着轻声唱谱,注意音准和节奏。唱完后加强曲谱中的小七度的音准引导和休止符的唱法。
清唱一遍,有助于把握学生的曲谱演唱情况。
切分音的引导和演唱。让学生先观察这三处曲谱的特点并讲解,渐而教唱,再针对于曲谱当中出现的这部分节奏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学到切分音、切分节奏的知识,再进行完整演唱曲谱。
音乐知识渗透
在会唱曲谱以后,讲解民族五声调式的知识。
了解、学习、感受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填词演唱
让生填上歌词演唱歌曲,体会歌词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凤阳花鼓歌词的随意性,生活化和口语化,让他们知道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口头即兴创作的,代代相传。
了解衬词,并感受衬词在民歌当中的作用。举例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里的上山打柴的“朗朗啋哐啋”也是衬词,抒发了演唱者愉悦的心情。
引导学生如何唱好衬词部分?首先感受“得儿另当飘一飘”什么意思?哪几个字更像是在打鼓?老师击鼓为学生伴奏,学生以桌当鼓感受其欢快的情绪。
完整演唱
随伴奏演唱,师提示四四拍的强弱规律,以及切分节奏的强弱,还有衬词的欢快。
男女分开演唱歌曲,感受凤阳花鼓男女手持锣鼓,边歌边舞的情景。
教唱轮唱,对歌曲进行艺术性的处理。
加入伴奏乐器,师生共同完成
首先让学生练习伴奏的节奏,再就认识各种乐器(锣、鼓、双响筒、碰铃、铃鼓等乐器),学习它们的打法,最后师指挥,共同完成。
三、拓展延伸
1、了解并来感受旧版的《凤阳花鼓》的演唱情绪,播放视频。
2、如今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播放幻灯片)
3、凤阳花鼓的发展
4、播放2个现在演绎的凤阳花鼓的视频,体会大家对民歌的喜爱。
四、创编“新编凤阳花鼓”
1、老师展示自己创作的歌词。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来创编,小组讨论并创编。
五、课堂小结
凤阳花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下去,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就像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六、下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