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五单元测试卷(原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幌子(huǎng)
睥睨(pì)
馋鬼(chán)
镗镗鞳鞳
B.侦缉(zhēng)
污秽(huì)
凝视(níng)
赫赫洋洋
C.忌讳(huì)
掬躬(jū)
囫囵(nún)
脚镣手铐
D.怵人(shù)
国殇(shāng)
诡谲(juě)
喃喃自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某景区用“纣王妲己”作宣传,真是哗众取宠,自毁长城。
B.雕梁画栋的古戏台,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C.小明写完作业,关了灯,蹑手蹑脚地上床睡觉。
D.一场暴雨把我困在了公交站台,正在我无可奈何时,朋友齐鑫拖泥带水地出现在我面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天下第一楼》、孙鸿的《枣儿》都是多幕剧,都是话剧。
B.《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简·爱自尊自爱自强,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
C.戏曲与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真实的、生活化的,在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D.“屈原”“凄惨”“收揽”“景仰”“第一幕”等词语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能让生命延续的色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
①地球上,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进化,才形成了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拥有11亿年历史的古色素,你是否会瞪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托德利盆地的海相页岩层中,发现了一块距今已有11亿年历史的岩块。敲碎岩块后,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并分析了古代生物分子,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色素。这种色素没经过稀释之前,它的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据统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③那么,这种古老的亮粉色色素是怎么形成的呢?
④这个亮粉色色素来自于含有叶绿素的分子化石,是由住在古老海洋中的古老光合生物制造,而这片古海洋早已消失。但是,研究人员在分析这个亮粉色色素分子的结构时,竟然发现了产生这个亮粉色分子的有机体是微小的蓝绿藻。蓝绿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是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色。
⑤但是,产生这种亮粉色色素的蓝绿藻对推进生命起源又有什么作用呢?
⑥研究表明,蓝绿藻处在古海洋食物链最底层,占主导地位,它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体。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不少蓝绿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⑦古海洋中的蓝绿藻是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构成了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但是,随着地球上大型活跃生物的出现,它无法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也是大型的复杂生物直到地球历史后期才出现的原因。
⑧约在6.5亿年前,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微型藻类虽然很小,却比蓝绿藻大1000倍。这些较大微粒的藻类可以作为较大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所需的能量,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繁衍生息。
(选自《知识窗》2019年4月刊)
5.下列对“蓝绿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绿藻是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细胞中央有呈颗粒状或网状的核物质。
B.蓝绿藻都呈红色,主要是因为含有较多的藻红素,且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
C.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它对地球大气环境的变迁起到了巨大作用。
D.蓝绿藻是古海洋中的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它们构成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能形成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体要归功于含古色素的蓝绿藻。
B.澳大利亚、美国等研究人员在托德利盆地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C.岩块中的色素稀释前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
D.大型复杂生物的出现,导致了食物链中的比蓝绿藻大1000倍的微型藻诞生。
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地球早期生物蓝绿藻,让我们了解它在生命的演变与进化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B.文章从科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分子入手,先后介绍了古老的色素如何形成、蓝绿藻如何推进生命的演化及微型藻的作用。
C.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等;全文逻辑清晰,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D.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一方面使用严谨的科学术语,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行文活泼,毫无艰涩之感,颇引人入胜。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宵旰:宵,夜;旰,晚。宵旰,天亮就穿起衣服,天很晚才吃饭。比喻勤于政事。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玠益敬服(更加)
D.饰名姝遗之(遗留)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与交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C.帝初为飞营第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见渔人,乃大惊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武臣不惜死”与此观点一致。
B.【甲】文段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利”,舍去“义”。
C.【乙】文中写了岳飞孝母、拒受名姝、戒酒、辞帝为之营第等几件事。
D.【乙】文表现了岳飞孝敬母亲、正直自律、虚心接受别人意见、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质。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
11.请给【乙】文画线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3分)
吴
玠
素
服
飞
愿
与
交
欢
饰
名
姝
遗
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敌未灭,何以家为?
四、诗歌鉴赏(共6分)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甲】【乙】两首词都写了作者感情的变化,请分别加以分析。(3分)
14.《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五、默写(共5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身向云山那畔行,
,
!(纳兰性德《浣溪沙》)
(3)苏轼的《定风波》中的“
,
,
”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词句是:
,
。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名著阅读(5分)
16.(广州中考)右图是文学名著《水浒传》连环画中的一幅,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2分)
(1)《水浒传》中鲁达的绰号是
,与右图内容相关的情节是
。
(2)有人认为鲁达是个有担当的人。其他经典名著中也不乏有担当的人物形象,请从《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作品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并作简要分析。(3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8分)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途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工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释】honor:道德标准。
17.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3分)
1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4分)
20.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4分)
21.选文的结尾和鲁迅《社戏》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你对两文结尾的理解。(3分)
材料一: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材料二: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2分)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随州中考)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5月10日)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2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2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七、语言运用(共5分)
26.(成都中考)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5分)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用四字短语补全空缺处。(2分)
①
②
③
④
(2)阅读下面有关“童谣”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3分)
①________?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②________,如古人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一首首川西童谣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③________,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谣却把那份纯真永远留在了他们心里。
1
②
③
第Ⅲ卷 (作文 共60分)
八、作文(共60分)
27.作文。(60分)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600字。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五单元测试卷(解析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幌子(huǎng)
睥睨(pì)
馋鬼(chán)
镗镗鞳鞳
B.侦缉(zhēng)
污秽(huì)
凝视(níng)
赫赫洋洋
C.忌讳(huì)
掬躬(jū)
囫囵(nún)
脚镣手铐
D.怵人(shù)
国殇(shāng)
诡谲(juě)
喃喃自语
【点拨】B项,“侦”应读zhēn,洋洋—扬扬;C项,“囵”应读lún,掬—鞠;D项,“怵”应读chù,“谲”应读ju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某景区用“纣王妲己”作宣传,真是哗众取宠,自毁长城。
B.雕梁画栋的古戏台,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C.小明写完作业,关了灯,蹑手蹑脚地上床睡觉。
D.一场暴雨把我困在了公交站台,正在我无可奈何时,朋友齐鑫拖泥带水地出现在我面前。
【点拨】“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这里属望文生义。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点拨】A项,语序不当,“表决、推举和讨论”应改为“推举、讨论和表决”;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否”;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活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天下第一楼》、孙鸿的《枣儿》都是多幕剧,都是话剧。
B.《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简·爱自尊自爱自强,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
C.戏曲与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真实的、生活化的,在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D.“屈原”“凄惨”“收揽”“景仰”“第一幕”等词语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能让生命延续的色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
①地球上,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进化,才形成了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拥有11亿年历史的古色素,你是否会瞪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托德利盆地的海相页岩层中,发现了一块距今已有11亿年历史的岩块。敲碎岩块后,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并分析了古代生物分子,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色素。这种色素没经过稀释之前,它的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据统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③那么,这种古老的亮粉色色素是怎么形成的呢?
④这个亮粉色色素来自于含有叶绿素的分子化石,是由住在古老海洋中的古老光合生物制造,而这片古海洋早已消失。但是,研究人员在分析这个亮粉色色素分子的结构时,竟然发现了产生这个亮粉色分子的有机体是微小的蓝绿藻。蓝绿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是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色。
⑤但是,产生这种亮粉色色素的蓝绿藻对推进生命起源又有什么作用呢?
⑥研究表明,蓝绿藻处在古海洋食物链最底层,占主导地位,它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体。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不少蓝绿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⑦古海洋中的蓝绿藻是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构成了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但是,随着地球上大型活跃生物的出现,它无法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也是大型的复杂生物直到地球历史后期才出现的原因。
⑧约在6.5亿年前,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微型藻类虽然很小,却比蓝绿藻大1000倍。这些较大微粒的藻类可以作为较大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所需的能量,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繁衍生息。
(选自《知识窗》2019年4月刊)
5.下列对“蓝绿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蓝绿藻是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细胞中央有呈颗粒状或网状的核物质。
B.蓝绿藻都呈红色,主要是因为含有较多的藻红素,且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
C.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它对地球大气环境的变迁起到了巨大作用。
D.蓝绿藻是古海洋中的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它们构成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现代社会能形成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体要归功于含古色素的蓝绿藻。
B.澳大利亚、美国等研究人员在托德利盆地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C.岩块中的色素稀释前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
D.大型复杂生物的出现,导致了食物链中的比蓝绿藻大1000倍的微型藻诞生。
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地球早期生物蓝绿藻,让我们了解它在生命的演变与进化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B.文章从科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分子入手,先后介绍了古老的色素如何形成、蓝绿藻如何推进生命的演化及微型藻的作用。
C.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等;全文逻辑清晰,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D.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一方面使用严谨的科学术语,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行文活泼,毫无艰涩之感,颇引人入胜。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宵旰:宵,夜;旰,晚。宵旰,天亮就穿起衣服,天很晚才吃饭。比喻勤于政事。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玠益敬服(更加)
D.饰名姝遗之(遗留)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愿与交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C.帝初为飞营第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见渔人,乃大惊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甲】文段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武臣不惜死”与此观点一致。
B.【甲】文段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利”,舍去“义”。
C.【乙】文中写了岳飞孝母、拒受名姝、戒酒、辞帝为之营第等几件事。
D.【乙】文表现了岳飞孝敬母亲、正直自律、虚心接受别人意见、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质。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
11.请给【乙】文画线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3分)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敌未灭,何以家为?
敌人还没有消灭,(自己)怎么能安家呢?
四、诗歌鉴赏(共6分)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甲】【乙】两首词都写了作者感情的变化,请分别加以分析。(3分)
示例:《满江红》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武陵春》“闻说”写作者起出游之兴;“也拟”表现计划出游的喜悦心情,“只恐”又一转,满腹愁绪又一次弥漫心头。三组虚词,一波三折将细腻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14.《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3分)
运用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或:作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
五、默写(共5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3)苏轼的《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名著阅读(5分)
16.(广州中考)右图是文学名著《水浒传》连环画中的一幅,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2分)
(1)《水浒传》中鲁达的绰号是花和尚,与右图内容相关的情节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有人认为鲁达是个有担当的人。其他经典名著中也不乏有担当的人物形象,请从《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作品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并作简要分析。(3分)
示例一:我觉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有担当的人物,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认为他误杀良民,把他赶走,孙悟空伤心离开。但后来唐僧被抓,猪八戒用激将法请孙悟空帮忙,孙悟空也没有耿耿于怀,还是回到唐僧身边保护他去西天取经。__示例二:我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是有担当的人物。他投身革命舍生报国,做铁路工人废寝忘食,把自己的安危抛在脑后。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8分)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途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工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释】honor:道德标准。
17.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3分)
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
1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示例: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与老人坚持原价卖面的行为作对比,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
19.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4分)
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题,高度赞扬了老者的优秀品质。
20.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4分)
示例:生活中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终会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的人,就会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21.选文的结尾和鲁迅《社戏》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你对两文结尾的理解。(3分)
材料一: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材料二: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示例:①选文结尾的意思是说老人的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诱惑的优秀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在此前和此后再也没有遇见这样的老人。②《社戏》结尾的意思是其实“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好及社戏的内容,而是看社戏以及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更令“我”怀念的是农村孩子和老人的那种淳朴、善良、宽厚的品格,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以及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2分)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随州中考)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5月10日)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生活需要文学。
2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论证了中心论点也可)。
2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发酵”本义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比喻事态持续发展)。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围绕“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作答,意近即可)
2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七、语言运用(共5分)
26.(成都中考)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5分)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用四字短语补全空缺处。(2分)
①历史悠久 ②分布广泛 ③内容浅显 ④形式多样
(2)阅读下面有关“童谣”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3分)
①________?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②________,如古人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一首首川西童谣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③________,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谣却把那份纯真永远留在了他们心里。
2
童谣起源于何时 ②童谣别称很多 ③在青青的田野上
第Ⅲ卷 (作文 共60分)
八、作文(共60分)
27.作文。(60分)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