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0 22:37: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训练解析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òng)?
???孕育(yùn)??
????翩然(piān)???
农谚(yàn)
B.?销声匿迹(nì)???
???差异(chā)???
???物候(hóu)???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莺飞(yīng)???
侵害(qīn)
D.?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ēn)?
??萌发(méng)???
悬殊(xuán)
【答案】
D
【解析】A项,“冰雪融化”中的“融”应读róng;
B项,“物候”中的“候”应读hòu;
C项,“连翘”中的“翘”应读“qiá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难度较低。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答案】D
【解析】A.应为:销声匿迹;
B.应为:冰雪融化;
C.应为:采集种子;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⑥⑤④①②??????????????????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D.?④③①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基本思路应是:通读--试排--连读--微调。通读语段后,再看四个选择项,或

开头或

开头,但第

有一个“不过”,与首句衔接不紧密,只有第③先列举了一些自然现象,引出本段说明对象“逆温层”,所以可以排除B和D.再观察A和C,第
④紧承第
③,出现转折。第

再举事例,第

紧跟第
①,
⑥⑤
最后作解释和总结。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衔接题,应该先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句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略作调整即可。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与排除法相结合。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D项是选择疑问句,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所以“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后面应该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加以积累。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
??拟人
???比喻???????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D.?抒情?
??比喻
???拟人
【答案】C
【解析】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方法是对偶、拟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6.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

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答案】
D
【解析】“年年如是”的意思是“每年都像这样”。本句意在强调“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点评】考生首先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原意、引申义及比喻用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技巧性,即结合题目表达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成语的准确含义、感彩、特殊用法、使用范围、搭配特点、语法功能、语句的逻辑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筛选甄别。
7.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
?
?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引用
????作比较??????????????????????????????????????B.?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C.?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D.?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答案】
C
【解析】准确识别说明方法即可,抓住“主要”二字。故选C。
【点评】学生应该准确辨别说明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l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答案】
(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①“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手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关于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解析】(1)一般情况下,说明对象会在题目或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属于逻辑顺序。
(2)诗句中的"人间”指平原地区,“山寺”指山区,所以符合第四段的说明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3)①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该字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限定、强调、表示程度、否定、推测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②“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已经表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种修辞作用就是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具体真实,因为这些物候现象知识比较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知识,所以用多一些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解答这类题,要明确说明对象和常见的说明顺序。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分析能力。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科学。一般说来,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限制、性质等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答题时要联系语言环境,不要架空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及其作用。解答这类题应熟练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加解答。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的气象预报员
颜士州
???
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和航运等行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准确预报天气十分重要。可天气变化复杂,想准确预报并不容易,不过海洋里却贮存着许多天气变化的信息。
???
天气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很大关系。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温暖的海洋表面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给空气,使空气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可以使3
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升温1℃。可见,海洋就像个大火炉,不断地从底部给空气加热。
???
黑潮带来的信息
???
在东海东南部、琉球半岛西北侧海域,有一股终年温度很高的水流,自西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它水色深蓝,看上去又蓝中带黑,因而被叫作黑潮,也叫作“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它是洋流中一支著名的暖流。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1953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水;1958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1959年,长江流域旱灾严重,华北地区出现水灾。
???
为什么黑潮位置的变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黑潮在自南向北流动的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差别,也不断地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影响了海洋上空的大气。所以,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造成了位于较南纬度的江淮流域雨水偏多,出现水灾;1958年,黑潮北移,造成了1959年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
最近,有人分析了东海黑潮区热量的吸收和释出情况,以及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认为在东海黑潮区,当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热量增多时,第二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减少;相反,当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时,出现负值,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增多。1967年,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的热量为每天每平方厘米300卡,结果1968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灾。而1969年,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出现负值,1970年6月,长江中下游就多雨。
???
还有一股叫厄尔尼诺的暖流,平时在太平洋赤道海区活动,很少越过南纬3°。但有时,它会一反常态跑到更南的地方,甚至到秘鲁沿海的冷水性渔场里,使大量的冷水性鳀鱼热死。它的到来,还会使温度和水汽激增,产生大量降雨,出现气候反常。
???
海洋和冷热
???
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
原来,这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有关。如果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控制,华东沿海就会出现高压天气;如果副热带高压退到海上去了,那么酷热的高温天气就消失了。
???
副热带高压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在什么情况下又会退呢?气象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这与海洋有关。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高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增强西伸,我国华东沿海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低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减弱东退,华东沿海就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
海洋与天气存在密切关系,从海洋里,人们得到了许多天气演变的信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必然会找出更多利用海洋预报天气的好方法。海洋正以一个特殊预报员的角色,登上气象预报的舞台。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5期)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海洋和冷热”的关系的?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回答。
【答案】
(1)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2)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解析】⑴
结合这段话的说明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指出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接着举1953年和1958年黑潮的两次移动及对我国沿海气候造成的影响。而“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又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因此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其决定作用的。是和次要相对来说的,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意思是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对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供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并不排除还有起次要作用的因素,如果去掉,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段话首先说明“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的现象或结果,然后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出下文对原因的解释说明。因此使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⑴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一般而言,与程序、历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
三、综合题
10.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答案】
(1)“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解析】(1)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做法就是找出导语,按照“谁+怎么了”的套路按照要求进行压缩。所以可以压缩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记忆。“夏满芒夏暑相连”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3)对于标志的介绍和含义,回答时要条理清晰,尤其是画面内容介绍就是一篇小型说明文,可按照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最后再说明含义。
故答案为:⑴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新闻报道的概括能力,要求既简洁还要清晰。需注意要把新闻概括为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短语或者词语的累积。
⑵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生应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形象标志的介绍说明。在介绍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说明顺序,不可没有条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训练原卷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òng)?
???孕育(yùn)??
????翩然(piān)???
农谚(yàn)
B.?销声匿迹(nì)???
???差异(chā)???
???物候(hóu)???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莺飞(yīng)???
侵害(qīn)
D.?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ēn)?
??萌发(méng)???
悬殊(xuán)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⑥⑤④①②??????????????????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D.?④③①②⑤⑥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
??拟人
???比喻???????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D.?抒情?
??比喻
???拟人
6.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

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7.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
?
?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引用
????作比较??????????????????????????????????????B.?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C.?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D.?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l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的气象预报员
颜士州
???
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和航运等行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准确预报天气十分重要。可天气变化复杂,想准确预报并不容易,不过海洋里却贮存着许多天气变化的信息。
???
天气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很大关系。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温暖的海洋表面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给空气,使空气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可以使3
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升温1℃。可见,海洋就像个大火炉,不断地从底部给空气加热。
???
黑潮带来的信息
???
在东海东南部、琉球半岛西北侧海域,有一股终年温度很高的水流,自西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它水色深蓝,看上去又蓝中带黑,因而被叫作黑潮,也叫作“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它是洋流中一支著名的暖流。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1953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水;1958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1959年,长江流域旱灾严重,华北地区出现水灾。
???
为什么黑潮位置的变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黑潮在自南向北流动的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差别,也不断地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影响了海洋上空的大气。所以,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造成了位于较南纬度的江淮流域雨水偏多,出现水灾;1958年,黑潮北移,造成了1959年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
最近,有人分析了东海黑潮区热量的吸收和释出情况,以及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认为在东海黑潮区,当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热量增多时,第二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减少;相反,当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时,出现负值,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增多。1967年,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的热量为每天每平方厘米300卡,结果1968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灾。而1969年,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出现负值,1970年6月,长江中下游就多雨。
???
还有一股叫厄尔尼诺的暖流,平时在太平洋赤道海区活动,很少越过南纬3°。但有时,它会一反常态跑到更南的地方,甚至到秘鲁沿海的冷水性渔场里,使大量的冷水性鳀鱼热死。它的到来,还会使温度和水汽激增,产生大量降雨,出现气候反常。
???
海洋和冷热
???
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
原来,这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有关。如果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控制,华东沿海就会出现高压天气;如果副热带高压退到海上去了,那么酷热的高温天气就消失了。
???
副热带高压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在什么情况下又会退呢?气象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这与海洋有关。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高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增强西伸,我国华东沿海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低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减弱东退,华东沿海就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
海洋与天气存在密切关系,从海洋里,人们得到了许多天气演变的信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必然会找出更多利用海洋预报天气的好方法。海洋正以一个特殊预报员的角色,登上气象预报的舞台。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5期)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海洋和冷热”的关系的?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回答。
都是逻辑顺序。
三、综合题
10.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