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三角形
第1节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执教:
课题
14.1(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一)——三角形的有关线段
课型
新授课(
√
)
复习课(
)
讲评课(
)
习题课(
)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中的边,角,顶点,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体会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能运用三边之间的关系对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重点
明确三角形的概念和符号表示;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构成与否
教学媒体
课本、教参、教辅书
、ppt素材的选择、制作
课前学生准备
准备小棒(2根6厘米、1根1厘米、1根2厘米、2根3厘米、1根4厘米、1根5厘米、1根7厘米、1根8厘米、1根9厘米、1根10厘米)(可以是纸质)。
教
学
流
程
学习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屏幕展示金字塔等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看到哪些几何图形?
PPT展示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注意规范性)
通过观察感受几何图形(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讲授
(一)三角形三边的性质
基本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的元素(名称及表示):
边、顶点、角
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本课重点知识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操作:
1、分别用下列各组的三根棒来围三角形。
(1)6厘米、3厘米、1厘米
(2)6厘米、3厘米、2厘米
(3)6厘米、3厘米、3厘米
(4)6厘米、3厘米、4厘米
(5)6厘米、3厘米、5厘米
(6)6厘米、3厘米、6厘米
(7)6厘米、3厘米、7厘米
(8)6厘米、3厘米、8厘米
(9)6厘米、3厘米、9厘米
(10)6厘米、3厘米、10厘米
1、2人一组进行操作,并记录好结果(现象)
交流操作结果
由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怎样的三根棒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理解性。
2、思考:为什么(4)(5)(6)(7)(8)可以围成三角形,(1)(2)(3)(9)(10)不可以。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何最快的判断出三条线段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
4、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分析“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包含的各类情况。
a+b>c,a+c>b,b+c>a
6、“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探讨原因
交流,给出结论
(两条最短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
交流得出结论——
三角形边长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例题1: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7cm、5cm和1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例题2:用下列长度的三份铁棒首尾相连,能组成三角形的框架是(
)
(1)23cm,10cm,8cm
(2)15cm,23cm,8cm
(3)18cm,10cm,23cm
(4)18cm,10cm,8cm
例题3:有4根棒,它们分别是4cm,6cm,8cm,12cm,要选用其中三根棒组成三角形,请选择三根棒,并说明理由。
思考: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细木棒.
(1)如果再取一根长度为2厘米的细木棒,与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如果取长度为13厘米的细棒呢?
(2)如果再取一根细木棒与它们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这根细木棒的长度在什么范围?
思考,给出答案,说明理由
(例3可以讨论)
训练对“三角形三边性质”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
引导
归纳:(互相补充)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的收获和疑问。
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深化,并培养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阅读课本P72——73;
2、完成练习册习题14.1(1)2、3、4、6
教学后记
4
教学设计说明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了一些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学生已在小学阶段及日常生活中了解了不少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但了解的不深。课的开始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引入三角形,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中。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让他们利用ppt通过操作,计算,交流,讨论中发现结论,学生能印象深刻为理论的应用奠定基础。基于本班学生基础不是很好,教学内容讲的浅,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