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1课时)
两栖动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描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解答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通过对动物形态结构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讲授新课:
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一、两栖动物
1、资料:了解两栖动物的多样性。
2、两栖动物的代表——青蛙:
(1)观看视频:先提出思考问题再观看。
(2)生活环境:由诗句提示说出青蛙的生活环境。
(3)外部形态:
a、体色:观察图片,说出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体色,指出体色对青蛙适应环境的意义。
b、身体分部:根据图片资料思考回答。
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四肢。
眼睛:感知活动物体的方位、距离、速度
头部
鼓膜:感知声波
(呈三角形,减少
口(舌):摄食
游泳时水的阻力)
鼻孔: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四肢
后肢:发达,适于跳跃;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4)内部结构:
a、捕食:舌的特点。
b、呼吸:用肺呼吸,但肺结构简单,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
(5)生殖发育:观看视频。
a、生殖特点:水中,体外受精,卵生。
b、发育特点: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出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6)小结:青蛙与其环境的适应性特点:
a、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3点)头部呈三角形,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后肢趾间有蹼等。
b、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4点)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有四肢,适于陆地生活。
3、其他常见的两栖动物:
(1)蟾蜍
(2)大鲵
(3)蝾螈
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先尝试归纳,再小结。
5、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食用
(2)药用
(3)是农田害虫的天敌
(4)两栖动物现状及原因(学生渗透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课堂小结:
两栖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回忆视频及所学知识)
两栖动物是由鱼类进化而来,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在生殖和发育等方面还没有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因此还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只是由水生向陆生逐渐适应的过渡类群。
设悬念:真正的陆生动物是哪类动物?它们有哪些特点是与陆生生活相适应?这些问题留待下节课再一起学习、探究。
课堂练习:课本29页第1题91(2)小题,第2题“青蛙”的连线。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生殖:水中,体外受精,卵生
代表动物——青蛙
发育:变态发育
其他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幼体:水,鳃
主要特征
成体:陆地,肺、皮肤
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之一,在小学时学习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再加上本节观看的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问题,学生对于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都能较快地回答得出来,对青蛙适于水、陆生的特点也能用自己的话归结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没错,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使得重难点更易于突破和掌握。如果能有实物进行观察,则效果肯定会更好,这也是美中不足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