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升华与凝华 同步讲义(方法指导+典例+专训)

文档属性

名称 1.2.3 升华与凝华 同步讲义(方法指导+典例+专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29 17: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6160011493500001.2 水的三态变化
第3课时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吸放热
吸热
放热
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淞的形成
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二、人工降雨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可进行人工降雨。
在人工降雨时,将干冰发射到云层附近,干冰迅速升华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当这些小冰品逐渐增大时,就从空中掉下来,小冰晶在下落时熔化,就形成了雨。
注意: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三、物态变化总结
物质存在着三种状态,而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变化,物态变化现象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可以通过图中的关系图对比加强记忆。
除了理清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关系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六点:
1.一个关系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两个致冷作用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例如夏天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温度高、积大、空气流动快,蒸发也快,反之则慢。
(2)升华:吸热,有致冷作用。例如干冰升华等。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3.两个区别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2)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蒸发: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液体内部,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两个方法
气体液化的两个力一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5.两个过程
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6.三个条件
(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一)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先看清过程中物质的始、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辨别物态变化,要求能够根据现象指出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并能指出哪些变化过程吸热,哪些变化过程放热。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凝固、放化、凝华。
方法技巧:(二)液体蒸发快慢的实例判断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还有液体种类。
方法技巧:(三)判断液体能否沸腾的方法
1.液体沸腾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而且液体的沸点还跟气压有关。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对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判断易错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太阳照在地面上,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液化或凝华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一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熔化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液化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
液化
霜、雪
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直接凝华为固体;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式降回地面
凝华
冰雹
云中的小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小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次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会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熔化、
凝固、
凝华等
1、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3242251905000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春天的早晨,公园里弥漫在山间的白雾
B.夏天的早晨,湿地公园里小草上形成的露珠
C.秋天的早晨,大草原牧草叶子上形成的霜
D.冬天的午后,银杏树上慢慢消融的冰凌
4、下列关于“冰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剥去包装纸,“冰棍冒气”,属于汽化现象
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棍开始“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冰棍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熔化现象
D.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棍,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5、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露的形成: , 。
(2)冰变成水: , 。
(3)霜的形成: , 。
(4)铁水变铁块: , 。
(5)雾的形成: , 。
(6)碘变成碘蒸汽: , 。
6、生活中会观察到很多的现象:①冬天玻璃表面上结成了冰花;②废钢铁在炼钢炉内化成铁水;③用旧的日光灯灯丝变细;④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⑤夏天从冰糕上滴落水滴;⑥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⑦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⑧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碗会“出汗”;⑨冬天从口中会呼出“白气”;⑩夏天狗把舌头伸出来.这些现象都与物态变化有关,其中属于熔化的有 ;属于汽化的有 ;属于升华的有 .(填编号)
7、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9、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科学原理。《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10、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些霜是
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11、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填物态变化名称)
12、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13、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现象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B 2、B 3、D 4、D 5、(1)液化;放热(2)熔化;吸热(3)凝华;放热(4)凝固;放热(5)液化;放热(6)升华;吸热 6、 ②;⑥⑩;③⑦
能力提升
7、D 8、D 9、C
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11、升华;凝华
12、(1)水蒸气;凝华(2)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13、 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