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天津专版】07 古代诗词阅读 学案+试卷(教师版+学生版)——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天津专版】07 古代诗词阅读 学案+试卷(教师版+学生版)——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31 09:06: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古代诗词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4.B
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6.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B。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2019年】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018年】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1)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天津一中
2020-2021年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二月考质量调查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1)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拚(2)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3)、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
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5)玉井:井的美称。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
“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
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
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15.
请赏析“空望眼、悬愁碧海”一句中“悬”字的妙处。
16.
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4.
A
15.
“悬”字将无形化为有形,具体可感,写出莲子的情态。
16.
①王词与《离骚》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与情感相同。②王词描绘莲子质地晶莹、芬芳馥郁,赞美莲子“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的特质,并借莲子相关的典故,表现作者亡国的悲苦、不改初
衷的人生追求和对故国的一腔忠贞。
【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赏析诗句、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A项,“万物凋残、萧瑟凄清”错误,词中“荻絮横飞”“蓼红斜眩”说明刚到秋季并非深秋,与题干“万物凋残”矛盾;“秋光无赖”是表现秋光的美好,与选项中“萧瑟凄清”矛盾,因此A项不正确。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炼字的能力。
一般炼字题往往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等有特色的词。解答时要先解释本字,再翻译句子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手法、效果等。“悬”有“悬挂”的意思,“愁”本来是抽象的东西,作者运用一“悬”字,好像把愁当作具体可感的事物悬挂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莲子悬挂在水上的情态。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及方面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本题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增加了难度。考生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找到思路;然后具体分析两首诗词中运用到这一手法的句子,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内容、手法、思想感情等;最后再扣住题干提示总结。《水龙吟·莲子》为咏物诗,典型的托物言志。本题要求与《离骚》进行类比,因此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信息:①题干有诗评内容,注意做好翻译和理解;②二诗有相似点,即本题为对比分析题的类比题;③具体作答中,要求学生一方面读懂《水龙吟·莲子》,一方面结合《离骚》具体诗句的理解;④作答中,学生要注意逐一展开表达。屈原的《离骚》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题目中说王夫之的此诗“神契《离骚》”,那也是写作手法或精神内核延续其传统,找出其与《离骚》的相同点即可。如王夫之使用“莲子”千年不坏表达自己对旧朝廷忠心耿耿的决心,与屈原的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如出一辙。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14.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和陈述古拒霜花
[北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
B.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鲜红的色泽呈现。
C.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
D.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
(2)“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3)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3分)
答案:
14.
(1)
B(“夸张”错,由“着意”可知应为拟人)
(3
分)
(2)这两句着力描绘了秋天的画面:满眼的树木被凛冽的秋风扫过,都变成了一番枯黄景象,只有那木芙蓉在独自开放。(2分)
(3)例一:苏诗先从大范围、深程度上写树木在秋风吹来时,一夜之间变枯黄的颓势景象,反衬出木芙蓉凌霜开放、馨香独放的可贵气节,突出了木芙蓉(拒霜花)的勇气和骨气。
例二:诗人将“无言、一生开落任东风”的桃李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寄寓着对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的不满,寓意深刻。(3分)
(意思对即给分)
【天津市2020届南大奥宇第二次月考考试】
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
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
“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
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14.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15.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3.
B
14.
①通过嗅觉和听觉来写诗人的感受②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15.
①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②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③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B项,“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错。诗歌前两句写“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是说山上夕阳忽然向西落下,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分外传神。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诗歌颈联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说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
诗歌通过嗅觉和听觉写诗人的感受:夏风吹来,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沁人心脾;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池面上,声音清脆。抒发了诗人的清爽闲适之情。
颈联运用以动衬静(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微风吹拂荷花、竹叶滴落露水是动态描写,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此句写出了环境的清幽,烘托出诗人的清爽闲适之情。
运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的清爽闲适之情与荷香细微、竹露清脆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
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本诗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诗歌最后两句“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
【2019年天津压轴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9分)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①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而有风致。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本句不同。
(2)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3)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
14.(1)C【解析】C项,不是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2)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的(1分)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图景(1分)。
(3)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遇而结网”的成语,(1分)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1分)作者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1分),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1分)
【2019年河北区总复习质量检测(二)】
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10分)

B(3分)
应为:“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分外传神。
⑵通过嗅觉和听觉写诗人的感受:夏风吹来,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沁人心脾;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池面上,声音清脆;以动衬静,动中有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烘托出诗人的清爽闲适之情。(4分)

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1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古代诗词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19年】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8年】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天津一中
2020-2021年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二月考质量调查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1)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拚(2)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3)、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
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5)玉井:井的美称。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
“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
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
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15.
请赏析“空望眼、悬愁碧海”一句中“悬”字的妙处。
16.
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14.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和陈述古拒霜花
[北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
B.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鲜红的色泽呈现。
C.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
D.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
(2)“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3)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3分)
【天津市2020届南大奥宇第二次月考考试】
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
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
“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
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14.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15.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年天津压轴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9分)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①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而有风致。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本句不同。
(2)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3)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4分)
【2019年河北区总复习质量检测(二)】
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古代诗词阅读学案
考向 鉴赏诗歌形象
一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曲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诗人形象,就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塑造出来的形象。
2.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人物形象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创设出来的。如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形象,就是这种典型代表。
古代诗歌中常见九类人物形象
形象类型
举例分析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羁旅他乡,思念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第一步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第二步
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
第三步
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
口诀
联系诗人和注释,关注标题和诗句。按照思路和规范,步步为营拿高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具体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也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原味母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结合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情感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意思是我跻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襟。首联这两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作者以此为子由壮行,其中包含着对二人人生境遇的理解,不因一时的分离而悲伤,因为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兄弟之间的亲情,表现了作者豁达、超逸的性格。
2.(变式子题)从本诗颔联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形象。对子由的担心是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则是对国家的大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对子由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与契丹国王打交道,这是为国出力,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劳苦,同时下句诗人还嘱咐子由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的一种。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雅脱俗等。
第二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时,考生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描述时,考生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诗人为什么“感伤”。
公式
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征。要分析第二联众多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各自的形象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氛围特点。由于局部内容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首先要注意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情境,弄清楚本诗景与情的关系。综观全诗,典型意象为恬亭、溪水、落日、幽树、斜月、钓舟等,情境优雅有致,隐逸之趣浓郁,可见主体意象与情感为乐景乐情;再看画中人虽是“独立”但“觉心无累”,虽“知世有机”但仍“徙倚”风月钓舟,表现的是一种闲适、达观的心境。由于题干的关键部分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所以应将诗中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
第二步:分步骤概括画面特征。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要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个景物。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3.(原味母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幅画面表达出来即可。
4.(变式子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一幅“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的其乐融融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首先抓住场面描写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如“秉”“欢”“劝”描绘场景,再指出场景特点即可。
三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种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虞世南的《蝉》,就是借所咏高洁不群的“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蝉”便是诗人的化身。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
简析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名称
简析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遂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莼羮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羮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羮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的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名称
简析
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
杜鹃亦称子规、杜宇。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开国君主名杜宇,号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斜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名称
简析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称
简析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名称
简析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冰雪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
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事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
1.整首诗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
2.局部
(1)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2)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
(3)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烘托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中所歌咏描绘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第三步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后两步常综合在一起进行表述)
口诀
找出物象品内涵,关注词语定基调,结合身世悟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题干中“颔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野菊形象”明确了鉴赏的对象。第一步,解答时要结合物象的固有内涵分析,菊花在古诗词中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注释的内容和颔联也表明了野菊的这一内涵。另外,“在野”点明了野菊生长的地点,“幽色”点明了野菊的颜色,“妙香”点明了野菊的气味。第二步,将“物”与“人”巧妙地连接起来。野菊高洁,正是为了说明人像野菊一样,也具有高洁的品格。答题时联系菊花的常见内涵,抓住反问句和诗歌主旨,便可得出“野菊形象”。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①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5.(原味母题)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耐寒:不以岁寒而变节;甘于奉献: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根据对“丹橘”描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从“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可以看出其“不以岁寒而变节”的特点,从“可以荐嘉客”可以看出其“可贡献于人”的特点,从“此木岂无阴”可见其“荫庇他人”的特点。
6.(变式子题)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通过对比反衬,用以表达作者对丹橘遭受排挤的命运的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供人乘凉。此句将丹橘与桃李作对比,在为丹橘鸣不平,也在为贤者鸣不平。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之情。
考向 鉴赏诗歌语言
一 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
分类
示例
传神显旨的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以动衬静的词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以动写静的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以实写虚的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哀的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之情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叠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表颜色的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暗示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
拟声形象的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特殊虚词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指出其优劣)
3.这首诗(词)中某字是否可以替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第一步
指明要鉴赏的字,并简明解释这个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
判断该字所使用的手法,首先考虑修辞。
第三步
把该字还原到诗句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描述这个字(与整个诗句)所展现的景象。
第四步
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口诀
结合语境先释义,明确手法需辨析,展开想象描画面,结合语境谈感情。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即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通读全诗后,我们不难发现,“闲”既是环境的“宁静”,又是一种诗人的“闲适”,“人外”应是“世外”之意,“闲”既勾勒出“小台”的“宁静”,又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的喧嚣的闲适之情。
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堤
[明]金銮①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 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之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三四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三四五六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飞燕”“落花”是动景,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2)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意思是长堤像笼子一般笼罩了这一片晴美的园子,茂密繁复的柳枝像铁锁一样,封住了旧时的营垒。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结合原诗给该字释义,二赏析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三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情感。本题要求赏析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的妙处。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苑”指花园、园林,“晴”是亮丽、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说“笼晴苑”,是因为堤岸顺着水势,会有一定的弯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里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动。“笼”字的这个用法,如同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一样,取包含、包罗之意。后句中的“锁”是封锁、封闭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柳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把旧时的营垒都遮蔽了。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钱谦益曾评价金銮“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此诗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以乐景抒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全诗紧扣标题“柳堤”二字,有时侧重于表现“柳”,有时侧重于表现“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开。前三联描写柳堤美景,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作者在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作者在本诗中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思乡愁绪。一个“劳”字,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相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颔联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用春江、堤岸、暖阳、柳枝、苑林等景物勾勒了一幅烂漫和煦的春景图;而“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写出了雨中春景的别样风情,一个“香”一个“暖”,作者采用嗅觉和触觉写出了春天和风细雨的浪漫;而燕子“急促”而飞,落花轻盈“飘落”,写出了暮春动感十足的画面。这足见诗人的观察入微,用笔如神。“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不过作者表达得更加委婉而新颖,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相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折柳”的意象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而一个“更”、一个“劳”字,又是解读这首诗的重要线索,它们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别的深沉主题,极耐咀嚼。结合注释①可看出作者对故土的思恋的情愫都蕴藉于笔下的暮春之景。
二 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最能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句。有时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它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诗中眼,即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句中眼,即是局部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或词。
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思想的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4.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5.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确定“诗眼”五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2.修辞上,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它们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比如《闻泉》中的“闻”字就概括了诗歌主要内容,是诗眼。
4.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第一步
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
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整首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创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题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点明诗眼。从内容上看,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并因为“惊”,意欲立功边疆。从结构上看,一个“惊”字,串起全篇,所以“惊”字为诗眼。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前六句都是写初到边地感到心“惊”,后两句写因为“惊”而雄心勃发,通过这些诗句分析“惊”字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在结构上,“惊”为线索;在情感上,以“惊”为感情基调。
答案 ①诗眼是“惊”。(点明诗眼)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分析诗句找体现)③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析作用)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2.(原味母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这两个字既写了江崖陡峭的气势,又写了峰峦密集的形态。
3.(变式子题)“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中的“露”“藏”两字,生动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露”字写诗人远远地看去,在前面的路上,驿站像是从稀疏的松树下潜出。“藏”字写河道曲折,沙滩仿佛隐藏在茂密的花丛中。一隐一现,写出了峰峦密集、河道曲折之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时要把两个动词所描绘的景物分析出来,两个动词表意正好相反,但都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山野图,写出了峰峦密集、河道曲折之态。
三 炼句
炼句,即赏析句子。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等同于词语赏析题、表达技巧分析题、句子情感分析题。
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
特殊句式
倒装句
错位突出
多情应笑我
互文句
开合反复
烟笼寒水月笼沙
对仗句
整齐上口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省略句
浮想联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特殊位置
开头部分
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中间部分
承转过渡、渲染烘托
结尾部分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特殊技巧
结合所用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
特定情感
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
1.某句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2.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一句)。
3.某一联(某一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结合全诗(词)分析。
4.某一联(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步骤一
结合全诗,理解语句含意,描述语句的具体内容。
步骤二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步骤三
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从结构上去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作用。
步骤四
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关注诗句表面的含意。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字面意思为:严冬过后,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远看像一团翠烟。
第二步:关注诗句使用的手法。
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是借描写寒冬过后会出现的美好景色,来表达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第三步:关注诗句抒发的情感。
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D.本诗构思精巧,内容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D项“本诗构思精巧,内容曲折有致”表述错误,本诗情节简单,并不曲折。
★(2)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诗人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了出来。“树深”“午”,写出了山中景、“午景”。并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照应题目的“不遇”。表达了诗人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结合意象、从手法、炼字的等角度去分析鉴赏,最后分析效果,把握诗人的情感。首先解释诗句:“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诗人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了出来。然后再分析手法:“树深”“午”显然是写山中景、“午景”。这里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照应题目的“不遇”。最后从情感角度分析:表达了诗人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的心情。
(3)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前三联,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变为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诗歌的最后一联,诗人的心情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的失望和焦虑。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能力。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首先应该明确诗歌的前三联侧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由最后一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可知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四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和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等等。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把握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见、常考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清新雅致(也称为“清新自然”“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具有此种语言风格的诗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也常多样,多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常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类似的还有王维与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
3.飘逸绚丽
诗歌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缤纷的色彩,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两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婉约含蓄
这种风格的诗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等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代指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开的惋惜之情。
5.豪放雄浑
这种风格的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在具体作品中,有的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如王昌龄的《出塞》;有的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如王维《使至塞上》;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唐诗中李白是诗歌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他的诗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非凡,夸张奇特。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
6.沉郁顿挫
此类诗往往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里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人民的、国家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了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概括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并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体现了“×××”的语言风格,请结合相关诗(词)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
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公式
此诗语言特点是×××(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洁洗练等),×××(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达了×××之情。
(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明特色。陈廷焯两句评论中,“龙吟龙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第二步:列例证。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如“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答案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①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表达手法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解答。由注解可知,“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阆山”是故友任职地。词中以“闻说”二字总领,将现实导入传说,此时荒凉僻远的阆州为实,而神仙阆苑为虚。而“楼高不见君家”指诗人想象今后在滁州不管登上多么高的楼都无法望见故友之家,不禁怅惋不舍,此时久别重逢为实,对于别离后的想象为虚。作者利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结合奇特的想象使得诗词饱含浪漫色彩。此外“阆山”通“阆苑”,“滁州”往“阆州”展现了多重的空间变化,现实与想象的结合则丰富了时间的维度,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语言灵动洒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 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络头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之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整首诗的基调是高亢豪迈的。①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诗人用旷达之语劝慰友人,已在诗坛享有盛名,不必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②颈联想象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③尾联以激昂铿锵之声令人振奋:诗人勉励友人,相信他会得到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不必虚度光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分析“雄浑沉雄”的意思,“雄浑”指雄壮而浑厚,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沉雄”是指深沉雄健,悲壮有力。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看诗中是如何体现出“雄浑沉雄”这一特点的,重点从意境、情感、手法技巧等角度分析。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一联是对朋友的劝慰与开导;“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一联是想象朋友旅途情境,整体意境是开阔苍凉的;“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一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激励。最后明确整首诗虽有愁情,但整体风格却是雄浑沉雄的。
考向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 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词)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词)中字句更为精巧。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语音铿锵,朗朗上口。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去”对“留”,“紫台”对“青冢”,“朔漠”对“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曹雪芹《红楼梦》)
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词句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突出特征,强调重点。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琵琶行》中以“丝竹”代指音乐,使之形象化。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简洁含蓄,意蕴丰富,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进行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贾生》中的这两句诗用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之典,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事物的特征,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喜恶。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词句以夸张的手法,一气呵成,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
又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1.这首诗(词)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词)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词)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确定修辞手法。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
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②,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②下榻:指留宿处。③行杯:浮杯,流觞。
1.(原味母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通过“云连下榻”“天接行杯”可知,这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此句想象与夸张连在一起使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变式子题)对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中,诗人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所描绘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引”“衔”赋予“雁”“山”以人的动作,显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同时这两个句子结构一致,词性相对,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使“雁”“山”的形象生动活泼,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间有交集。狭义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等。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虚实相生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诗人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形象。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互相比较。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突出主题,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引出周瑜,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渲染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杜诗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尽艰辛,但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采用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使形象更加突出。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白诗这两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从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壮士们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敕勒歌》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简洁而又生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白描手法,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地描绘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直抒胸臆
作者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
这一句词直抒胸臆,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夫“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感慨。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词)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词)句进行赏析。
4.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词)人的情感的?
(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本题明确说明该诗“叙述与对比”两种手法都比较鲜明,不用考生思考、寻找,就指明了答题的艺术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第九、十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望①
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②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③。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④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当时诗人正在外漂泊求职。②越巂:指越巂郡。属剑南道。③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射洪:位于涪江上游。④春酒:此指冬酒,因冬酿而春成,故称春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华山北涪水西”,杜甫此时流落在梓州东南六十里的射洪县,位于金华山北,涪江之西。既交代了诗人此次出城“野望”的地点,也交代了他野望所见的山景与江色。
B.“仲冬风日始凄凄”一句,写诗人野望之地气候殊异。点明了诗人“野望”的时间,是在初冬一个风起的日子,“凄凄”二字渲染出凄冷的氛围。
C.诗人触目伤情,自然想到要借酒销愁,因而引出最后两句:“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神伤谁为携。”唐时美酒暖则绿,射洪寒轻,故冬天酒仍绿,照应首联中“始凄凄”三字。
D.尾联化用了《楚辞·招魂》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之句,大意是:射洪县冬天不太冷,酒仍是绿的,可是有谁为我携酒而来呢?一个问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凄凉与怅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B项,“在初冬一个风起的日子”说法错误,“仲冬”是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不是“初冬”。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采用哪种方法写景?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远近结合:颔联为远望之景,颈联为近望之景。动静结合:颔联首句为静,其他三句为动。俯仰结合:颔联写山为仰视,写水为俯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写景的手法的能力。写景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还有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写、实写、白描、工笔,以及写景的角度变化等。在本诗中,颔联“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运用俯仰结合的手法,分别写了山和水;“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写山连三蜀和水散五溪,景象阔大恢弘,是远景描写;“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写鹤舞乌啼,是近景描写;颔联和颈联以山的岿巍不动与水流的激越和鹤舞乌啼的“动”作对比,是静景和动景的结合。
(3)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鹤本双栖之仙禽,而今则是离群之鹤独舞,诚令观者惊讶;乌鸦为杂食之鸟,尚难果腹,何况乱离之人?诗人借“独鹤”与“饥乌”表达了自己出郊野望之际感伤时局(或“忧国忧民”)天涯漂泊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査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依据注解,此诗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当时诗人正在外漂泊求职;依据诗歌内容,“仲冬风日始凄凄”,作者以冬日的萧瑟之景烘托了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情。颈联作者选取“鹤”和“乌”两种意象,鹤本双栖之仙禽,而在诗中却是离群之鹤在独舞;乌鸦为杂食之鸟,诗中却说“饥乌似欲向人啼”,乌鸦尚难果腹,何况作者这样漂泊在外的乱离之人呢?诗人借“独鹤”与“饥乌”表达自己出郊野望感伤时局(或“忧国忧民”)的忧愁,以及自己天涯漂泊的孤苦不易之感。
三 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要求考生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鉴赏。其中,高考又以描写、抒情为考查重点。表述如下:描写可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用典表志等)。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作铺垫。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作铺垫。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表明观点。
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类。
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
明方式,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
第三步
析作用,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公式
这首诗(词)运用了×××表达方式,通过×××描写了×××(用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之情。
(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步:弄清“点染”手法。
“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第二步:找出点染的句子。
(1)点:“送君多暮情”勾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2)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深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写其“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的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解析 本诗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考生要分析出诗人从何处落笔,描写了哪些活动,再分析这些描写包含了怎样的情。如诗人从燕子落笔,描写了它们飞入草堂的活动,“点污琴书”和“打着人”两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燕子的可爱之处,也饱含了诗人喜悦和悠闲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②艑③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③艑:船。
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迥、荒村、犬等。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以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勾画了宁静优美的秋江晚景图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景的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写景的几个角度,然后结合颔联和颈联进行分析。从选材的角度看,诗人主要选取了“暮霞、宾鸿、古戍、旗迥、荒村、犬”等几个景物;从空间角度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旗迥、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到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看,其中“闻犬稀”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看,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考向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一 概括分析思想感情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古诗情感常见类型:
1.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等。
2.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3.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等。
4.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远离官场的舒心等。
5.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等。
6.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等。
7.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等。
1.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该句(联)蕴含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第一步
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了方向。
第二步
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第三步
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情感题的一般答题模式:诗歌通过描写(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情感特点的描述)的感情。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