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770011671300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学科试卷 命题人: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
2、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3、《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4、历史上的改朝摸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A.儒学宣扬以德治国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维护统治的合法性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5、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6、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这说明( )
A.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B.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
C.导致了西晋末年的北方大动荡D.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
7、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材料所指制度应指( )
A.世卿世禄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六部制
8、史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等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李逢吉等人“得仙”缘于(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0、“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当时蹴鞠( )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
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
1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蒙古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这些做法意在( )
A.展示称雄四方的野心 B.加强人民对其认可
C.推动蒙古政权的汉化 D.体现统治的正统性
12、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13、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14、如果你到过故宫,你会在“某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样的文字。“某处”景点是指( )
A.内阁 B.南书房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15、明万历年间的吕坤在《去伪斋集》中指出,当时的贫民“或给帖充斗秤牙行(中间人),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揣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以养妻孥(妻子儿女),此等贫民天下不知几百万矣”。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印证晚明时期( )
A.商品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
C.土地兼并严重 D.手工技术发达
16、李贽曾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事?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李货在此批评的是( )
A.宗法观念 B.消极无为 C.忠孝观念 D.封建礼教
17、黄宗羲赞赏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制度,认为那个时期的法律都是以天下人的公利为价值目标。他设想的“天下之法”倡导“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并提出先有治法后有治人的思想。据此可知,黄宗羲( )
A.致力于冲破儒家思想束缚
B.提倡崇实致用的朴实学风
C.肯定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
D.抨击了传统封建法治理念
18、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9、《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
A.对外开放的程度 B.思想解放的尺度
C.社会转型的难度 D.政治改革的方案
2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1、“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2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样做意在
A.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B.促成革命阵营联合
C.广泛传播共和观念
D.实现人人自由平等
23、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24、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文牍处编的《劝用国货歌》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产,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表述意在(???)
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
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
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
25、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他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的“非命”思想推崇备至。据此可推测胡适(?? )
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
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
二、材料题。(共3大题,共50分)
26、(20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10分)
27、(14分)武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是我国最大的棉布产区,商品率很高。乾嘉时代,苏松布虽主要销往北方市场,其次才销往汉口镇,但每年经由汉口集散分销的苏松布数量仍然可观,并由此形成兴盛且意义重大的吴楚米布贸易。
﹣﹣摘编自《明清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
材料二: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大冶铁矿和马鞍山及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随之出现了;为了广开煤源,他一再鼓励鄂、湘、川诸省“各该州、县煤户乡民早筹资本,踊跃开采煤矿”;为了解决铁厂科技人才,他兴办各类学校,大量向外选派留学生;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的产品销路问题,他又奏请清政府将正在筹建中的芦汉、粤汉与川汉铁路所需的材料“悉归汉厂自造”。
﹣﹣赵葆惠《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口在乾嘉时代的经济地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阳铁厂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8分)
28、(16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6分)
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选择题:1-5:ACBCB 6-10:ACDAA 11-15:DADCA 16-20:DDACC 21-25:DBBCB
材料题:
26、(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4分)
(2)原因: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6分,任意一点2分)
(3)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4分,任意一点2分)
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宣扬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等。(6分,任意一点2分)
27、(1)经济地位:苏松布集散分销地;吴楚米布贸易的集散地;清代名镇。(6分)
(2)进步作用:促进了洋务运动军用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关联工矿企业的创办;促进了近代化学校的建设;培养了近代人才;促进了近代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任意一点2分)
28、(1)特点: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因: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6分)
(2)特点:托古改制,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4分)
(3)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分)理解: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