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
环境影响生物的因素分为___生物因素___和___非生物因素_。
非生物因素: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当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生物因素
①定义: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②关系:___捕食__关系、竞争关系等。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1)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互助、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寄生、共生等。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并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种群与群落
1.种群的概念
(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2)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2.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的物种组成: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生存。我们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的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三、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类型
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水量,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类型。总体上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2)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链书写的注意事项:食物链的起点是__绿色食物;书写时箭头指向捕食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进入食物链的环节。
(3)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的形式流动
过程 沿食物链 (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级生物 全球性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出现
联系 ①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图
6.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8.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例1、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共生 B. 捕食、竞争、共生
C. 竞争、共生、捕食 D. 共生、捕食、竞争
例2、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过程是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具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 图中缺少一个重要箭头,请在图中补出。
(3) 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
(4)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 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_______和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例3、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而降低灾情。草地贪夜蛾和捕食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地贪夜蛾对农田生态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却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________________就越弱。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防治草地贪夜蛾,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______________者。动物作为消费者,也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昆虫(如蜜蜂)能帮助植物____________,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者,它们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植物利用。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 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一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为: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温度 B. 空气 C. 光照 D. 水分
2.下图表示两种草履虫在单独培养和放在一起培养时的个体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单独培养的草履虫存在着种内斗争,对种的生存有利
B. 单独培养时,在m点以后A群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小
C. 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形成捕食关系
D. 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形成竞争关系
3.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甲、乙、丙、丁、分解者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4.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级生物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级生物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5.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 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有关
C. 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
6.下列知识的构建关系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 C.①③ D.④
7.为了消灭蚊子,人们向其生活的湖里喷洒杀虫剂。只要杀虫剂含量在950ppm以下,都不会对脊椎动物有毒害作用。然而第二年人们发现大量食鱼鸟死在湖中。根据下表(第二年测得的湖中生物体内杀虫剂含量)和能量金字塔,分析错误的是( )
生物 杀虫剂含量(ppm)
浮游植物 1
浮游动物 10
鱼 100
食鱼鸟 1000
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消费者
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C.由能量金字塔可推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
D.食鱼鸟在食物链中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积累超过致死量
8.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9.人工固氮的成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 种植豆科植物,利用其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蛋白质
B. 闪电时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吸收
C. 化工厂中在催化剂帮助下氮气和氢气化合成氨气
D. 以氨气为原料生产各种化肥
10.室温20℃左右的春季,在实验室的玻璃缸中放入含有单细胞绿藻的水、金鱼藻、小的扁卷螺、泥沙等,然后用一块玻璃盖上,设法使玻璃完全密闭,将它放在窗台上,如图所示(扁卷螺以单细胞绿藻为食,必须吸收水中的氧气),在密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整个装置( )
A. 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不变
B. 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增加
C. 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不变
D. 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增加
11.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
(2)图一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 ,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12.如右上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野兔和老鹰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的情况。请分析:
(1) A曲线代表的种群是______,B曲线代表的种群是________,C曲线代表的种群是________;
(2) 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
(3) 这个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稳定运转,还需要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
13.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 图中C是指 __________,⑤是指____________ 。
(2)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 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____________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 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森林群落中,常出现分层现象,由上往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 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________关系。
(2) 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________、________等微生物,微生物主要生活在________里。
(3) 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________。
A. 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 森林中所有血雉C. 森林中所有苔藓 D. 森林中所有树木
(4) 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河谷森林里分层分布体现了________。
A. 种群密度 B. 种群水平结构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
(5)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 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
15.如图所示,A为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B为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模拟制作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生态瓶(材料有:盖玻璃瓶、螺蛳、鱼、水草、洗净的细沙、经纱布滤过的池塘水等),请据图分析回答:
(1) 若连续长时间没有光照,生态瓶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它们是________。
(3) 在A、B生态系统中虽然螺蛳、虾和鱼都属于消费者,但在分类学上却分属不同的类群,螺蛳和虾同属于____________动物而鱼不是。
(4) 生态瓶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较,稳定性差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③和植物体竞争土壤内的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 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C. 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同种个体
D. 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该生态系统所含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式是( )
A.树→虫→鸟
B.光→树→虫→鸟
C.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D.光→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4.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说谷雨前后适于播种。这体现了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温度 B.土壤、水分C.水分、温度 D.空气、阳光
5.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D.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6.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考察校园周边某生态系统时,记录到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该包括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通过“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最少
C.此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分解者一起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D.猫头鹰与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7.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 一个物种的个体和种群 B. 物种的个体和生态系统
C. 一个物种的种群和个体 D. 一个物种的种群和生态系统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9.某小组的同学观察下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这些观点正确的是( )
①因为标杆不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10.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可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20世纪,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发现高温、缺氧、无光、含硫的深海热泉,热泉中生活着蠕虫、蛤、硫细菌等众多的生物。硫细菌能利用硫化物反应释放的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蠕虫以硫细菌为食,蛤以蠕虫为食。写出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小明依次记录的实验过程:①一个乳酸菌;②培养皿中的乳酸菌菌落;③培养基被污染后,除了乳酸菌外,又滋生了真菌以及大肠杆菌等其他细菌;④培养皿中的所有对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②属于______层次;③属于______层次;④属于____________层次。
(2)①是______层次,又是_____层次,但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系统的层次。
13.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大量水鸟栖息于此,故有“鸟类天堂”的美誉。
(1)湿地公园中水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 __。
(2)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其中合理的有 __(可多选)。
①湿地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湿地公园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
④湿地公园中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14.某水域被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经检测发现该水域中该农药的含量为5ⅹ10-12(农药含量是指质量分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A、B、C、D、E五种生物体内也均有不同含量的农药,经检测其数量分别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监测种类 A B C D E
农药含量(×10-6) 0.0005 2.0 0.5 25.5 0.04
(1) 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农药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上述生物中受危害最严重的是________。
15.观察下边的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
(2) 图中共有______ 条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渠道;
(3) 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图中还需要添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
(4) 该区域内,全部的D生物可以构成一个 ________;
(5) 图中各种生物中,体内总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D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________。
参考答案
例1、D
例2、(1) 分解者 分解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3)B、C (4)CO2或碳酸盐 CO2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例3、(1)有无成形的细胞核(2)消费者;草→草地贪夜蛾→捕食蝽(合理即可)
(3)自动调节能力(4)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玉米 (或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或提高能量利用率等,合理即可)
例4、(1)生产;传粉(2)分解;物质 (3)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4)自然保护区
1.A 2.C 3.B 4.B 5.D 6.D 7.B 8.A 9.C 10.A
11.(1)分解者(2)4(3)草(4)鹰或乙
12.(1) 草 老鹰 野兔 (2) 草 老鹰和野兔 (3) 分解者
13.(1) 消费者 分解作用 (2) 二氧化碳 呼吸 (3)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4.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1)捕食 竞争 (2)细菌 真菌 土壤 (3)B (4)C (5)光照 食物 (6)D
15. (1) 各种生物因缺乏食物和氧气而死亡,进而生态系统崩溃 (2)分解者 (3)无脊椎 (4)生态瓶 生态瓶成分少,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1.B2.C3.A4.C5.D6.C7.A8.C9.C10.C
11.硫细菌→蠕虫→蛤
12.(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2)细胞;个体;组织;器官;系统
13.(1)消费者 (2) ①②④
14.(1) A→E→C→B→D (2) D 15. (1)A (2)4 (3)分解者 (4)种群 (5)A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