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上周我们去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春游,那里有许多漂亮的纪念品,考考大家:T恤衫每件24元,买2件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24×2=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你能计算出答案吗?
24×2=48(元)
板书24×2=的笔算过程,复习旧知。
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用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修改数据:每件24元,买10件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24×10=
你能口算出答案吗?
24×10=240(元)
解决这道题目同学们用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两位数乘整十数)
3、修改数据:每件24元,买12件一共要付多少元?
24×12=
算式的含义
和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比有什么不同?(两位数乘两位数)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是同学们以前没有学过的,王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平时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呢?王老师教过大家转化的方法:把没有学过的、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会的知识,这种方法叫做化未知为已知。今天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二、探究展开:
1、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②学习小组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织语言准备小组汇报
③汇报小组内的方法归类:
★化乘为加
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88(元)
12+12+12+12+12+12+12+12+12+……
+12=288(元)
★拆数法
24×12=288
24×12=288
10
2
4
8
24×10=240(元)
24×4=96(元)
……
24×2=48(元)
24×8=192(元)
240+48=288(元)
96+192=288(元)
★连乘法
24×12=288(元)
24×12=288(元)
24×3=72(元)
24×2=48(元)
……
72×4=288(元)
48×6=288(元)
笔算法(重点研究)
4人学习小组填表
2
4
×1
2
□
4
8
……2件T恤衫的价钱
□
□
□
……10件T恤衫的价钱
□
□
□
……12件T恤衫的价钱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板书讲解
24×12=288
教学时和拆数法结合起来讲解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0可以省略不写)
2
8
8
……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重点讲解: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也就相当于先用10×4,所得“40”中的“4”一定要写在十位上;再用10×20,所得“2”个百中的“2”一定要写在百位上。24×10的积240中的“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可以省略不写。
④比较
这么多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体会笔算乘法的优越性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3×13=
②反馈并质疑:同学们为什么不用加法或拆数法呢?
③小结:
竖式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适用的范围更广,计算起来更加方便。
④比较黑板上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请把算式补充完整。
1
3
3
2
×
2
1
×
1
2
1
3
6
4
□
□
□
□
□
□
□
□
□
□
2、笔算
23×12=
归纳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1、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位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位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和“十”,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填一填:
动物园平均每天卖出熊猫T恤衫31件,22天共卖出多少件?
31×22=682(件)
3
1
×
2
2
6
2
……
(
)天卖出的件数
6
2
……
(
)天卖出的件数
6
8
2
……(
)天卖出的件数
4、纪念品T恤衫很漂亮,如果王老师想给三年(7)40位同学都买一件作为班服,团购价每件22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全班反馈
同学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口算)
③小结:有的是可以口算的,有的需要计算,认真观察乘法算式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5、王老师和全班共41人想一起去看大象表演,每张门票21元,估计一下800元买门票够吗?
①学生估一估
41×21≈840(元)
41×21≈820(元)
41×21≈=800(元)
(40)
(20)
(40)(20)
②计算需要多少钱?
41×21=861(元)
③质疑:41×21=123(元)
4
1
×2
1
4
1
8
2
1
2
3
④小结:估算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小结:收获知识
分享快乐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例1主题图、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13×10
24×20
34×20
22×40
230×30
74×10
45×20
39×100
120×4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4×2=
231×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14×12=?)
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算式)
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是求12个14是多少的问题,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2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口算,探究新知。
生汇报: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
14×6=84
(本)
84×2=168
(本)
14×4=56(本)
56×3=168(本)
10×12=120
(本)
4×12=48
(本)
120+48=168(本)
10×2=20(本)
10×4=40(本)2×4=8
(本)10×10=100(本)
20+40+8+100=168(本)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3、指导列出竖式
1 4
×
1 2
2套书的本数←
2
8……14×2的积
10套书的本数←1
4
0……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1
6
8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笔算比较好,因为口算虽然能算出来,但是容易遗漏,容易算错,而笔算可以算出较大的数相乘的积。)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乘了两层,因为第二个乘数是两位数,所以要乘两层。再把他们的积加起来)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1和14相乘的积14表示14个十,所以4和十位对齐。)
(4)总结两位数乘吕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乘数的每一位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所得的积要与乘数的个位,十位分别对齐,最后把他们的积加起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3
33
43
11
× 1
3
× 31
×12
× 22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
2、我来当小法官
22
31
34
× 43
 ̄
× 13
×12
66
93
68
88
13
34
154
223
308
抽同学回答,集体订正。找出错题原因,并且改正。
四、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口算:14×4=56
14×10=140
56×3=168
14×2=28
140+28=168
笔算:
1
4
×
1
2
2套书的本数←
2
8……14×2的积
10套书的本数
←1
4
0……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1
6
8
五、课后反思
通过对课前预设、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的精心设计,在对学生学习经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教学环节反复推敲,对表述语言再三提炼,对课堂问题的认真设计后,本节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精心设计了点子图,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点子图,使14X12形象化,学生明白它的积就是12个14那么多的点子。只要想办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点子就能求出积是多少。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很高。另一方面又使孩子们有了探究的抓手,知道该怎样求积,就会动手操作起来。
2、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起到了一个互相交流,补充思维想法的作用。通过交流展示,共探讨出6种方法。还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了算理,为竖式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清晰,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本节课需要探究算法,还要说算理,还是上第一次接触这么复杂的竖式计算,所以时间上必须把握到位,不仅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还要紧锣密鼓的赶紧节奏。所以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十分的明确,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流程,不看教案也能说出每一个环节,甚至是每一道题。还要明白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什么。
4、课堂练习有针对性,帮助突破易错点。
通过对学生学习经验的了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的认识,针对出本节课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做到有讲有练,讲练结合,以练代讲。
5、课堂有效问题预设不少于五道题。
本节课问题设计有(1)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2)为什么用乘法?(3)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4)为什么4要与十位对齐?(5)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是什么?等5个有效问题的设计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地启发引导孩子们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1、课外延伸不够。
本节课通过看视频,听讲课,发现还有像铺地锦的算法,11的巧算等一些有趣的算法没有普及到。
2、为了整体同学理解算理,忽略了个别学困生的学习理解。仍有部分同学对算理理解不够透彻。个别学困生还是会出现像数位对不齐,把积相加时出错的情况。
整改措施:
1、布置课下作业,了解铺地锦算法。
通过我难过上查阅,或者课后练习,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本节课是学习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也是以后多位数想乘的基础。非常重要,必须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掌握这一技巧。可以采用课下单独辅导,一对一帮扶,生代生的结对子等方法进行发到。
3、加强错题的更正学习。
本节课易错点较多,所以对于每一道错题要认真分析清楚错误原因,并且再次改正,反复练习。直到克服这一错误为止。教育孩子做好笔记,用心改正,勇于发现,善于表达,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2、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据说咱班孩子的口算能级是全校最强的,老师要看看你们的口算能力到底怎么样,好不好?
1、口算比赛。
1510=
24×10=
25×20=
2、基本训练
出示算式:51×8
34×2
列竖式计算
(1)说一说,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算法,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3、导入新课
学过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老师考考没学过的知识你们能不能积极思考,算出正确结果?
二、探索发现
1、独立尝试
从图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列式不计算。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
2、组内交流
(1)观察这个算式和原来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本题结果,说出算法;
(3)小组汇报
学生一:先算14×2=28,14×10=140
再算140+28=168
师:把12个14分成了2个14和10个14.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
学生二:先算4×12=48,10×12=120再算:
120
+48=168
(4)教师点拨
学生出现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的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现给大家看看。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笔算方法计算1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在列竖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14
×
12
28
……1
4
×
2=28
2
8
140
……1
4
×
1
0=140
+
1
4
0
168
……28+140=168
1
6
8
看了这个竖式,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28是怎么来的?140是怎么来的?168是怎么来的?
三、巩固发散
1、基本训练(竖式计算)
44×11
32×12
23×13
12×12
13×22
2、拓展训练
李爷爷家用24个笼子养兔子,每个笼子里有12只兔子,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兔子?
四、评价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1
4
×
1
2
2
8
……1
4
×
2=28
2
8
1
4
……1
4
×
1
0=140
+
1
4
0
1
6
8
……28+140=168
1
6
8
六、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