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道理。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及其中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课题(4分钟)
1、口算。
32×3 16×2 21×20
选一题说说口算过程,引出先分再合的方法,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竖式计算。
14×2 231×3
说一说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12分钟)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
王老师到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
师: 为什么要用乘法呢?
生:因为王老师要买12套书,每套书有14本,就是12个14,所以用乘法。
师:他说得对吗?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书本图片,一行14本,共12行)要想求这12套一共有多少本,那就是求12个14本是多少。现在我们了解了为什么用乘法,那大家能不能估一下大约等于多少?
预设1:大约等于140。
预设2:大约等于170。
这些都是大家估算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行吗?不行的话要怎样计算呢?你会算吗?能不能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呢?
用点子图探究计算方法。
如果我们把这每一本书看成一个点,那这个图就成了点子图,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自己分一分,算一算,看看到底一共有多少本。
请几个算法不同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分法和算法。
预设:1、横着分,把12个14分成5个14和7个14,再相加。
竖着分,把14分成9和5,分别与12相乘,再相加。
横着分,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14相乘,再相加。
横着分,把12分成6和6,6乘12,得到的积再乘2。
竖着分,把14分成8和6,分别与12相乘,再相加。
......
师小结:这些作品大家在分一分算一算的时候,都计算出了14×12=168,他们分的方式各不一样,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他们都是把这些点子分成了两部分,然后再合起来。
师板书:先分再合。
师:你们知道分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分开后好算。
师:分完了好算的原因就是数变小了,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把新知识变成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看来这个点子图起到了沟通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4)探究竖式计算方法,并结合点子图理解算理。(10分钟)
师:我们通过点子图知道这道题的结果就等于168了,如果没有点子图,你能不能试着用竖式进行计算?请大家在刚才那张点子图的背面列竖式计算。写完后同桌两人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边指边说竖式计算过程。
师:说得特别好,你们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就点点头。只有一部分同学听明白了,那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竖式计算的过程吧。列竖式计算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好,先用2乘4得4写在位上,再用2乘十位1得1写在十位上,接下来怎么写呢?刚才这位同学是再用12中的十位1乘14中的4得4,写在哪里?(十位),再用十位1乘十位1得1写在百位上。再画横线,把两步计算的结果的个位、十位、百位依次相加,得到结果是168。(强调书写规范,用尺子画线。)
我们已经通过竖式计算出结果了,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其实刚才的这些分法当中有一种分法正好和竖式的分法是一样的,找到了吗?找到了就跟我点点头。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里有一条红线,你认为红线停在哪里,正好和竖式计算的过程相吻合,你就喊停,行吗?
(大屏幕上课件演示红线从上往下移动,移到第10行下面时,学生喊停)
师:这种分法完全和竖式计算的过程相吻合,是吧?这种分法其实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书和2套书,谁能在图中找到和竖式相对应的部分?
师提示:28就是哪一部分?生指图上红线下方(板书:28...14×2的积)
师:也就是说竖式是先计算的2×14,然后把它写在横线下方,28表示的就是(2套书的本数)(板书:2套书的本数→)
好的,那14是点子图中的哪一部分呢?它是谁和谁的乘积?
预设:14×1的积。
师:14乘1吗?那不就等于14了?(指图)看看点子图,这可不止14个点吧?
生:应该是14×10。
师:同意吗?(同意)(板书:14...14×10的积)它表示的是10套书的本数(板书:10套书的本数→),那这个10我们在点子图中找到了,它在竖式的哪个部分呢?竖式中并没有10呀。
生:这个10是12的十位,虽然写作1,但它表示1个十。
师: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有疑问吗?
预设:这个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呢?14×10应该等于140啊,为什么这里写的是14呢?
生:因为是十位上的1乘的4,表示4个十,所写把4写在十位,14表示14个十,也就是140。
师:所以个位上的0不写(板书)
师:点子图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多有用啊,它不仅沟通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找到了竖式背后的道理。学到这,你们对于今天的新知识有没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
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游戏:猜猜看。猜一猜,苹果下面藏的是几。
4 3 1 1
× 1 2 × 2
6
5 1 6 2 4 2
3、1 ×1 的结果可能是多少?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来源于我们的学习不仅满足于只知道计算的结果,而更多的关注到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方法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我们的学习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5题。
2.完成《长江作业本》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备课思考】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乘法学习中的地位: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的学习又为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的学情:部分学生能计算出结果,但对算理知之甚少。
教材安排:我比较了几个本版本的教材,都是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凸显出计算的价值,而在计算算理的探究过程中,教材主要引入了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突破难点:??充分利用点子图,用化具体为抽象的方法,借助点子图来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可视化,从而真正理解算理,进而掌握算法。
点子图鼓励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利用点子图可以进行思考。有了点子图,乘法计算就有了趣味性和创造性。有的学生思考的方式是由“数”到“形”, 而有的学生的思考方式是由“形”到“数”, 点子图就是最好的形的支撑。学生利用点子图探究算法,边圈边理解了算理。即: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通过圈和拆分的方法,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为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