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文档属性

名称 范进中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8 20: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吴敬梓
  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儒林外史》
科举制的有关常识
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清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乡试 会试 殿试
一甲:进士及第: 状元 榜眼 探花
殿试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
星宿 斋公 醉醺 癞蛤蟆 阎王
紧攥 带挈 腆 啐 嗑 讳
兀绾 轩敞 瘟 桑梓
xiù zhāi xūn lài yán
zuàn qiè tiǎn cuì hē huì
wù wǎn chǎng wēn zǐ
看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1
2
3
4
6
7
8
5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文中找出:
  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性格上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联接
中举前
住茅房
每日小菜饭
母亲常挨饿
乡试无盘缠
赠房
拿蛋送鸡
背米送酒
送银
经济状况
中举后
岳丈斥骂
众邻不理睬
张乡绅不识范进
贤婿 文曲星
称老爷
巴结
社会地位
对比
中举前
“岳父见教的是”
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连考三十五年
甘受屈辱
唯唯诺诺
热衷功名
中举后
“噫!好了!我中了!”
“晚生久仰老先生”
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
逢迎自如
虚伪世故
对比
性格特征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科举考试是读书人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敲门砖,所以他们死读一生,穷困一生,也要捞取一个功名。一旦得中功名,特别是垂老之时,喜极发疯是自然的。
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这才是最荒谬的。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疯态: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跑上集
侧面描写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这也是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你知道《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的?
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有怎样深刻的意义?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从文中找出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语言、态度、动作三个角度找)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联接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现世宝
骂:烂忠厚没用的,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 一口啐在脸上
称呼:贤婿老爷
赞:才学高
品貌好
动作:那手早颤起来 替他扯了几十回 笑咪咪的去了
语言 动作
欺贫爱富 趋炎附势
对比
张乡绅:
趋炎附势
乡邻:
趋炎附势迷信无知

语言 动作
范进
胡屠户
对比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摧残。
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小结
范进为什么说“好”?
  因为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
世界四大吝啬鬼的出处——
??1.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2.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 莫里哀 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
??3.葛朗台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4.泼留希金
(俄国作家 果戈里 长篇小说《死魂灵》)
吝啬鬼《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