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8 20: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中国人
失掉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背景资料:
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反动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揭露反对派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毒害。
鲁 迅
1881/9/25-1936/10/19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周 字
树 豫
人 才
横 俯
眉 首
冷 甘
对 为
千 孺
夫 子
指 牛
玄虚 诓骗 省悟
慨叹 搽粉 前仆后继
xuán kuāng
xǐng
kǎi chá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
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一种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重点研读
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1、2自然段作者摆出了对方什么论据和论点?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信地信物)
(信国联)
(信神佛)
直接反驳
阅读3—5自然段,思考:1、作者是怎样分析敌论据的?2、本段是抓住敌论点、论据、论证中的哪一点来进行反驳的?
分析:1、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
间接反驳
阅读6--8自然段,思考: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
事 实
曾有“他信力”
论据:
敌方论据论点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自夸“地大物博”
2.只希望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
结 论
常见的驳论方法
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驳论

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
——驳论据
看论据推导论点的论证过程有没有破绽——驳论证
回 顾
1、驳论文的关键是抓批驳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可以是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课文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
2、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句分析。
课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论据,但这事实只是部分事实,所以论点以偏概全。论证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
(1)尖锐、泼辣,富有嘲讽意味和战斗性。
(2)排比、反问等修辞的巧用
结 论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结 论
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
2、反驳的方法和技巧
3、驳论文的语言特色
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1)鲁迅的语言特色: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2)驳论文中常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
1、感悟鲁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己正确的民族自信力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