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四年级语文上册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指导书写“塞
、秦”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正确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积累,揭题导入
1.古诗检测。
(1)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2)出示边塞图片,带给你怎样感觉?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齐读课题。
3.解题:“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4.写字:塞
秦
口诀指导:三横等距,撇捺舒展。
二、学习古诗、朗读悟情
(一)知诗人
1.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的有关资料。
2.小结: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就认识了诗人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板贴:知诗人
(二)读韵味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重点指导“教”的读音。在表示“令、使”的意思时读“jiào”,这叫据意定音。
2.听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味。板贴:读韵味。
3.借助停顿符号尝试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三)晓诗意
1.借助注释,小组运用切块拼接法交流古诗的大意。
2.焦点智慧课堂检测,答疑解惑。
3.带着理解再读古诗。板贴:晓诗意。
(四)悟诗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齐读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哪些有关明月的诗句呢?
指名说,教师补充诗句,齐读。
(1)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情感联系在一起?
(2)守卫边关的将士们都在想什么呢?
想象说话:将士们想到家乡——想到家乡——想到家乡——。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那就是“悲”。(板书:悲)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指导读。(声音低沉、语调平缓)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李广是何许人也,请看微课。
2.看了这段资料,谁能说说唐代的士兵为什么在思念他?这就是他们的壮志。(板书:壮)读出这种悲壮情怀!(指导朗读:声音可高亢,关键处可重读强调)
3.
配乐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三、古今联系,点明主题。
1.忆往昔
(1)出示顾炎武的话:“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利用已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猜读意思。
(2)后来,梁启超先生将其浓缩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看今朝
(1)出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内容。
(2)出示保家卫国的相关人物图片。
3.集体背诵古诗。
四、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搜集其他的边塞诗读一读。(共18张PPT)
四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
黄沙百战穿金甲,
林暗草惊风
,长河落日圆。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塞
秦
横等距撇捺舒展
1简介诗人:(30字以内
王昌龄:皇伯盛势名边塞诗数为“
绝圣千”代表作《出墨》落楼送辛渐
1简介诗人:(30字以内)
王昌龄:盛唐若名边资人脊为七绝”他自
塞诗气势雄座格调高品充满极的精神
王昌龄
借助注释
切块拼接法交流
古诗的大意
要求
对古诗进行切块,分配任务
成员及时补充完善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望明
明月
将士们想到家乡
想到家乡
想到家乡
李广是西汉著名的
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
关御敌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
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
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
于片A一大大大大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