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生+教师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生+教师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1-30 21:44:30

文档简介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会查密度表,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进一步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能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2、(难点)经历科学探究收集数据,分析概括,总结出质量和体积比值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若发现天平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使天平平衡。
(3)天平的左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如果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被测物的质量为27.8g。
二、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本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
2.测量工具分别是托盘天平和量筒。
3.如何测量?收集哪些数据?
4.实验记录表
研究对象
质量m/g
体积V/cm3
比值(质量m:体积V)
数值
单位
铝块1
铝块2
松木块1
松木块2
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结论2: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选填“相同”或“不同”)。
5.画出m—V坐标图,将实验记录的数据在坐标图上描点。
三、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体积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符号:用字母ρ来表示,定义式:ρ=m/V 。
3、单位:kg/m3或g/cm3。
4、单位意义:如某牛奶的密度为1.03×103
kg/m3,含义是1m3牛奶的质量是1.03×103
kg,
它还等于1.03g/cm3。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达标检测】
1、小明早上起的稍晚了一些,没来得及吃早饭就去上学了,上学的路上买了一杯牛奶喝掉了半杯,关于剩下半杯牛奶与一满杯牛奶对比“质量”和“密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考点提示】
此题考查质量的特点和密度的特点,属于简单题型,难度较小。
【详解】
一杯牛奶喝掉半杯,质量和体积均减小一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多少而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故选A。
2.下列情况中,物质密度不变的是(
)
A.把纸撕成碎片
B.冰熔化成水
C.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
D.把铁丝烧红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了解与掌握,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同种状态)密度相同。
【解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一定质量的物质,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密度相应改变,据此分析回答。
A.冰熔化为水后,状态变化了,密度发生了变化,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罐内氧气用去一部分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小,其密度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把纸撕成碎片,形状变化了,物质种类和状态没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符合题意;
D.铁丝烧红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热膨胀),
所以密度变小,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C。
3.根据密度公式ρ=m/V
可知(  )
A.同一种物质,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同一种物质,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不同种物质,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D.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题提示】
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在分析各物理量的正反比关系时,一定要结合物理规律及生活实际,切不可脱离现实而一味分析其数学关系.
【详解】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
故选D。
4、如图所示为甲
、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为20cm3
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物质的密度小
D.甲、乙两种物质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是甲物质的2倍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图象和控制变量法(同样的体积比较质量)是本题的关键。
【解析】
由图象知:横轴代表物质体积,纵轴代表质量,取某一体积V,在图中得出甲、乙的质量,根据质量大小得到质量与体积比值大小关系,根据密度公式比较甲、乙两物质的密度关.系,从图中可以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A.由图象可知,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g,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状态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当甲、乙的体积都为V?=?20cm3时,m甲>m乙,由ρ=m/V可知,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当甲、乙质量都为10g时,乙的体积为20cm3,甲的体积为10cm3;则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5、密度概念的建构:
【详解】
[1]实验室中用天平测质量;
[2]用刻度尺测得小立方体的长度,通过计算求得小立方体的体积;
[3][4]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因此对照松木块1、2的实验数据,松木块3体积应为30,由公式可得松木块2的密度为0.5;
[5][6][7]由表格数据可知,对于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种物质之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物理学中用密度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
[8]松木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0.5小于铝块的2.7,因此b图线是松木块;
[9]物理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并进行试验、搜集数据得出结论;
[10]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质量和体积,再用公式将所测物理量组合得到密度,运用了组合法;
[11]石块的密度为:

【答案】天平;长、宽、高;相同;不同;密度;b;实验检验;组合;
6、在“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1)小李同学首先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g。
(2)为了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小李同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合理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
(3)四个小组测量出的石块密度如下表所示:其中错误的是第___组的测量结果。
(4)对实验进行评估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大
B.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小
C.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小
D.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大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了“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天平的读数、量筒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过程的评估等,对基本实验能力考查较全面,值得我们关注。
【解题提示】
(1)天平的读数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2)量筒中倒水时要适量,既要能浸没物体,又不能浸没物体后超出量程;
(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分析哪些数据合理,哪个数据不合理;
(4)实验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并注意不同的操作可以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据此分析。
【解析】
(1)由图甲可知,石块的质量:m=20g?+?20g+?3g=?43g?;
(2)由图乙可知,量筒中加水量太多,再浸入石块后,总体积可能超出量筒的量程,所以这样操作是不合理的;
(3)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二、四组的数据比较接近,都在2.5g/cm3?-?2.6g/cm3或2.5x?10kg/m3?-?2.6x?103?kg/m3之间,而第三组:?2.6?x?102?kg/?m33,明显相差比较大,可能是少算了一个“0”造成的,故此组数据错误。
(4)AB.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会影响天平的调节,但只要天平调平了,其测出的质量依然是准确的,故AB错误;CD.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取出石块时,由于石块上沾有水,则测得的质量偏大,而体积测量值是准确的,由密度公式可知,所测出的密度偏大,故C错误、D正确。
【答案】?(1)43;(2)不合理?;加水量太多,再浸入石块后总体积可能超出量筒的量程;(3)三;(4)D。
7、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学校的自来水的密度进行测量。(1)某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侧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实验正确操作,测出自来水和杯子的总质量为114.8g,将部分水倒入
量筒,如图乙所示,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_____cm3。测出剩余自来水和杯子的质量,如图丙所示,为________g。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出自来水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4)在向量筒倒入自来水时,如果不慎有水溅出。则测出的
自来水密度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某同学比较“测物质密度”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两个实验后,认为:
①所测的物理量相同;②测量的工具相同;③需多次测量的目的不同。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②和③
【分析】
(1)根据两个实验的目的可以了解它们需要测量出的物理量。
(2)不同的物理的测量工具不同,相同的物理量一般测量工具也相同。
(3)多次测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二是寻找普遍规律。
【详解】
“测物质密度”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中同样也需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所以①正确;质量和体积的实验室测量工具一般是天平和量筒,所以②正确;“测物质密度”实验中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准确性,减小实验误差,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多次测量的目的不相同,③正确。
故选D。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会查密度表,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进一步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能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2、(难点)经历科学探究收集数据,分析概括,总结出质量和体积比值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
上;若发现天平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
,使天平平衡。
(3)天平的
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
盘放置砝码;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如果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被测物的质量为
g。
二、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本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2.测量工具分别是


3.如何测量?收集哪些数据?
4.实验记录表
研究对象
质量m/g
体积V/cm3
比值(质量m:体积V)
数值
单位
铝块1
铝块2
松木块1
松木块2
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结论2: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
5.画出m—V坐标图,将实验记录的数据在坐标图上描点。
三、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    与该物质的    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符号:用字母    来表示,定义式:    。
3、单位:    或    。
4、单位意义:如某牛奶的密度为1.03×103
kg/m3,含义是            ,
它还等于    g/cm3。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达标检测】
1、小明早上起的稍晚了一些,没来得及吃早饭就去上学了,上学的路上买了一杯牛奶喝掉了半杯,关于剩下半杯牛奶与一满杯牛奶对比“质量”和“密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2.下列情况中,物质密度不变的是(
)
A.把纸撕成碎片
B.冰熔化成水
C.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
D.把铁丝烧红
3.根据密度公式ρ=m/V
可知(  )
A.同一种物质,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同一种物质,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不同种物质,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D.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4、如图所示为甲
、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为20cm3
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物质的密度小
D.甲、乙两种物质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是甲物质的2倍
5、密度概念的建构:
6、在“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1)小李同学首先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g。
(2)为了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小李同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合理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
(3)四个小组测量出的石块密度如下表所示:其中错误的是第___组的测量结果。
(4)对实验进行评估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大
B.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小
C.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小
D.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大
7、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学校的自来水的密度进行测量。(1)某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侧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实验正确操作,测出自来水和杯子的总质量为114.8g,将部分水倒入
量筒,如图乙所示,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_____cm3。测出剩余自来水和杯子的质量,如图丙所示,为________g。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出自来水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4)在向量筒倒入自来水时,如果不慎有水溅出。则测出的
自来水密度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某同学比较“测物质密度”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两个实验后,认为:
①所测的物理量相同;②测量的工具相同;③需多次测量的目的不同。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②和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