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18 《孟子》两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18 《孟子》两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8 21: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孟子》两章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米粟( )/亲戚畔之( )/畎亩( )/空乏( )/曾益其所不能( )
法家拂士( )/胶鬲( )/傅说( )
2.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课内达标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环而攻之( )
(2)池非不深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之( )
(5)域民( )
(6)固国( )
(7)威天下( )
(8)舜发于畎亩之中( )
(9)管夷吾举于士( )
(10)空乏其身( )
(11)行拂乱其所为( )( )
(12)人恒过然后能改( )( )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含义。
(1)亲戚畔之。( )通( )
(2)曾益其所不能。( )通( )
(3)困于心而衡于虑。( )通(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C.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环而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孟子在谈到艰苦的生活能造就人才时连举了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例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名句默写。
(1)天时不如地利,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得道者多助, 。
(4)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5)人恒过然后能改, , 。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7)《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8)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从不屈服,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谋发展,正如孟子所说:“
, ”。
(9)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思想的一句话是: , 。
9.填空。
(1)《孟子》是一部记录 家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其作者是 ,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扩展阅读
(一)君行仁政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③,而民莫之死也④。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⑤。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⑦,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⑧!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⑨。’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⑩。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①邹:春秋时的邾国,战国时改国号叫“邹”,在今山东境内,今山东有邹县。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境内。哄:原指打仗时发出乱哄哄的声音,这里是打仗的意思。 ②穆公:邹国国君。③有司:官吏。 ④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人死于战事。 ⑤疾:恨。长上:长官。 ⑥转乎沟壑:流浪(而死于)沟坑。乎,于。 ⑦仓廪(lǐn):粮仓。 ⑧戒:警惕。 ⑨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过来作用到你自己身上,也就是“自作自受”的意思。尔,你。者也:语气助词。 ⑩尤:责怪。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则不可胜诛( )
(2)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
(3)府库充( )
(4)斯民亲其上( )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而民莫之死也( )
(2)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 .
(3)出乎尔者( )
(4)斯民亲其上(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2)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3.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仁者无敌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①:“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③。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④,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⑤。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⑦,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⑧。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因为魏国的首都是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 ②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形成了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和魏国,历史上称这三个国家为“三晋”,这三国的人往往自称为晋国。这里梁惠王所说的“晋国”实际上是“魏国”。 ③叟:指孟子。 ④比:替,为。一:全部。洒:洗刷。此句是说,希望为死难者一雪前耻。 ⑤此句是说,有方圆一百里的地方就能够称王了。这是安慰梁惠王的话,言下之意是,你的国家还是够大的,一定能够有所作为。王(wàng),称王。 ⑥深耕易耨(nòu):精耕细作。易,及时。耨,除草。 ⑦悌(tì):敬爱兄长。 ⑧梃(tǐng):棍棒。达:战胜。
1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及寡人之身(到)
B.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丢失)
C.省刑罚(减少)
D.夫谁与王敌(敌人)
15.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及寡人之身。| 寡助之至。
B.王如施仁政于民。| 孙叔敖举于海。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得道者多助。
D.王往而征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2)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7.本文中孟子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仁政的具体办法,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选用原文作答)


(三)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①。”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②,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注释] 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的三个核心问题,即粮食要充足,军备要充足,要让人民信任统治者。 ②去:减掉。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兵革非不尖利也(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足兵( )
(4)民信之矣(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无,民无信不立。

20.[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21.你认为[甲][乙]两文所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四)楚庄王欲伐陈
选自《吕氏春秋》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②,蓄积多也。”宁国曰③:“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 ①陈:国名,春秋时的小国。 ②洫(xù):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楚庄王欲伐陈( )
(2)民怨上矣( )
(3)其城郭高( )
2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使人视之(代词,陈国)
B.夫陈,小国也(发语词,用于引起下文的议论)
C.而蓄积多(而且)
D.则民怨上矣(那么)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25.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请运用所学课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课文知识链接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呼吁各诸侯国的国君重视人民,改善民生。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并且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主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8 《孟子》两章
1.sù;pàn;quǎn;fá;zēng;bì;sù;gé;yuè 2.轲;战国;儒家 3.(1)围;(2)护城河;(3)甲胄,盔甲;(4)放弃;(5)限制;(6)巩固;(7)震摄;(8)被任用;(9)任用,选拔;狱官;(10)使……受到贫困;(11)违背;扰乱;(12)经常;犯错误;(13)奋起;(14)表现;明白,了解;(15)忧患 4.(1)“畔”通“叛”,背叛;(2)“曾”通“增”,增加;(3)“衡”通“横”,梗塞;(4)“拂”通“弼”,辅佐。 5.A(凭借)(B有利;锋利;C助词,的;代词,它;D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6.(1)(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条件;有利的地形比不上大家同心同德。(2)缺乏支持到了极点,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会背叛他。(3)(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增长他的才干。(4)这以后(人们就)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7.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经过了艰苦的磨练;他们都干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作用:使用排比,使文章富有气势和说服力;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8.(1)地利不如人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失道者寡助;(4)亲戚畔之;天下顺之;(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必先苦其心志;(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1)儒;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2)得道;天下顺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10.(1)杀;(2)逃散;(3)充足,充实;(4)亲近、爱戴 11.(1)然而;(2)到;(3)于;(4)这样 l2.见译文。13.作为道理论据,强调官员对百姓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l4.D(对抗) 15.C(……的人)D(表承接关系的连词)(A助词,的;动词,到;B介词,对;介词,从) 16.见译文。17.物质方面: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精神方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l8.(1)兵器;(2)限制;(3)军备(军队);(4)使有信用 l9.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如果)百姓不信任(统治者),(国家)就不能存在。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1.[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22.(1)攻打;(2)国君;(3)外围的城墙23.C(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 24.见译文。 25.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的意见截然相反。
《君行仁政》参考译文 邹与鲁哄。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邹穆公问孟子:“(1)我手下的官吏战死了三十三人,然而百姓一个也没死。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杀他们吧,那么杀不胜杀;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助。如之何则可也?”对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孟子回答说:“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流浪(饿死)在沟坑里,强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的,接近千人;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但是您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面满满当当,官员没有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官员傲慢,残害百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正如)曾子所说‘警惕啊警惕啊!(2)你做出来的事情,(后果)又会作用到你身上啊。’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老百姓现在把官吏们原来对待他们的态度反过来对待官吏们,您不要责怪他们。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只要您实行仁义的政策,老百姓就会亲近他们的官员,(甘心)为他们的官员拼命。”
《仁者无敌》参考译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梁惠王说:“魏国曾经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老先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可是)到了我这时候,在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战死了;在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在南边又被楚国的侮辱。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我为这些事感到羞耻,希望替死难者报仇雪恨,若这样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回答说:“(1)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少刑罚(的种类),减轻赋税,精耕细作,修治农具;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让青壮年有闲暇的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里侍奉他们的父母兄长,出门尊敬他们的长辈上级,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战胜那些秦国和楚国的精锐部队。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百姓不能够耕种来瞻养他们的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他们使老百姓陷入苦难的深渊,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能和您对抗呢?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2)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大王请不要疑虑!”
《子贡问政》参考译文 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使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曰:“去兵。”(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楚庄王欲伐陈》参考译文 楚庄王欲伐陈,楚庄王打算攻打陈国,使人视之。派人去察看陈国。使者曰:“陈不可伐也。”派去的人(回来)说:“陈国不可以攻打。”庄王曰:“何故?”楚庄王问:“什么缘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回答说:“陈国的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多。”宁国曰:“陈可伐也。宁国说:“陈国可以攻打。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那陈国,是个小国家,但是积蓄的粮食财物多,赋税收敛很重,那么人民必定怨恨国君了。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那么人民必定疲惫了。兴兵伐之,陈可取也”。派兵攻打陈国,陈国一定可以攻取。”庄王听之,遂取陈焉。楚庄王听从他的话,于是攻取了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