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1 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21 曹刿论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8 21: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 )/彼竭我盈( )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夫战( )/牺牲玉帛( )
2.《曹刿论战》选自《 》,这部书传说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本文交代了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交代了战争地点: ;战争的结局是_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
课内达标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齐师伐我( ) (2)曹刿请见( )
(3)衣食所安( ) (4)弗敢专也( )
(5)对曰( ) (6)小惠未徧( )
(7)民弗从也( ) (8)弗敢加也( )
(9)必以信( ) (10)战则请从( )
(11)公将鼓之( ) (12)齐师败绩( )
(13)公将驰之( ) (14)下视其辙( )
(15)遂逐齐师( ) (16)既克( )
(17)公问其故( ) (18)夫战( )
(19)彼竭我盈( ) (20)望其旗靡( )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3)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4)虽不能察。古义: ;今义:
(5)神弗福也。古义: ;今义:
(6)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
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
A.登轼而望之。| 故克之。
B.战于长勺。| 胡不见我于王。
C.登轼而望之。| 仰而视之曰:
D.公问其故。| 下视其辙。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
(1)何以战( )
(2)必以分人( )
(3)必以信( )
(4)可以一战( )
7.下列各句中没有倒装语序的一句是 (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何以战?
C.宋何罪之有?
D.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根据要求默写课文原句。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
, 。”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其原因是:“ , ,
。 。”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其原因是:“ , , 。”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问答,引导鲁庄公由信赖神鬼转向取信于民。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认为鲁国可以迎战齐国,是因为鲁国的军事力量与齐国不相上下。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扩展阅读
(一)人贵自知
选自《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①:“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③,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杜子:楚国大臣。 ②睫:睫毛。 ③庄蹻(jiǎo):战国时楚国人,公元前303年至前301他率众起义,一度攻下楚国首都郢。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楚庄王欲伐越( )
(2)臣患智之如目也( )
(3)自见之谓明(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13.文中指出“目”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14.本文以目喻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年羹尧善战
选自《啸亭杂录》
年征青海日①,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③,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④,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⑤,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 ①年:即年羹尧,清朝名将。 ②塌子沟:淤泥深坑。 ③番: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④漏三下:漏壶滴了三下,就是三更时分。漏:漏壶,古代计时工具。 ⑤参将:副将。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营次( )
(2)比次日( )
(3)此去西南十里( )
(4)意必贼来潜伏( )
16.下面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人问其故。
A.军中不解其故。
B.既克,公问其故。
C.故鸟群惊起也。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18.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的名将,善于用兵,从本文的记载看,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②。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③:虏人过五千④,移文旁郡⑤。吏欲传檄求救⑥,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⑨,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代。 ②云中郡:战国时赵国北部的郡县。 ③故事:按旧例。 ④虏:敌人。 ⑤移文:发公书。 ⑥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⑦爇(ruò)火:点燃。 ⑧星列:像星一样布满。 ⑨褥(rù)食:在睡垫上吃早饭。褥,草垫。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望其旗靡( )
(2)会匈奴大入塞( )
(3)俄而斩首数百级( )
(4)范兵不敌( )
20. 用“/”划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超人的胆魄和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和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3. 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在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四)子鱼论战
选自《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济③。司马曰④:“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⑤,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⑥。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⑨。寡人虽亡国之馀⑩,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 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①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救郑,两国在泓水边爆发了这场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守“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战败。宋公,宋襄公。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 ②此句是说,宋国军队已经摆好了战阵。既:已经。 ③既:尽。济:渡河。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战阵。 ⑥门官:国君的卫士。 ⑦君子:道德高尚的人。重(chóng)伤:(把敌人)打伤两次。意思是,只要敌人负伤了就不再攻击他。重,再次。 ③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年纪大的人。 ⑨此句是说,古人指挥军队作战,不凭借险要的地形。阻隘,险阻关隘,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⑩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此时商朝已经被周灭亡,所以他这样说。 ?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隘而不列:被不利的地形所困而没有列成阵势。 ?赞:帮助。 ?胡耈(gǒu):很老的人。 ?此句意思是说,抓到就俘虏他,哪管他什么头发花白。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使(士兵)懂得什么是耻辱,教导(他们)奋勇作战,为的就是消灭敌人。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怜悯年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这两句是说,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 作战,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金鼓,古时指挥作战的器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这两句是说,只要有利于作战的时机都要加以利用,有利的地形当然也可以利用。 ?这两句是说,声势大了可以鼓舞(士兵们的)斗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也是可以的。儳(chán):不整齐,此指没有列阵完毕的军队。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及其未既济也( )
(2)宋师败绩( )
(3)国人皆咎公( )
(4)不鼓不成列( )
2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B.何以战?| 又以告。
C.登轼而望之。| 隘而不列。
D.小大之狱。| 寡人虽亡国之馀。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7.在长勺之战中,弱国取胜了;而在泓水之战中,弱国被打得大败。造成两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和课文简要回答。


课文知识链接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参考答案:
21 曹刿论战
1.jiàn;biàn;zhé;jié;mǐ;fú;fú;bó 2.《左传》;春秋;左丘明;取信于民;长勺;齐师败绩 3.(1)军队;(2)要求,请求;(3)养;(4)独享;(5)回答;(6)通“遍”,遍及;(7)服从;(8)虚报;(9)实情;(10)跟随;(11)击鼓进军;(12)大败;(13)驱车追赶;(14)车轮辗过的痕迹;(15)追赶、追击;(16)胜利;(17)原因;(18)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19)旺盛;(20)倒下 4.(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低劣;(2)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3)古义:案件;今义:监狱;(4)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保佑;福气;(6)做好分内的事情;忠诚 5.A(代词,指齐国的军队)C(连词,表示修饰关系)(B在;向;D他,指曹刿;他们的,指齐军的) 6.(1)凭借;(2)用来;(3)根据;(4)凭借 7.A(B以何战?C宋有何罪?D噫!微斯人,吾与谁归?) 8.(1)大官们讨论这件事,(你)为什么要参与呢?(2)(这只是)小的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都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判断)。(4)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枯竭了。(5)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C ll.(1)攻打;(2)担心;(3)明察 l2.大王攻打越国,为什么呢? 13.长处:能见百步之外;短处:不能自见其睫。l4.人贵有自知之明。 15.(1)驻扎;(2)等到;(3)距离;(4)猜想,推测 l6.C(所以)(其余各面中的“故”都是“缘故”、“原因”的意思) 17.见译文 18.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②善于判断敌情;③善于指挥部队。 19.(1)倒下;(2)正遇上;(3)一会儿;(4)抵挡不住 20.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1.(1)敌人的士气低落而我方的士气正饱满,所以打败了他们。(2)敌兵很多所以廉范的军队抵挡不住。22.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燕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23.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24.(1)乘;(2)大败;(3)批评;(4)击鼓进兵25.A(介词,在)D(助词,的)(B凭借;把,将;C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相当于“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相当于“所以”) 26.见译文。27.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迂腐教条,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28.示例: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及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人贵自知》参考译文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讨伐越国,为什么呢?”曰:“政乱兵弱。”(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军队疲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杜子说:“我担心(人的)智慧如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大王的军队被秦国和晋国打败后,丧失数百里土地,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庄蹻在境内作乱,官吏不能平定,这说明政治混乱。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1)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逊于越国,(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王乃止。楚庄王就收手了。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2)所以说认识上的困难,不在于认清别人,而在于认清自己。故曰:“自见之谓明。”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做明察。”
《年羹尧善战》参考译文 年征青海日,年羹尧征伐青海的时候,营次,军队安营扎寨后,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忽然传达命令说:“明天进军时,每人携带一片木板、一束草。”军中不解其故。军中(士兵)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等到第二天,(行军)到达一个淤泥深坑,(年羹尧)命令士兵们将草扔进去,上面铺上木板,军队通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番人正是倚仗这个险阻(来抵挡清兵),没想到大军突然到来。遂破贼巢。(清兵)于是攻陷了敌人的营垒。
又,年征西藏时,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一夜三更时分,忽然听到一阵风从西边快速刮过,一会就静下来。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年羹尧马上喊来一个副将,命令(带上)三百骑兵,到西南密林中搜寻敌人,果然全歼了他们。人问其故,有人问他缘由。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年羹尧说:“(响声)一会就消失了,不是风,是鸟飞时拍打翅膀的声音。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鸟在半夜时分飞出来,一定有人惊扰了它们。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距离这里西南方向十里,有密集的树林,夜宿的鸟一定很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料想是敌人前来潜伏,所以鸟群才受惊飞起来。
《子鱼论战》参考译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都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公曰:“不可。”宋襄公说:“不行。”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把(下令进攻的建议)告诉(宋襄公)。公曰:“未可。”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宋军大败。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卫兵都被打死了。 国人皆咎公。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不攻击已经负伤的敌人,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古人指挥战斗,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会去进攻没有列阵完毕的敌军。”
子鱼曰:“君未知战。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阻而鼓之,不亦可乎?乘敌方受困而进攻他们,有什么不可以?犹有惧焉。(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况且现在有强大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使(士兵)懂得什么是耻辱,教导(他们)奋勇作战,为的就是消灭敌人。伤未及死,如何勿重?(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他们)呢?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如果不忍心再次伤害(他们),不如一开始就不攻击(他们);爱其二毛,则如服焉。怜悯年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作战,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只要有利于作战的时机都要加以利用,有利的地形当然也可以利用。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声势大了可以鼓舞(士兵们的)斗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