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8 21:4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上书谏寡人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孰视之( )/间进( )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它是由 人 根据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史料编订而成,是一部战国时代的资料汇编。
课内达标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而形貌昳丽( )
(3)朝服衣冠( )
(4)窥镜( )
(5)旦日( )
(6)明日( )
(7)私我也( )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9)面刺寡人之过者( )
(10)能谤讥于市朝( )( )
(11)闻寡人之耳者( )
(12)时时而间进( )( )
(13)期年之后( )
(14)无可进者( )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孰:①吾孰与徐公美( )
②孰视之( )
(2)朝:①朝服衣冠( )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③皆朝于齐( )
(3)美: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②妾之美我者( )
5.解释下列加点的“之”字。
(1)孰视之(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臣之妻私臣( )
(4)数月之后(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以增强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两段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才能。
D.邹忌在与齐王比美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8.名句默写。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吾妻之美我者, ;妾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 。
(3)文中邹忌将家事与国事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
(4)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政治效果。
9.本文写邹忌以切身的感受设喻,讽谏齐威王 、 ,终于使齐国强盛起来。由全文“讽”的描写可见邹忌是一个 、 的谋臣。
扩展阅读
(一)一鸣惊人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②,沉湎不治③,委政卿大夫④。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⑤:“国中有大鸟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⑦,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⑧,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注释] ①齐威王:战国时代齐国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 ②淫:过度。 ③沉湎:沉溺于饮酒作乐。 ④卿大夫:大臣。 ⑤淳于髡(kūn):人名。姓淳于,名髡。 ⑥国:都城。 ⑦蜚:同“飞”。 ⑧朝:使朝见。令长:长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
(2)委政卿大夫( )
(3)诸侯并侵( )
(4)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
1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国且危亡。|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沉湎不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C.委政卿大夫。| 委而去之。
D.左右莫敢谏。|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12.翻译下列句子。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3.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导致了什么后果?淳于髡用“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来隐喻什么?齐威王复出伊始就“杀一人,赏一人”,其根据是什么?



(二)齐威王辨毁誉①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②,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③,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④!”封之万家。召阿大夫⑤,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然吾使人视阿⑥,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⑦,子不救;卫取薛陵⑧,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⑨,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注释]①齐威王天天听到关于即墨大夫的坏话,天天听到赞扬阿(ē)大夫的好话,他感到疑惑,就派自己信任的相国邹忌去两地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与传言截然相反。齐威王经过调查研究,弄清了事实真相,对此事做了雷厉风行的处理。本文讲的就是这件事。②即墨:齐国的城邑,今山东即墨市。 ③辟:开垦。 ④官无事:由于当地社会治安良好,故官吏清闲无事。 ⑤事:贿赂。 ⑥阿:齐国的城邑,今山东东阿县。 ⑦鄄(juàn):齐国的城邑,在今山东鄄城县北。 ⑧薛陵:齐国的城邑。 ⑨饰诈:掩饰欺诈。
14.解释加点的词语。
(1)语之日( )
(2)人民给( )
(3)东方以宁( )
(4)人民贫馁( )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2)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16.“齐国大治,强于天下”的结果与齐威王对即墨大夫和阿大夫二人的处理有什么关系?

17.本文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齐威王论宝
选自《资治通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①。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③。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④,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⑤,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⑥。吾臣盼子者,使守高唐⑦,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入祭北门⑧,赵入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捕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⑨?”惠王有惭色。
[注释] ①会:相约。田:同“畋”,打猎。郊:郊外。 ②径寸:直径一寸。 ③乘(shèng):古代车辆单位,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 ④檀子:人名。下文中的“盼子”、“黔(qián)夫”、“种首”都是人名。 ⑤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 ⑥泗:泗水,河流名,流经山东。 ⑦高唐:地名。 ⑧祭:朝拜。 ⑨特:只,仅。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尚有径寸之珠( )
(2)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
(3)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
(4)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2)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20.齐威王认为,人才即是国家之宝,他的四位重臣就是他的宝。这几位人才分别具有怎样的才干?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回答。


(四)讽谏两则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①,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②,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⑤。”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注释] ①舍人:门客。少孺子:年轻人。 ②弹:弹弓。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跗(fū):伏着身体,弯曲着前腿。跗,脚后背,这里指螳螂的前腿。 ⑤务:一心。
2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或归纳)一个成语。

22.下面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A.欲有求于我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4.请比较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五)优孟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①,故楚之乐人也②。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③,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④,啖以枣脯⑤。马病肥死⑥,使群臣丧之⑦,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⑧。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内殿,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⑨,发甲卒为穿圹⑩,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注释] ①优孟:名叫孟的演员。优,伶人,演戏的人。 ②乐(yuè)人:艺人。 ③楚庄王: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④露床:没有帷幔的床。 ⑤啖(dàn):吃,这里是“喂养”的意思。 ⑥马病肥死:马因为肥胖而病死。 ⑦丧:办丧事。 ③此句是说,楚庄王想用棺和椁来装马尸,并用安葬朝廷大夫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椁(guǒ),古代贵族的棺材有两层,里面的叫棺,外面的叫椁。 ⑨题凑:古代天子的椁制,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谓之“题凑”,用来保护棺。 ⑩甲卒:士兵。穿圹(kuàng):挖掘墓穴。圹,墓穴。 ?这两句的意思是,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者)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者)在后面护卫。 ?庙食太牢:建立祠庙,用太牢祭祀。太牢,古代牛、羊、猪三牲合用的祭品,用于最隆重的祭礼。 ?奉以万户之邑:让一个有一万户人口的城邑来奉祀这匹马。 ?优孟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应该像对待普通的牲畜一样来对待这匹马,将它的肉吃掉。垅灶:土灶。铜历:铜锅。赍(jī):放入。荐:再次(放入)。“姜枣”和“木兰”都是用来调味的香料。 ?太官:掌管君王膳食的官。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左右争之( )
(2)王惊而问其故( )
(3)老弱负土( )
(4)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
26.解释下列加点的“以”字。
(1)常以谈笑讽谏( )
(2)有敢以马谏者( )
(3)以楚国堂堂之大( )
(4)请以人君礼葬之( )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28.在“葬马”这件事上楚庄王和优孟各是什么态度?优孟成功地说服了楚庄王,其高明之处表现在哪里?试作简要分析。


(六)召公谏厉王①
选自《国语》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③。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④!”王怒,得卫巫⑤,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⑥,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⑦,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⑧,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⑨,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 食者也⑩。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①召(shào)公:西周大臣,周厉王时期掌管朝政。周厉王被“国人暴动”赶出镐京后,他与另一大臣周公共同主持朝政,史称“周召共和”。厉王:即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 ②厉王虐:周厉王当政时期,与民争利,剥夺百姓和贵族的财富,并且实行高压统治。 ③谤:指责别人的过失,批评。 ④堪:能承受。命:政令。 ⑤卫巫:卫国的巫人。 ⑥国人:西周首都镐京的居民。 ⑦弭:止息。 ⑧壅(yōng):堵塞。 ⑨原:宽阔平坦的土地。隰(xí):低下潮湿的土地。衍:低下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⑩阜:增多。 ?此句是说,那帮助(你堵塞民众之口的人)能有几个呢?与,帮助。 ?流:流放。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使监谤者( )
(2)是障之也( )
(3)善败于是乎兴( )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A.欲有求于我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32.根据选文与课文,说说纳谏的结果会怎样,不纳谏的结果又会怎样。


课文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一种乐器)击秦始皇,约12万字。它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战国策》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善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都出自该书。
参考答案: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1.yì;zhāo;kuī;jiàn;bàng;cháo;jī;shú;jjàn 2.《战国策》;《国策》;西汉;刘向 3.(1)身高;(2)光艳美丽;(3)穿戴;(4)照,看;(5)第二天;(6)第二天;(7)偏爱;(8)宫里的妃子;(9)当面指责;(10)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谏;谤讥,这里指“议论”;(11)使……听到;(12)不时,有时候;间或、偶然;(13)满;(14)进谏 4.(1)孰:①谁、哪个;②仔细;(2)朝:①早晨;②朝廷;③朝拜;(3)美:①美丽;②以……为美 5.(1)代词。他,指代徐公;(2)结构助词,用于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助词,的;(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元实义。 6.(1)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2)客人认为我美,是打算从我这儿得到好处。(3)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啦!(4)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7.D(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8.(1)而形貌肤丽;(2)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3)王之蔽甚矣;(4)战胜于朝廷。 9.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善于自省;聪明精细 10.(1)喜欢;(2)交付;(3)一起;(4)游说 ll.D(没有人)(A将要;并且;B治国;惩治;C交付;丢弃) 12.见译文。 l3.后果: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隐喻:齐威王“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根据:这两个人是这几年“百官荒乱”的过程中表现最差与表现最好的两个人。l4.(1)告诉;(2)丰足;(3)因而;(4)饥饿 15.见译文。 16.因果关系。因为齐威王赏罚严明,臣下才不敢弄虚作假。尽心职守,励精图治,齐国因而强大起来。 l7.用人一要注重调查研究,务必了解实际情况;二要赏罚严明,雷厉风行。 l8.(1)直径;(2)却;(3)朝拜;(4)跟随l9.见译文。 20.①檀子:使楚国不敢入侵,诸侯纷纷前来朝拜。②盼子:守住高唐,使赵国人不敢到黄河里捕鱼。③黔夫:使从邻国迁移到齐国的人口达七千余家。④种首:治政有方,让百姓遵纪守法,路不拾遗。 2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2.D(在)(A对;B比;C到) 23.(1)大臣们、官吏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受上等的奖赏;(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24.(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25.(1)争论;(2)原因;(3)背;(4)过错 26.(1)用;(2)因为;(3)凭借;(4)按照 27.见译文。28.楚庄王:厚葬;优孟:按照处理普通牲畜的办法来处理它。优孟先顺着楚庄王的思路,说以大夫之礼来葬这匹大王喜爱的马于礼还是太薄,应该以国君之礼来葬它,要让国民和诸侯各国都来参与安葬和祭奠,从而将楚庄王的错误放大,让楚庄王看到自己想法的荒唐本质,即在于“贱人而贵马”。这种分析既不动声色,又直击要害,是一种很高明的讽谏技巧。 29.(1)监视;(2)堵塞;(3)产生30.B(比)(A对;C在;D到) 31.见译文。32.纳谏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不纳谏的结果是被流放。
《一鸣惊人》参考译文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隐语,又喜欢过度作乐彻夜宴饮,沉溺(于饮酒),不管政事,把政事交给大臣们。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文武百官都荒淫放纵,诸侯各国都来侵犯,齐国快要灭亡了,就是早晚的事,齐威王身边的人都不敢进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淳于髡用隐语规劝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回事吗?”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便罢,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便罢,一叫就惊世骇俗。”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于是就诏令全国各县的长官入朝,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御敌。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诸侯震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威望维持了三十六年。
《齐威王辨毁誉》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对他说:“(1)自从你到即墨任职,每天都有毁谤你的话传来。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那里)土地开垦,百姓丰足,官府清静,东方因而安定。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这是由于你不巴结我身边的人以谋求帮助的缘故。”便封赏了即墨大夫一万户。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任职,每天都有称赞你的话传来。然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但我派人视察阿,(那里)土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从前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竟然)不知道。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这是你用重金来贿赂我身边的人,让他们替你说好话(的结果)!”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当天,(齐威王下令)烹了阿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身边的近臣。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2)于是大臣们震惊恐惧,没人再敢弄虚作假了,都尽力做到实事求是,齐国因此繁荣昌盛,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齐威王论宝》参考译文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齐威王、魏惠王一起到郊外打猎。惠王曰:“齐亦有宝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威王曰:“无有。”齐威王说:“没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也还有直径达一寸的宝珠,能够照亮前后十二辆马车的宝珠有十枚。难道齐国这样的大国却没有珍宝吗?”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齐威王说:“(1)我所认为的宝贝,与您(的看法)不同。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我的大臣有个人叫檀子,让他守卫南城,则楚国人就不敢入侵,泗水边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吾臣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我的大臣有个人叫盼子,让他守卫高唐,则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去捕鱼。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入祭北门,赵入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我的一个官员叫黔夫,让他驻守徐州,则燕国人就来北门朝拜,赵国人就来西门朝拜,有七千多家跟随他迁徙到那里。吾臣有种首者,使捕盗贼,则道不拾遗。我的臣子有个人叫种首,让他捉拿盗贼,则(人们都遵纪守法,)道路上不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2)这四名臣子,能够照亮方圆千里的土地,哪里仅仅照亮十二辆车呢?”惠王有惭色。魏惠王露出惭愧的面色。
《吴王欲伐荆》参考译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吴王打算征讨楚国,告诉他手下的人说:“敢劝谏的人将被处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侍从里面有个年轻人想劝却不敢劝,就揣着弹丸,拿着弹弓来到后园,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像这样走了三个早晨。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吴王说:“你来的时候,为什么把衣服都弄湿呢?”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年轻的侍卫)回答道:“后园中有一颗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头上放声呜叫,喝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弓着身子,屈着前肢,想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边;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黄雀伸着脖子想吃螳螂,却不知它的下面有弹丸对准它。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这三个动物都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好处,却不管他们身后所存在的危险。”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吴王说:“说得好!”于是停止进兵。
文言文参考译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规劝(楚王)。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枣肉来喂养它。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马因为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派大臣们给马治丧,要用棺椁盛殓,按照大夫的礼仪来葬马。左右争之,以为不可。(楚庄王)身边的人争论此事,认为不行。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1)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因葬马的事来进谏,最高处以死刑。”
优孟闻之,入内殿,仰天大哭。优孟听说此事,走进内殿,仰头望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楚庄王惊讶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着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了。(我)要求按君王的礼仪来埋葬它。”王曰:“何如?”楚庄王问:“那怎么办?”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精雕细琢的玉器做棺,用花纹细腻的梓木做椁,用(名贵木材)楩、枫、豫樟做护棺的木板,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派军队为(马)挖掘墓穴,让老人和孩子背土(筑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者)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者)在后面护卫,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建立祠庙,用太牢大礼祭祀,用一个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2)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楚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了这种地步吗?怎么办呢?”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优盂说:“(我)替大王按照处理普通牲畜的办法来葬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椁,用大铜锅当棺,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于是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不让天下人传扬此事。
《召公谏厉王》参考译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批评他。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能忍受(您的)政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厉王火起来,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批评者。以告,则杀之。(巫者)把(批评的人)告诉(厉王),(厉王)就杀了这个人。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1)国都的人没人敢说话了,路上(相见时)用眼睛(来进行交流)。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批评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 t
召公曰:“是障之也。召公说:“(你)这样是堵住人们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还严重。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伤害人一定很多,(堵人民的嘴)人民也将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2)因此,治理河流的人要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人民畅所欲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脉河流,财富物资从这里出产;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像高原、低地、平坦和肥沃的良田一样,衣服和食品从这里出产。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老百姓发表言论,(政治的)成败都从这里表露出来。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实行好的(政策),纠正错误的(政策),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老百姓在心中思考并从嘴里说出来,(朝廷)认为讲得对就遵照实行,怎么能堵塞呢?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如果堵人民的嘴,那帮助你堵的人有几个呢?”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周厉王不听,于是百姓不敢发表言论。三年,乃流王于彘。过了三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