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2
:
30--5
:
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2
14
17
18
19
选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降,很多思想家都把传统社会的弊端之一归咎为“公德阙弱”,他们大多认为儒家道德对于树立社会公德观念意义有限。因此,阐明儒家的公私道德观的现代意义,首要之务就是澄清一些观念,转变国人看待儒学的这种思维方式。
“公德”与“私德”主要是根据所涉及的领域来区分:凡直接涉及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人际交往、群己关系和公共空间、公共财物的领城皆为公共领域,与此相关的道德属公德;凡仅仅直接涉及与个人相关的空间和财产的领城则为私人领域,与此相关的道德属私德。与家庭相关的相对复杂,比如孝道,儒家的看法是,家庭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私的性质,亦有公的性质。
实际上,儒家的公德观就蕴涵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直、公等道德观念中。例如,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它视为“可以终身行之”的道德规范,这里的“人”当然不限于熟人关系,而是抽象化的人。这里的“己”也是普遍的抽象的自我,是经过反思的自我,恕道显然是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是针对陌生人的伦理。当然,现代所谓的陌生人伦理,最重要的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这确为儒家相对薄弱之处,在现代社会需要强化。但是,儒家亦并非毫无相关的观念意识,儒家经常论说的礼法规矩和诚信观念,都十分有助于法治和契约精神的型塑。
传统“公私”之辩的内涵多种多样。先秦时期注重的是为政者个人品质公正无私;宋明时期注重的是个人心性修养的超功利境界。明清之际儒家的“公私”之辨,不再聚焦于主体的德性,而是注重辨明天下与个体、君与民、群与己等概念之间的本体论关系及其相应的权益关系。
就公德与私德之关系而言,一方面,儒家有公私领城区分的明确观念,如“门内”与“门外”的区分;另一方面,至少在三重意义上,儒家认为私德和公德具有连续性,私德乃公德之本。其一,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本”是树根的意思,引申为根本、出发点、生长点,儒家认为家庭私德是培养社会公德的最为切已的出发点。因此,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对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有深远意义。其二,儒家认为“成己”(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与“成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辅相成,社会实践有助于个人人格的培养,个人人格的完善有助于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其三,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
语·颜渊》)。儒家深信社会精英人物的个人私德具有公共的影响力。这不是儒家的一厢情愿,而是事实如此,从当下中西方社会公众人物(如官员、明星、公知)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可见一斑。梁启超所谓“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诚乃不刊之论。
因此,在当代社会,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摘编自陈乔见《儒家公私理念与治国理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很多思想家认为儒家道德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对儒家道德观持否定态度。
B.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就是人们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C.儒家以“门”为界区分公德与私德,他们认为在门外讲求公德,在门内则讲求私德。
D.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澄清基本概念人手,辨析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从而指出儒家道德对公德的意义。
B.文章分析了孝悌与仁成已与成物、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等关系,主要证明了私德与公德相辅相成。
C.对于树立社会公德观念,文章既提到儒家道德观的积极意义,也指出其不足,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文章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儒家理念,着眼点却在当下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道涉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兼有公德与私德的特点,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很重要。
B.儒家的公德观在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上较为薄弱,所以培育社会公德不能仅靠弘扬儒家道德。
C.官员、明星等公众人物的个人私德具有公共影响力,这对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产生极大作用。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儒家强调君子之德会影响小人之德,可见君子的私德在塑造社会公德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你被译成中文的作品里,我是先读了《南京安魂曲》,之后就是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体裁,但都涉及对大量材料的处理。当然,同样是处理材料,你的取舍,还有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就这部传记而言,以我看,最是与众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详细写了有些传记作者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的李白在老家江油当小吏的经历;二是你只在序里谈到李白诗歌里的月亮意象,在正文里就很少提及,更没做什么渲染,而是偏重分析与李白生平遭际、日常行止相关的诗歌。你在写作前后一般怎么处理材料?
哈金:我的基本原则是有趣。一开始出版社就强调不要学术著作。如果大量分析李白的诗歌,可能使叙述松弛下来,对多数读者来说会乏味。但传记的核心人物是伟大的诗人,所以我必须要解读他的一部分诗歌。这本传记主要是给英语世界中诗歌的爱好者读的。把这个故事讲好,主要还是靠细节,特别是新鲜有趣的细节,同时对这些细节要有自己的看法。
记者:你在写李杜相遇,还有李白与孟浩然交往等细节时,显然融入了合理的想象。而《南京安魂曲》虽然是小说,因为高度依托于史料,也必然包含某些非虚构的部分。很多人认为,既然是非虚构就得写眼见的真实,融入想象会让写作偏离真实。但以我看,写作者对真实的理解本身,就需要在想象中展开,所以想象不可避免,没有想象也写不出深度的真实。
哈金:英语世界中有“创意非虚构”之说,我倒并不刻意追求非虚构的手法。在这部传记中有些地方,不虚构一些,故事就会出现漏洞,比如李杜相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几笔带过,一定要写得丰满些,所以我就根据已有的诗文资料做了一些推想。这样做是为了把故事讲好,在现在的非虚构的写法中并不出格。
记者:基于材料之于这部传记,乃至《南京安魂曲》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你看来,材料之于写作,尤其是小说写作,有何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家写作如果过多依赖材料,会更多产生以分析性见长的匠人的形象,就好像他的写作在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是打了折扣的。
哈金:材料当然重要,就像厨师没有食材,无法做饭,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不一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当然小说可以大量发挥,特别是在没有多少原始材料的情况下。但《南京安魂曲》的情形比较特殊:资料太多,太杂乱,不好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线路。英语文学理论传统中从浪漫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开始就强调想象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unifying
power)。降低姿态是写作的一种正确态度,很多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有种优越感,比如《阿Q正传》中的叙述者。果戈理有“虫子仰视”的说法,那是他幽默的主要来源。鲁迅非常崇拜果戈理,却没像他那样谦卑地写作。
(摘编自《哈金:我写的不是文化想象中的李白》,《文学报》2020年7月)
4.下列关于李白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谈到李白传记的材料处理时,哈金表示李白传记不是要写学术著作,而意在通过新鲜有趣的细节,讲好李白故事。
B.因为李白传记的传主是伟大的诗人,所以传记中必须要解读李白的一部分诗歌但又不能大量分析,避免叙述松弛下来。
C.在创作不同的文学样式时,记者发现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是真实中有虚构,《通天之路:李白传》是虚构中有真实。
D.对于用英文写作的创作者哈金的这篇专访,不仅涉及到李白传记的创作过程,也有哈金写作观念的细微呈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作为采访者,提问主要围绕哈金在创作时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展开,并认为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就能写出深度的真实。
B.哈金作为创作者,主张对材料要根据创作原则取舍,可针对不同的文学样式采取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还应该降低姿态面对作品人物。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在谈到想象与虚构问题时,哈金借助了英语中“创意非虚构”的说法,并且记者和哈金对此的看法,与其他很多人的看法不同。
D.记者与哈金都认为材料之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强调写作不能过多依赖材料,哈金更注重材料的组织运用。
6.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这段访问中,记者访谈的技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诊所
周大新
杏儿进城了,诊所里,她哥在后边的药库里算账。
只有岑子静坐在那儿。冷风爬过街筒的声音听得很清。从不远处的茶馆里,清楚地飘过来一个说书男人的声音:“……王老七,卖了米,下了狠心买头驴,那驴牵到半道里……”
岑子定定盯着对面瘫了的五爷家那盆每日都要点着的火,目光渐渐就有些直。
……看见了吗,那团火?
金排长的遗体,可能就在那团火左侧的高地上,你们的任务是把他找回来!
……
“岑子哥!”一声甜甜的喊叫把岑子拉回现实,杏儿背了一纸箱药站在门外。他于是慌慌地从杏儿背上接下药箱:“这么沉!下车时咋不回来喊我去背?”“俺背得动。”杏儿的脸被风吹得好红,“是些抗生素和葡萄糖水。”
“回来了?”杏儿她哥那亲切的声音,在诊所通药库的那道门口响起。
“给药材公司孙经理的那几瓶酒送去了吧?”
“送去了。”杏儿把看着岑子的眼睛慌慌地移开。
茶馆的说书声又飘了进来:“……王老七心里可真急,扬了鞭子去打驴,可那驴,唳哟唳哟叫几声,依旧站着不动蹄……”
“吃饭,岑子哥。”杏儿柔柔地叫。杏儿把一碗浮着香油花儿的芝麻叶面条递到了他的手上。喝一口,一股热立时就流进了肚。他看了一眼围桌而坐的杏儿和她哥嫂,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便又像往日那样弄得他有些醉,双眼角处,分明地又浮出了一缕感激。
那日他背包提箱回到这分别四年的小镇,在两间空荡的老屋前停住脚步,立时就觉到一股凉气在心里旋,凉得他很想立刻就抱住胳膊圪蹴下去。杏儿她哥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岑子,一个人太孤单,去我的诊所吧。”
他于是就来了,于是就尝到了这种家庭的温暖。尽管他对杏儿她哥“能使战场伤员死而复生的战地卫生员岑子,应聘来我所担任医师,欢迎前来就诊”的宣传感到有点难受,但他还是在心里贮满了感激。
“咣当”一声,诊所的门被撞开。“岑子,快呀,小三烫着了。饭刚摆上桌,他就上抓……”岑子放下饭碗,奔过去,查看、找药、涂药、包扎。娃儿的哭声渐渐减弱。“麻烦了,岑子,多少钱?”“三块八!”杏儿她哥突然在岑子的身后说。岑子的身体极轻地一抖,把到了喉咙的“七毛”两字又咽了回去。“记住,这种时候可以多要钱,他们心疼儿子,愿意掏!”岑子的身体又轻轻一哆嗦。
他又想起前线收到的那份电报。是金排长的妻子生了女儿来报喜。
弟兄们……咱们凑点钱,以排长的名义给嫂子寄回去,让她补补身子。
“岑子哥,快吃吧,面条都快煮烂了。”杏儿把满满一碗面条又递到了他的手上。外边的风似乎越加地变大,五爷的那盆火又已点着,红紅的火苗照着五爷那双瘦骨嶙峋的手。
“前几天就让大孩子去买抗生素也没买回来,有几个病人急用……”北街的桑大夫看着杏儿她哥说。“嗨呀,我也就只剩一点点了,今头晌怕都不够用,也就说让杏儿去外边买哪!”杏儿她哥极快地开了口。岑子的双眸吃惊地跳了一下。目送着桑大夫的背影,岑子的身子久久不动。“记住,岑子
,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吸引病人的时机。”杏儿她哥声极低地说。岑子的目光慢慢失了焦点。
我可能回不去了,敌人的炮火太猛,你们别来救了!别来了……
啊?我说过不让来,不让来!你们偏来,你用两条命换一条命,你算得什么账?妈的,你算得什么账!
茶馆里又飘过来了说书人的声音:“……赵凤兰怎受这个气,掀翻桌,踢倒椅,抢起剑,杀出去……”
落雪了。路面渐渐地有些白了。对面的五爷依旧不慌不忙地把手伸到那火盆上烤。
“杏儿,我……”喝多的岑子的声音十分低微,他想把窝在肚里那句话说出嘴:我要走了。
然而,话出口时却是:“我……想睡……”
沉,这头好沉。“救火呀——”依稀地,像有一个喊声从耳边滑过,门似乎“咣当”响了一下,但他到底又沉入了那不安静的睡乡里。直到杏几一声带了哭音的喊叫“岑子哥——”在耳畔响起,才使他那沉沉的头震动一下,睁开了涩涩的眼睛。
“岑子呀,你快教救杏儿她哥,救救他!”五爷哭着喊,“要不,我的老命是没了,没了……”说着,浊浊的泪,就顺了那瘦极了的颊滚着、落着……
岑子两眼定定地望着昏睡中的杏儿她哥,目光分明有些迷离。
“俺听到救火的喊声时,哥已经跑出去。”杏儿的声音在颤、在抖,身子在哆嗦,“哥能好么?”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放心!”岑子做好了该做的处置看着杏儿说。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输液瓶里的液体在不紧不慢地滴。茶馆里,又飘过一阵说书声:“……人间事本来就是谜,为什么汉武帝死时要吃梨?为什么南郡王平日怕铺席?……”
(原载《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杏儿她哥在后面的药库算账,既暗示杏儿她哥的主要性格,也为后文杏儿她哥与岑子的精神冲突埋了伏笔。
B.岑子的“身体极轻地一抖”“身体又轻轻一哆嗦”“双眸吃惊地跳了一下”都表明岑子见到杏儿她哥做法时的心理波动。
C.小说通过描写杏儿她哥对杏儿、同行、病人不同态度及其在街对面五爷遭遇火灾时的积极救助,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D.小说的语言质朴而又不失形象。写人物对话既有口语特点又有地方特色;写景时则使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形象传神。
8.“算账”在小说中既是杏儿她哥的一种人生哲学,也是战场上战友之间的争执内容。请结合小说分析这两种算账的本质分别是什么?(6分)
9.周大新小说在关注故事的同时也追求艺术的完美,请结合小说,谈谈本文的叙事特色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也。祖宏,字终嘏,光禄勋。父耽,晋陵太守,亦知名。惔少清远,有标奇,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人未之识,惟王导深器之。后稍知名,论者比之袁羊。惔嘉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尚明帝女庐陵公主。以惔雅善言理,时孙盛作《易象妙于见形论》,帝使殷浩难之,不能屈。帝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之。”乃命迎惔。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一坐抚掌大笑,咸称美之。累迁丹阳尹。为政清整,门无杂宾。时百姓颇有讼官长者,诸郡往往有相举正,惔叹曰:“夫居下讪上,此弊道也。古之善政,司契而已,岂不以其敦本正源,镇静流末乎!君虽不君,下安可以失礼。若此风不革,百姓将往而不反。”遂寝而不问。性简贵,与王羲之雅相友善。郗愔①有伧奴善知文章,羲之爱之,每称奴于惔。惔曰:“何如方回邪?”義之曰:“小人耳,何比郗公!”惔曰:“若不如方回,故常奴耳。”桓温尝问惔:“会稽王谈更进邪?”惔曰:“极进,然故第二流耳。”温曰:“第一复谁?”惔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迹。及温为荆州,惔言于帝曰:“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劝帝自镇上流,而已为军司,帝不纳。又请自行,复不听。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制,惟惔以为必克。及后竟如其言。众以此服其知人。尤好《老》《庄》,任自然趣。疾笃,百姓欲为之祈祷,家人又请祭神,谈日:“丘之祷久矣。”年三十六,卒官。
(节选自《晋书·刘惔传》
注:①郗愔,字方回,东晋太尉郗鉴长子,王義之的内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B.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C.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D.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口,古地名,即现在的江苏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地理位置重要,被刘裕设置为军事重镇,也成为后世文人流连之地。
B.伧奴有两种解释,一指原籍为北土的奴仆,又指平庸鄙俗之辈,从文中“善知文章”“每称奴于惔”可知前者更适合作者本意。
C.军司是官名,晋时避司马师名讳,将军师改称军司,晋时军中皆置军师,其职责主要为决断军中人事、刑狱及作战之事。
D.《老》《庄》是指代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和《庄子》,主张崇尚自然,无为逍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惔安于清贫。他与母亲在异地寄居时,靠编草鞋为生,虽然身居蓬门陋巷,但仍能怡然自得、恬淡安闲。
B.刘惔擅长谈理。殷浩与孙盛辩难落败,皇帝平素就认可刘惔才华,派人请来刘惔,果然刘惔最终不负众望,贏得喝彩。
C.刘惔清正有才。他在丹阳做官时,百姓中状告官长,官员中相互检举揭发,刘惔将这些诉讼搁置不追究,因此风气得以扭转。
D.刘惔审时度势。刘惔虽认可桓温的才干,但也知道他的野心,因而劝说皇帝不能让他占据险要之地,并要贬抑其爵位、封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一坐抚掌大笑,咸称美之。(5分)
(2)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制惟惔以为必克。及后竟如其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见澹庵①胡先生舍人
杨万里
澹翁家近醉翁家,二老风流莫等差。
黄帽朱耶②饱烟雨,白头紫禁判莺花。
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③早着沙。
三岁别公千里见,端能解榻淪④春芽。
注:①澹庵:指南宋爱国名臣胡铨,号澹庵,吉州庐陵人。②黄帽朱耶:黃帽,古时的船工久历风吹日晒,习惯戴黄帽遮蔽;西突厥沙陀部姓朱耶,该部落位于今新疆北部。③新堤:唐代专为新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道。④淪[yuè]: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作者将胡铨与欧阳修相提并论,既突出胡铨的地位和功绩,还有对两位杰出名士由衷的崇敬之情。
B.受人敬仰的胡铨不仅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被流放到荒远之地,成为一名饱受烟雨之痛的船工。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作者借女娲补天的典故,说明有人不用五色石也能补天,宣扬胡铨的才干和能力,朝廷应该拜他为相。
D.“三岁”极言分开的时间之久,“千里”又说相隔距离之远,一个“见”字收尾,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15.作者在诗中塑造了胡铨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1氓》中“
,
”用“斑鸠”来比兴,
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描写宫女头发浓密而乌黑的诗句是:“
,
”。
(3)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回乡之后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70年前,面对延烧至新中国国境线上的战火,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
的霸权行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
的浴血奋战,贏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
。从此,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鉴往事,知来者。70年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贏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
出愈加夺目的光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颐指气使
卓尔不凡
侧目而视
放射
B.颐指气使
艰苦卓绝
刮目相看
折射
C.不可一世
卓尔不凡
侧目而视
折射
D.不可一世
艰苦卓绝
刮目相看
放射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
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D.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的乱解一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
B.对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C.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
D.对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吃好一日三餐是人人关注的话题,除了保证用餐时间,①
。早餐重在“能量供应”。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有所进食,精神才能振作,早餐为我们一天活动所需的能量与营养打下不可替代的基础。午餐重在“少油少盐”。②
;质量较差的午餐不仅使工作或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晚餐重在“查漏补缺”。总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品种丰富更能保证晚餐的营养均衡。但是,具体怎么分配,各吃多少,③__________。《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应吃够12种食物。晚餐时,不妨对照自查一下,哪几类没有吃够,重点补充。
21.下面是某高校校园物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屈原辅佐楚怀王制定全国的法令,得罪了上官大夫,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因为进言得罪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顷襄王听信他们的谗言而放逐了屈原。屈原走到江边,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老人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酒糟)而啜其齲(薄酒,淡酒)?”劝屈原与世沉浮,避免被放逐的命运。屈原则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选择自投汨罗江而死。
如果有机会与屈原或打渔的老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你更想与谁对话?请给屈原或打渔的老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他们所交流的问题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D
(A.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代很多思想家只是认为“儒家道德对于树立社会公德观念意义有限”,并未认为儒家道德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更没有对儒家道德观持否定态度。B.根据原文第二段,公德还涉及公共财物的领域,选项以偏概全。C.“在门外讲求公德,在门内则讲求私德”无中生有)
2.B
(证明了“私德乃公德之本”)
3.C
(“官员、明星的个人私德扭转不良风气”错)
4.C
(《南京安魂曲》是小说,应为虚构中有真实,《李白传》是传记,应为真实中有虛构)
5.A
(原文是“想象不可避免,没有想象也写不出深度的真实。”这并不意味着有想象就能写出深度的真实)
6.①运用比较:访谈中多次提及《南京安魂曲》与《李白传》的对比,记者关注作者在不同文学样式的创作时的异同,以引导作者谈自己的创作理念。
②以身设问:访谈中,记者多次用“以我看”来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记者既是采访者,也是阅读者,双重身份来观照被采访对象的创作,可以更好地激发被访者的谈兴,使访谈更深入。
③层层深入:逐步深入的提问,从“怎么处理材料”到“想象在创作中的运用”再到“材料对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由表及里。
(每点2分)
7.D(写景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①小说中杏儿她哥的算账有他在库房算账、救助烧伤小孩时算账、桑大夫借药时算账等,这些算账表现了杏儿她哥作为小诊所的老板工于算计,用各种手段获取利润的行径,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人性表现。
②战友之间的算账主要表现在因为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而斥责战友算得什么账,这个算账表现的是战友之间的互相关爱和救助,这本质上是无私与牺牲精神。(每点3分)
9.①将现实与过去交织来写,体现现实中杏儿她哥的价值观与岑子在部队形成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②用特殊的物象“火”和天气变化连缀故事,“火”既串起现实和回忆又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同时也凸显了杏儿她哥的形象。
③说书段子与人物心理交相辉映,体现了岑子的心理变化,引导读者思考人性。
(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
B
11.A
(将京口设置为军事重镇的是三国时的孙权)
12.C
(“风气得以扭转”无中生有)
13.
(1)
孙盛向来敬服刘惔,等到刘惔到来,刘惔便与他朗声对答,言辞简练而周密,孙盛于是屈服。满座的人拍手大笑,都称赞刘惔。(“素”“抗答”“简至”3分,大意2分)
(2)等到桓温讨伐蜀地的时候,当时人们都说不能轻易可以攻克(蜀地),只有刘惔认为必定攻克。到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易”"克"“竟”
3分,大意2分)
14.
B
(颔联并非实指)
15.首联可知胡铨满腹经纶,颔联可知胡铨仕途坎坷,颈联可知胡铨治国有术,尾联可知胡铨平易近人。(4分)表达对胡铨经世治国之才的仰慕之情,以及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的抨击之情。(2分)
16.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
乡翻似烂柯人
(每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D
18.
B
19.
D
20.①每顿饭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②好的午餐让人们下午精力充沛③还要参考白天的食物摄入情况(每点2分)
21.示例:对于入校的流动人员,应先进行安检筛查,再经过热像仪人体测温筛查。(1分)
若体温正常,则可快速通过;
(1
分)若体温异常,需进行人工复测。(1
分)复测后,体温正常者快速通过;
(1分)体温异常者需紧急处理。(1分)
四、写作(60
分)
22.评分建议:书信格式正确5分,一般应包括开头称呼、问候语、祝颂语、署名和日期等。
参考立意:既可围绕“与世沉浮,学会变通”立意,也可围绕“坚守理想,保护尊严”立意。
参考译文:
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刘惔的祖父刘宏,字终嘏,任职光禄勋。父刘耽,官至晋陵太守,也有名声。刘惔年少时清明高远,有风度才气,与母亲任氏寄居京口,家中贫穷,靠编草鞋为生,虽然住在蓬门陋巷,但却怡然自得。别人都不了解他,只有王导十分器重他。后来渐渐知名,评论的人把他与袁羊相比。刘惔听说后很高兴,回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是个聪明的人,对他说:“你无法与他相比,不要接受。”又有人拿他与范汪比,他又很高兴,但母亲还是不许他接受。娶晋明帝的女儿庐陵公主为妻。因为刘惔素来善于辩说论理。当时孙盛著有《易象妙于见形论》,皇帝让殷浩与他辩难,不能使他屈服。皇帝说:“如果真长来了,就有办法制服他。”于是命人去请刘惔。孙盛向来敬服刘惔,等到刘惔到来,刘惔便与他朗声对答,言辞简练而周密,孙盛于是屈服。满座的人拍手大笑,都称赞刘惔。多次升迁后任丹阳尹,为政清明严整,门下没有闲杂之人。当时百姓中有很多状告官长的,诸郡官员中往往相互检举揭发,刘惔感叹说:“下属背地毁谤尊长,这是有害的风气。古代清明的政治,(就是)掌管好法规罢了,为什么不能用法规来注重根本端正源头,安抚百姓呢!君主即使不行君道,臣下又怎么可以失去礼数呢。如果这种风气不改,百姓就将离去而不会再回来了。”于是将这些诉讼和检举都压下不处理。刘惔性情傲慢高贵,与王羲之相友善。郗愔有个从北方来的奴仆懂得文章,王羲之很喜欢他,常常在刘惔面前称赞他。刘惔说:“那人比起方回来怎么样?”王羲之说:“他只是小人物,怎么能跟郗公比!”刘惔说:“如果不如方回,也是寻常的奴仆罢了。”桓温曾经问刘惔:“会稽王的清谈更进步了吗?”刘惔说:“大有进步,不过仍是二流人物。”桓温曰:“那第一流人物是谁呢?”刘惔曰:“还是我们这些人呀。”刘谈经常为桓温的才干惊奇,但知道他有不甘为臣的迹象,等到桓温治理荆州,刘惔对皇帝说:“不能让桓温占据险要的地方,他的爵位、封号也应当经常贬抑。”劝皇帝镇守长江上游,让自己任军司,皇帝没有采纳。又请求自己前往,也不同意。等到桓温讨伐蜀地的时候,当时人们都说不能轻易可以攻克(蜀地),只有刘惔认为必定攻克。到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众人因此佩服他知人识人。刘惔特别爱好《老》《庄》,放任自然。病重的时候,百姓要为他祈祷,家人也请求祭神,他说:“孔丘的祈祷已经很久了。”
三十六岁时,在任上去世。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