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昳丽(yì)
崩殂(cǔ)
兜鍪(móu)
陟罚藏否
B.窥镜(kuí)
曹刿(guì)
裨补(bì)
妄自菲薄
C.玉帛(bó)
狗窦(dòu)
舂谷(chōng)
一鼓作气
D.旗靡(mǐ)
驽钝(lǔ)
臣妾(qiè)
门廷若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黄子奥是个慷慨大方的人,这次为灾区募捐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五万元。
B.从不毛之地到绿色屏障,库布其沙漠的华丽转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有关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追究刑事责任,让作奸犯科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D.菜市场里,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华为凭借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强大的研发团队,在通信领域持续发力,其研究能力和生产能力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本赛季,火箭队的表现让球迷非常失望,糟糕的防守问题并没有得到提升,进攻手段也更加单一,再次无缘总决赛。
C.销售淡季的日益临近,各百货商场针对服装的折扣幅度越来越大,四折、五折,甚至六折的衣服随处可见。
D.得知国家艺术团要来学校演出的消息,同学们十分激动,开演前两小时,学校大礼堂里就挤满了很多学生等候表演。
4.(临沂中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
B.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5.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6.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又何间焉(中间)
C.门官歼焉(被杀死)
D.公伤股(大腿)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B.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
C.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
D.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甲】文中长勺之战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C.【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乙】文中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12.【甲】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
四、诗歌鉴赏(共6分)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3.【甲】曲的主旨句是什么?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4.【甲】【乙】两首曲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主旨的?(3分)
五、默写(共5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诸葛亮《出师表》)
(2)
,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十五从军征》中“乡里人”委婉道明老兵家败人亡真相的句子是: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巧妙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美景的诗句是:
,
。
(5)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面对一江流水思接千载,发出“
?
。
”的咏叹。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名著阅读(5分)
16.(1)(毕节中考)以下文字是对《简·爱》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2分)
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虽貌不惊人,矮小瘦弱,却人格独立,内心强大,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这个人物的出现,改写了英国传统女性
的形象。
(2)(长沙中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青作品里常出现的“光明”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埃德加·斯诺的传记小说《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毛泽东就是那颗给全中国带来光明的闪亮红星。
B.吴承恩根据玄奘出游的传说虚构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儒勒·凡尔纳把潜水艇想象成“诺第留斯号”船,虚构了它在大海航行中遭遇种种惊险的故事。
C.《简·爱》中的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和平等。
D.《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有特点,它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细节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晚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7.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4分)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3分)
。
20.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3分)
21.请阅读选文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和下面材料,说说选文中的母亲对“我”及材料中的朱德母亲对朱德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材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3分)
读书箴言(包头中考)
叔本华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洌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有改动)
22.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3分)
23.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3分)
24.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3分)
25.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七、语言运用(共5分)
26.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6版)
(1)(衢州中考)你认为这幅图适用于下面哪个情境?请简述理由。(3分)
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的海报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2)(重庆中考A卷)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2分)
第Ⅲ卷 (作文 共60分)
八、作文(共60分)
27.作文。(60分)
一弯月,是故园对游子的呼唤;一缕风,是荒漠对绿洲的呼唤;一阕词,是民族对经典的呼唤……离乱的国度呼唤和平,崭新的时代呼唤奋斗,共同的梦想呼唤担当……
请以“________的呼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600字。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六单元测试卷(解析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和Ⅲ卷三部分。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昳丽(yì)
崩殂(cǔ)
兜鍪(móu)
陟罚藏否
B.窥镜(kuí)
曹刿(guì)
裨补(bì)
妄自菲薄
C.玉帛(bó)
狗窦(dòu)
舂谷(chōng)
一鼓作气
D.旗靡(mǐ)
驽钝(lǔ)
臣妾(qiè)
门廷若市
【点拨】A项,“殂”应读cú,藏—臧;B项,“窥”应读kuī;D项,“驽”应读nú,廷—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黄子奥是个慷慨大方的人,这次为灾区募捐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五万元。
B.从不毛之地到绿色屏障,库布其沙漠的华丽转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有关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追究刑事责任,让作奸犯科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D.菜市场里,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点拨】“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华为凭借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强大的研发团队,在通信领域持续发力,其研究能力和生产能力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本赛季,火箭队的表现让球迷非常失望,糟糕的防守问题并没有得到提升,进攻手段也更加单一,再次无缘总决赛。
C.销售淡季的日益临近,各百货商场针对服装的折扣幅度越来越大,四折、五折,甚至六折的衣服随处可见。
D.得知国家艺术团要来学校演出的消息,同学们十分激动,开演前两小时,学校大礼堂里就挤满了很多学生等候表演。
【点拨】B项,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解决”;C项,不合逻辑,将“四折、五折,甚至六折”改为“六折、五折甚至四折”才符合递进原则;D项,句式杂糅,应把“等候表演”删去。
4.(临沂中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
B.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5.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B)
A.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6.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D)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又何间焉(中间)
C.门官歼焉(被杀死)
D.公伤股(大腿)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B.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
C.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
D.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甲】文中长勺之战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C.【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乙】文中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2)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12.【甲】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
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中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四、诗歌鉴赏(共6分)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3.【甲】曲的主旨句是什么?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14.【甲】【乙】两首曲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主旨的?(3分)
【甲】曲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乙】曲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五、默写(共5分)
1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2)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十五从军征》中“乡里人”委婉道明老兵家败人亡真相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巧妙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美景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面对一江流水思接千载,发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咏叹。
六、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名著阅读(5分)
16.(1)(毕节中考)以下文字是对《简·爱》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2分)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虽貌不惊人,矮小瘦弱,却人格独立,内心强大,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这个人物的出现,改写了英国传统女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
(2)(长沙中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艾青作品里常出现的“光明”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埃德加·斯诺的传记小说《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毛泽东就是那颗给全中国带来光明的闪亮红星。
B.吴承恩根据玄奘出游的传说虚构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儒勒·凡尔纳把潜水艇想象成“诺第留斯号”船,虚构了它在大海航行中遭遇种种惊险的故事。
C.《简·爱》中的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和平等。
D.《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有特点,它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细节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晚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7.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3分)
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一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
18.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4分)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杂芜(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3分)
示例:①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②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③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④朴实而睿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⑤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
20.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3分)
①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21.请阅读选文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和下面材料,说说选文中的母亲对“我”及材料中的朱德母亲对朱德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材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选文中母亲对“我”的影响:母亲的不服输、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信念坚定影响了“我”,使“我”在疲倦偷懒时重振精神,继续努力工作,并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朱德母亲对他的影响:她教给朱德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朱德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她教给朱德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朱德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朱德在他母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3分)
读书箴言(包头中考)
叔本华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洌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有改动)
22.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3分)
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3.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3分)
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精神就会麻痹。
24.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3分)
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25.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示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深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纯朴的乡邻情谊,这些人间真情感染着我,我的心也变得温暖澄澈。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貌;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我,使我变得勇敢坚强。
七、语言运用(共5分)
26.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6版)
(1)(衢州中考)你认为这幅图适用于下面哪个情境?请简述理由。(3分)
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的海报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示例一:这幅图三次出现“眼镜”的图案,具有很强的商品提示作用。该图传递近视高发的信息,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能体现眼镜店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眼镜促销,所以这幅图可以用于眼镜店的促销广告。__示例二:这幅图中字号最大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卫健委对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班会的主题正是保护视力,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__示例三:这幅图反映了全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迫切性,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以这幅图为封面,将这个调查报告放在更大的背景中,使这个报告更有深度和意义。__示例四:这幅图介绍了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这一信息来源权威可信,与讲座的主题切合,是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
(2)(重庆中考A卷)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2分)
示例:李叔叔,您好!我们班明天下午两点半将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想邀请您来做这次讲座,不知您能否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
第Ⅲ卷 (作文 共60分)
八、作文(共60分)
27.作文。(60分)
一弯月,是故园对游子的呼唤;一缕风,是荒漠对绿洲的呼唤;一阕词,是民族对经典的呼唤……离乱的国度呼唤和平,崭新的时代呼唤奋斗,共同的梦想呼唤担当……
请以“________的呼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