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30 12: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制作:Anan
线
知识回顾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条件
结论
判定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性质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3、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假命题,并会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掌握证明一个真命题的步骤
学习目标:
讲授新知
分析下面的句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一、命题的概念
① 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无公共点;
② 8+4=7;
③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④ 同位角相等;
特点:这些语句都是陈述句,并且是表示判断的句子。其中①③判断为真;②④判断为假。
讲授新知
一般地,我们把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A
讲授新知
分析下面的句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命题的形式
特点:这四个命题都是“如果 ……那么……” 的形式。
①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② 如果a=b,b=c,那么a=c .
③ 如果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那么结果仍是等式.
④ 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内角互补.
讲授新知
命题都可以写成下列形式:
如果 · · · · · ·,那么· · · · · ·
题设
结论
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如果”引出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讲授新知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该命题的题设,结论。
(1)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锐角: .
(2)对顶角相等: .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锐角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讲授新知
三、公理和定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分别相等”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公理
定理
讲授新知
四、命题的证明
如图已知:直线b//c,a⊥b. 求证:a⊥c
证明: ∵ a ⊥b(已知)
∴ ∠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 2=∠ 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 ∠ 1=90°(垂直的定义)
又 b ∥ c(已知)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证据,不能“想当然”. 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推理.
怎样证明命题为真
讲授新知
四、命题的证明
证明一个真命题的步骤:
1、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结合命题画出草图
3、对照命题和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4、利用学过的知识给出证明
讲授新知
四、命题的证明
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
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可以举出如下反例:
下图中,OC是∠AOB的平分线, ∠1= ∠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
1
2
怎样判定命题为假
随堂测试
1.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兔子有四条腿;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真命题


假命题

假命题
随堂测试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真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随堂测试
2.将下列的命题写成“如果… … ,那么.… … ”的形式,并判断它的真假。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4)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也相等。
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形式: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3、公理和定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4、命题的证明
THANKS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