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
析题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攻打别
国的侵略战争。
shǐ
重点突破
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提示 凡是损害别人的都是不义,不义战争对人的损害最严重,罪过最大。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
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为什么?
提示 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战争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提示 文章主旨的表现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到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以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
大为非攻国 誉之谓义
窃人桃李 (不义) 亏人自利
攘人犬豕 不义又甚 亏人愈多
取人马牛 不义又甚 亏人愈多
杀不辜人 不义又甚 亏人愈多
知而非之
攻 国 大为不义
誉之谓义
杀一人 不义 一死罪
杀十人 十重不义 十死罪
杀百人 百重不义 百死罪
知而非之
攻 国 大为不义 誉之谓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
多见黑曰白 为不知黑白之辨矣
多尝苦曰甘 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非
攻
生活现象 评判 原因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程度
从轻
到重
数量
从少
到多
重申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辨义之乱也
总结
主旨归纳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推进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辩”通“辨”,
区别
“兹”通“滋”,更加
“扡”通“拖”,
强夺或费力取得
国家
国都
国事
地域,地方
原因、缘故
旧的
旧交情
故意
更加
好处
通“溢”,水漫出来
如果
姑且,暂且
只要
使……亏
赞美
写下
责怪,反对
文本审美
就近取譬,对照鲜明
“非攻”,即谴责进攻的战争,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而是反对侵略者发动的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后世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渊薮;而对于讨伐暴虐害民的有罪之国,墨子不称“攻”而称之为“诛”,说明他是赞同讨伐有罪之国的。至于抵抗侵略者的防御性战争,墨子不仅不反对,而且是竭力支持的。
墨子极善论辩,他的论辩逻辑严密,善于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在说理散文史上,墨子散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墨子曾专门阐述了论辩方法:即“辟”,指譬喻,通过逻辑思维而提出;“侔”,指类比,将同一性质或同一道理的内容列在一起,由浅入深进行推论;“援”,指援例,举例证明自己的论点;“推”,指推论,从已知推未知。这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墨子》散文较强的逻辑性。《非攻》就充分体现了墨子文章这种善辩而富于逻辑性的特点。
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这样一个大问题,墨子论证起来轻松自如。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作者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越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
现在有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样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这里用类推手法,从显而易见的事情说起,由浅入深,逻辑严密。接下来的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将笔锋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大的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作比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整个论证,观点明确,推理严密,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非攻》“思考与练习”
第二题
(宋)襄公……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楚)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yīn)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而归尔。”引师而去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