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句的音、义。
2.积累文中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品味经典句子。
课前积累:天生我材必有用。
逆境造就人才。
(一)检查旧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米粟 亲戚畔之 畎亩 傅说 胶鬲 拂士 行拂乱
2、文学常识
(1).孟子,名 ,字 , 时期人,著名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 ”、“ ”,对后世影响较大。
(2)。《孟子》一书是 共同编写的,朱熹把它和《 》、《 》、《 》一起称为“四书”。
(二)熟读背诵
目的:积累文中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三)复读,理解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对于有疑问的地方用笔标注出来。
2、自读之后把自己找出来的问题同位或小组内共同解决。
3、自查复习情况
(1)。解决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困于心,衡于虑
(2)。古今异义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池非不深也
④亲戚畔之
(3)。一词多义
①之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②以 以天下之所顺 所以动心忍性
③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④发 发于声 发于畎亩
(4)。解释词语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空乏其身
③所以动心忍性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语句理解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深入阅读,明其理
1.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论点的提出和阐述方式有什么异同?
2这两篇短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五)学以致用
孟子以其严密的论述,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六)中考连接
读下面连段文字完成问候的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 鲜用盖者 郑之鄙人学为盖 行拂乱其所为
2.翻译句子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3.甲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4.上述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中考复习方法指导:
识记文学常识的方法有:分类法、网络法、表格法。尤其是重点篇目作家作品、称号、国别等要熟记。
中考复习方法指导:
对于通假字复习时要抓住本字通何字,正确解释词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强化、词义弱化等。
这类词在中考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应该特别留意,另外,对于官职名、年号、科举各个阶段称呼等也应该给予重视。复习时既要注意一词多义,也要重视多词一义的现象。掌握得越多,运用起来越得心应手。
文言词语整理、归纳的实践:(一)确定目标,选取角度(二)提供示范,控制过程(三)前后勾连,总结规律(四)迁移成果,加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