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辅导讲义(学案)
授课主题
《河中石兽》新授基础+理解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字词意思,熟练翻译课文。
2.通过做文言文相关题型,加深巩固文言文知识。
(
河中石兽
)
【导入】
【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写作特色】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述的道理能“究其物理”,所以使人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原文】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footnoteRef:0],山门[footnoteRef:1]圮[footnoteRef:2]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footnoteRef:3]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footnoteRef:4]二石兽于水中,竟[footnoteRef:5]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footnoteRef:6],曳铁钯[footnoteRef:7],寻十余里无迹。
[0:
河干(gān):河岸。]
[1:
山门:佛寺的外门。]
[2:
圮(pǐ):倒塌。]
[3:
阅:经过,经历。]
[4:
求:寻找。]
[5:
竟:终了,最后。]
[6:
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条小船。棹,划(船)。]
[7:
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一讲学家设帐[footnoteRef:8]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footnoteRef:9],是非木杮[footnoteRef:10],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footnoteRef:11]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footnoteRef:12]乎?”众服为确论[footnoteRef:13]。
[8:
设帐:设馆教书。]
[9: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0: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11:
湮(yān):埋没。]
[12:
颠:颠倒,错乱。]
[13: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footnoteRef:1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footnoteRef:15],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footnoteRef:1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footnoteRef:17]沙为坎穴[footnoteRef:18],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footnoteRef:19],遂[footnoteRef:20]反溯流[footnoteRef:21]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footnoteRef:22]欤?
[14: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5: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16: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7:
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8:
坎穴:坑洞。]
[19:
不已:不停止。]
[20:
遂:于是。]
[21:
溯(sù):逆流。]
[22: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试着翻译文章:
【一词多义】
1、为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2、之
之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3、重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
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思考?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4.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5.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过关训练】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②须其夜艾(
)
③阴布大网(
)
④叹其以诈相笼(
)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页/共7页学科辅导讲义(教案)
授课主题
《河中石兽》新授基础+理解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字词意思,熟练翻译课文。
2.通过做文言文相关题型,加深巩固文言文知识。
(
河中石兽
)
【导入】
师:师:图片是我们七年级下册要学的文章《河中石兽》。
【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写作特色】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述的道理能“究其物理”,所以使人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原文】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footnoteRef:0],山门[footnoteRef:1]圮[footnoteRef:2]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footnoteRef:3]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footnoteRef:4]二石兽于水中,竟[footnoteRef:5]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footnoteRef:6],曳铁钯[footnoteRef:7],寻十余里无迹。
[0:
河干(gān):河岸。]
[1:
山门:佛寺的外门。]
[2:
圮(pǐ):倒塌。]
[3:
阅:经过,经历。]
[4:
求:寻找。]
[5:
竟:终了,最后。]
[6:
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条小船。棹,划(船)。]
[7:
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一讲学家设帐[footnoteRef:8]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footnoteRef:9],是非木杮[footnoteRef:10],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footnoteRef:11]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footnoteRef:12]乎?”众服为确论[footnoteRef:13]。
[8:
设帐:设馆教书。]
[9: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0: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11:
湮(yān):埋没。]
[12:
颠:颠倒,错乱。]
[13: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footnoteRef:1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footnoteRef:15],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footnoteRef:1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footnoteRef:17]沙为坎穴[footnoteRef:18],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footnoteRef:19],遂[footnoteRef:20]反溯流[footnoteRef:21]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footnoteRef:22]欤?
[14: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5: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16: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7:
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8:
坎穴:坑洞。]
[19:
不已:不停止。]
[20:
遂:于是。]
[21:
溯(sù):逆流。]
[22: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
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词多义】
1、为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2、之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3、重
僧募金重修(重新)
乃石性坚重(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思考?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明确: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5.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道理启示】
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过关训练】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译文: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冯生善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雁奴说》,我感叹文中用欺诈笼络人、嫁祸于人的现象。我说:“哪里只是大雁这样呢?人类本来就有这种情况。李斯可以说是秦朝的雁警,赵高采取诈燎之术而使李斯受到胡亥的打击,以致国家最终归入汉朝;陈蕃可以说是汉朝的雁警,曹节采取诈燎之术而使陈蕃受到孝灵帝的打击,以致汉室最终被魏朝擒获。由此看来,这难道不应该为它感到深深的悲哀吗?”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②须其夜艾(
)
③阴布大网(
)
④叹其以诈相笼(
)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①依照
②止,尽
③暗中,秘密
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评分:每个方面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2
分。共
2
分。写法、作用各占
1
分。意思对即可。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