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
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
孟子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教子”、 “为儿媳训子”等广为流传。
孟母林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回家了。母亲正在家里织绸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呢?”孟子回答说:“我不愿意念书了!” 母亲听了很生气,拿起刀来就把没织完的绸子割断了,对孟子说:“绸子是一根一根的丝织起来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绸子割断了,不能再成为一匹绸子;学业荒废了,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后来孟子发愤读书,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孟母断机杼
不朽的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名言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名言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怎样论述?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学习第四部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 推
总
总
分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板书设计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来检验一下吧!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5、填空练习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 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再见
作业: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