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因热源是地面,
下热上冷,
高度增加,温度降低,
对流旺盛
天气复杂多变.
纬度不同,厚度不同
本层中臭氧多,
下冷上热,水平
运动,天气好,
利于高空飞行
电
离
层
电离层能发射无线电波,利于通信.但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主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表现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地 面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光
(选择性)
1、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2、为什么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分析P44表格,指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各层时都有哪些部分被吸收?
吸收紫外光波长小于0.17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云层、尘埃
无选择性
空气分子
参与 的大气成分:
特点:
参与的大气成分:
特点:
具有选择性(蓝光)
大气上界
地面
地面增温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
地
面
吸
收
(2)大气保温作用的成因(表现):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阻止
地面热量散失。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
面,补偿热量损失。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太阳辐射
大气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削弱作用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宇宙空间
保温效应
直接
热源
直 接
热 源
总结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且光能集中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大气削弱多;且光照分散
大气上界
地 球
纬度位置
阅读课文,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地面辐射强度?
下垫面状况
气象因素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3、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夜间云层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赤道地区地面热,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
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5、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
6、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7、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8、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今天。多云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因为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三、热力环流
A
B
C
受热
冷却
冷却
问题1:什么叫等压面?
问题2:同一地点,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如何变化?
结论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结论2:同一地点,海拔升高,气压下降。
A
B
C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问题3: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时,等压面如何变化?
结论3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读下列等压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冷
热
冷
热
冷
热
冷
热
冷
热
冷
热
A
B
C
D
B D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地面气压与气温的关系表现为:
热低压,冷高压
高压
低压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思考:Ps:看图要仔细
常见的热力环流(1)
市区
郊区
郊区
A
A
B
B
常见的热力环流(2)
山谷风
海 陆
海 陆
海陆风
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
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
1030
1020
1010
(hPa)
同一水平面上,常常存在着气压差异,
于是产生水平气梯度力,导致空气运动。
自学P49阅读材料,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高空风受哪些力的影响?
近地面风受哪些力的影响?
A
1030
1020
1010
(hPa)
A
1030
1020
1010
(hPa)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形成风的原动力
A
B
风向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hPa)
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垂直风向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地转风
平行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方向:
高空风向:
(hPa)
1000
1005
1010
1015
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夹角
形成风的几种作用力的比较:
三种力 力的方向 对风向影响 对风速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决定风向 决定风速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影响风向
南左北右 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不影响风向 减小风速
风
北半球:
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南半球:
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后、低压在右前。
五、气压带和风带
0
30 N
60 N
90 N
(1)考虑A: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赤 道 低 压 带
极地高压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东北信风带
2
4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7
6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1
3
5
8
9
10
(2)考虑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极锋
赤 道 低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极 地 高 压 带
极 地 高 压 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3°26 N
23°26 S
66°34 S
66°34 N
0°
(3)考虑C---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作用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动力作用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动力作用 上升 湿、温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附近 热力作用 下沉 干、冷
风带
分布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湿温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冷
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不毛之地
鱼米之乡
撒哈拉沙漠
长江中下游平原
干旱
湿润
阅读教材第53页(一)
(一)大气活动中心
找
有什么?
大气活动中心
想
为什么?
形成原因
项目 7月
(夏季代表) 1月
(冬季代表)
陆地
(热容量小) 气温
气压
海洋
(热容量大) 气温
气压
高(升温快)
低(升温慢)
高
低
高(降温慢)
低(降温快)
低
高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北太平洋 亚洲大陆 北大西洋
七月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
一月 阿留申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 冰岛低压
1、分布:
2、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
南半球——带状分布
(二)季风环流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
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分布:
典型地区——东亚和南亚
阅读教材第53~54页(二)及图2-34,
比
风向有何不同?
想
形成原因?
60
0
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60
东南信风带
60
0
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60
低气压
高气压
总结:
东 亚 南 亚
冬季 风向
成因
夏季 风向
成因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课堂小结:
大气活
动中心
季风
环流
分布
成因:
冬季,副极地
低压带被大陆
的冷高压切断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洋上: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陆地上:亚洲高压
夏季,副热带
高气压被大陆
的热低压切断
陆地上:印度低压
海洋上: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概念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东亚地区: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南亚地区:冬季——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和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的空气块
气团的分类:
冷气团
暖气团
温度
湿度
气压
密度
冷
暖
小
大
高
低
大
小
单一气团,天气晴朗
锋面系统
锋 面
冷气团
暖气团
锋线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市区
冷气团
暖气团
想一想:
冷锋过境前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市区
冷气团
暖气团
想一想:
冷锋过境时市区的天气?
冷锋控制,阴雨、大风、降温
市区
冷气团
暖气团
想一想:
冷锋过境后市区的天气?
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晴朗
市区
想一想:
暖锋过境前后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市区
想一想:
暖锋过境时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
冷气团
暖锋控制,连续性降水、温度升高
市区
想一想:
暖锋过境后市区的天气?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晴朗
2、锋面类型及特点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锋
暖锋
气团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天 气 变 化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锋后阴雨、大风降温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锋前、阴雨天气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晴朗
冷锋
暖锋
A
A
怎样判断冷锋和暖锋?
1、看冷暖气团谁主动;
2、锋前还是锋后降雨;
3、看降雨强度和时间;
4、看其标志是齿状还是半圆。
冷锋
暖锋
A
B
C
D
3、影响我国的锋面系统
主要是冷锋
夏季:暴雨(北方)
冬季:寒潮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与气旋
低
1005.0
1002.5
1000
2、高压与反气旋
1005.0
1002.5.5
1000.0
高
气象类型
气压中心
气旋
反气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运动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辐合
辐射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
4、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
低
高压脊
低压槽
低
冷锋
高压脊线上气流以辐散为主,不易形成锋面。
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
暖锋
锋面气旋
活动:
⑴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 ,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
⑵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⑶A、B、C、D四地中,目前最可能发生降水的是 。
⑷未来一段时间内,B、D两的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冷气团
暖气团
A、D
B、C
西北风
西南风
A、D
B——降水、降温、升压
D——降水、升温、降压
气 候
气候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人类活动。
气候:是一个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用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表现);
基本方法
气候分布模式法★(结合地理空间定位知识判断)
具体步骤:(对于世界重点地区或国家的气候状况要熟悉)
1)根据图示的纬度范围,判断当地所处的气候带
2)根据图示的经度范围,判断当地的海陆分布情况(特别是中纬度地区)
3)结合以上信息,联系区域知识确定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的判断
口诀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1)根据气温极值月,判断所在半球。
2)根据气温确定气候带,即以“温”定带
3)根据降水确定降水类型,即以“水”定型
4)综合气候带和降水类型,确定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极值月,判断半球。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所在半球
7~8月 1~2月 北半球
1~2月 7~8月 南半球
以“温”定带
气候带 气候类型 气温变化 气温指标
热 带 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 最冷月>15℃
草原气候
沙漠气候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温夏热 最冷月0-15℃
地中海气候
温 带 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
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 最冷月<0℃
季风气候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冬寒夏凉 最热月<10℃
寒 带 极地气候 终年酷寒 最热月<5 ℃
以“水”定型
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降水mm)
年雨型 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
热带季风气候(>1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10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 (<250)
注:特殊地区气候的成因分析
①4个地方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和中美洲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受海洋信风、地形(山地迎风坡、地形雨)、暖流的影响
②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东非高原)影响
③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形(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雨影区)、风带影响
④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影响
C
C
地中海
南北纬25-35度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
亚热带季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农作物
多汁牧草
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
畜牧